劉保宏

劉保宏男41歲,中共黨員,謝榮蘭、女、43歲,江蘇省睢寧縣嵐山鎮萬莊村人,一對普通的農民夫婦,從1997年開始,不惜風華正茂的黃金時代,志願奉獻,甘於清貧,艱苦奮鬥,頂住了家庭和社會的各種壓力,牢牢的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前列,耕耘在扶貧助學的慈善事業上及時地挽救了面臨輟學的中、小學生460多人,使80多人圓了大學夢,竟有的考取了北京的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南京的航天大學,中國的科技大學,礦業大學研究生等國家名牌學府,現在又靠種地、餵豬,傾其家產收養了失去父母的18名孤兒,供其上學讀書,辦起了江蘇省唯一一家民辦的助學助養為一體的孤兒院性質的“睢寧縣宏慈助學之家”。立志一輩子為國育才,開創著“助教興國”的遠大事業。
托起太陽的人
——劉保宏主要事跡介紹
劉保宏

他被35個孩子稱為父親。
他創立了民辦的宏慈助學之家。
他使500個孤貧兒童露出燦爛的笑臉走進學校,圓了100多個孩子的大學夢。
他為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徐州醫學院等15所高校建立了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在成千上萬名天之驕子的心靈中播撒愛心奉獻的種子。
他從1997年開始,助學不輟、耗費心血、傾盡家產、負重前行,立志一輩子開創助學育人的遠大事業。13年來的付出耕耘,一步一步地形成了特有的宏慈文化——宏慈助學事業。他的事業被社會認可、接受和傳遞,形成了助教興國的文化品牌。他的事跡已收進書刊、飛入電波、搬上螢屏,拍成了電影《翅膀下的風》。他也因此被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稱為“托起太陽的人”。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只是蘇北貧困山鎮裡的一位普通農民——劉保宏。
起初,人們都說他是傻瓜,一個農民,能帶好自己的孩子就行,何必要對那些孤苦的輟學孩子傾注心血?面對冷嘲熱諷,劉保宏總是付之一笑:“就當做點好事、行善積德吧!”於是不論三九嚴寒的冰天雪地,還是三伏酷暑的烈日盛夏,他總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辛苦地忙碌著,既要種地務農,又要去訪問貧困生,落實救助行動。不僅沒有一分錢報酬,還要頂住家庭和社會的各種壓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今天為這個孩子交學費、送衣服,明天為那個孩子送小麥、付治病的錢。10多年來,劉保宏自掏腰包10萬多元、募捐50萬元、協調減免緩貸50萬元,使500多箇中小學生得到救助。2004年,他又把在溫州撿破爛的錢、種地餵豬的錢、兒子打工的錢拿來修校舍、建爐灶,收養了睢寧縣嵐山鎮的16名孤兒,建起了江蘇省唯一一家民辦的集助學助養為一體的睢寧縣宏慈助學之家(嵐山孤兒院)。
孤兒從此不孤,但那些吃、穿、住、學、管理教育的重擔全部壓在了劉保宏夫婦的肩上,他們從此承擔起父母的責任:不僅要做好一日三餐的可口飯菜,還要種地餵豬、起運樹苗到街上賣……等孩子們上學後,他們就得急匆匆地去犁地種田、施肥打藥、管理莊稼。“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年年收穫,都得用在孩子們的吃穿和教育開支上。就這樣還經常入不敷出。為節約開支,劉保宏做飯用不起煤電,只能靠拾柴燒鍋。夜深人靜時,劉保宏也會因為壓力太大而獨自流淚,但是他把淚水咽進肚裡後,依然堅定地承擔起重任來,他要托起孤貧兒童的翅膀,讓他們能和別的孩子一樣,在同一片藍天下高高地飛翔。
目前,劉保宏不僅收養了21個孤兒,還資助了46個貧困生。為了充分發揮教育輻射作用,他還租地建立了100多畝的“睢寧縣宏慈助學之家未成年人教育基地”,集綠色家園、人文教育、科技探秘為一體,成為中國地質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郵電大學、揚州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徐州師範大學等15所高校的“德育基地”,並被掛牌為“江蘇省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劉保宏經常組織青少年開展各類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如為地震災區捐款、到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憑弔英靈等活動,參加活動的青少年達上萬人。劉保宏經常被邀請到市縣機關、高校、中國小作愛心報告,聽眾達10萬餘人。劉保宏還被邀請進京,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被授予“建國六十周年時代先鋒”的稱號,事跡多次刊登在《人民日報》、《中華名流》等報刊。他被網友稱為“自己還沒有吃飽,卻能分食與別人的農民慈善家”。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也感動地說:“為什麼他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他對那些孤苦的孩子愛得深沉!他耗費心血、傾盡家產、艱難前行、矢志不渝,他的人生事業就是托起明天的太陽。”
劉保宏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濟難助困的傳統美德,用一顆淳樸善良的心實踐著“助教興國”的遠大理想,撐起了孤貧孩子們成長的天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