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佑卿

民國7年(1918),被調任武鄉縣承政員。 民國18年(1929),任命為省財政廳視察員。 民國20年(1931),又任命為省民政廳視察員。

劉佑卿(1886——1963),名啟祚,臨縣城內人,童年智力過人,家貧無力上學,為市商掃地除塵,換取教己識字,有時立於書房門外聽講。十四歲才得入學就讀,但不久即名聲四揚。當時,紳士任樂亭愛其才,將女淑秀許他。佑卿18歲應童子試名列第一,後入本縣高小,畢業後與任淑秀相偕赴並求學,佑卿考入省立師範,淑秀考入省立女子學校。辛亥革命爆發,學校停辦,夫妻相偕回縣,同任國小教師。
民國元年(1912),臨縣縣署設科,佑卿被薦任教育科科員,次年擢升為科長。任職期間,克己奉公,為民眾辦了不少好事,他深知臨縣農村文化落後,積極咨議興學,創辦和改辦了國民國小95所。民國6年(1917),春旱,六月暴雨,城西冰雹積地尺許,城南有60多個村莊田苗打光。時大暑已過,補種無望,土豪劣紳只進不糶,農民外出逃荒。劉佑卿跑遍受災村莊詳查災情,寫出的報告呈述全面,措施得力,受到省廳的重視,在知事胡宗虞的支持下,除將縣存部分積累作賑災開支,又動員富戶捐助了不少錢糧,使災區饑民及時得到救濟,受災農民無不感懷。民國7年(1918),被調任武鄉縣承政員。民國18年(1929),任命為省財政廳視察員。民國20年(1931),又任命為省民政廳視察員。他在十多年的官場生涯中,耳聞目睹,認識到國民黨並無安邦治國之策,所看到的是“軍閥爭權奪位”,“官吏結黨營私”,“土豪劣紳武斷鄉曲”,“日軍侵華,生靈塗炭”。他不願再為國民黨作官,於民國26年(1937)辭職返縣。抗戰開始,閻錫山不去抗日,而令騎一軍盤據臨縣防共,軍長趙承綬三次聘他出任經濟局局長,他堅辭不受。
佑卿雖在家賦閒,仍常懷憂國憂民之心,看到“能夠維護民族利益和國家統一的領導者非共產黨莫屬”。民國30年(1941)他被任命為縣建設科科長,為了搞好生產,解決軍政人員的衣食給養,夜以繼日地工作。為貫徹抗日政府提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糧出糧,有人出人”的號召,聯絡各界人士,發展抗日統一戰線,為支援前線,建設山區做出了貢獻。民國31年(1942),受抗日民主政府邀請赴延安參觀,受到毛澤東、朱德的接見,併合影留念。同年被選為邊區參議員,任行署行政委員兼三專署司法科長。1949、1952年,在兩屆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上當選為常務委員。1954年被選為省人民代表。1955年被聘為山西文史館館員。1957年又被選為臨縣各界人士學習委員會副主任。1963年因病辭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