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之柱

創造之柱

創造之柱是指天鷹座星雲中形成恆星的區域,距離地球7000光年。1995年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首次觀測到。依據最新模擬顯示,像這樣的氣態塊狀結構進入到宇宙氣體和灰塵構成的黑暗區域,然後形成密集的結狀結構,在結狀結構附近的陰影將過濾強紫外線輻射,這些紫外線輻射可能幹擾未來的氣態結構形成。愛爾蘭都柏林高等研究學院天體物理學研究員安德魯-利姆(Andrew Lim)認為,它的形成很可能與周邊超大質量恆星光化電離(photo-ionization)現象有關。他進一步解釋到光化電離或光蒸發通常發生於當恆星釋放強輻射激勵中立氣體雲形成電離氣體熾熱外層的過程中,熾熱外層噴射的熱氣體像爆炸物一樣快速膨脹,向外釋放衝擊波進入所有的周邊氣態塊狀結構。

基本信息

名詞簡介

位於天鷹座星雲的壯觀“創造之柱”位於天鷹座星雲的壯觀“創造之柱”
1995年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首次觀測到創造之柱,它距離地球7000光年。這一景象實際上是指天鷹座星雲中形成恆星的區域,它非常壯觀絢麗。
2009年,研究人員研究揭示,創造之柱的形成源自周邊恆星輻射之下推進陰影區域的氣態塊狀結構。依據最新模擬顯示,像這樣的氣態塊狀結構進入到宇宙氣體和灰塵構成的黑暗區域,然後形成密集的結狀結構,在結狀結構附近的陰影將過濾強紫外線輻射,這些紫外線輻射可能幹擾未來的氣態結構形成。愛爾蘭都柏林高等研究學院天體物理學研究員安德魯-利姆(Andrew Lim)認為,它的形成很可能與周邊超大質量恆星光化電離(photo-ionization)現象有關。他進一步解釋到光化電離或光蒸發通常發生於當恆星釋放強輻射激勵中立氣體雲形成電離氣體熾熱外層的過程中,熾熱外層噴射的熱氣體像爆炸物一樣快速膨脹,向外釋放衝擊波進入所有的周邊氣態塊狀結構。從觀測數據中,可以推算出該柱狀結構的大致體積和壽命。
創造之柱起到“恆星子宮”的作用,能夠誕生新的恆星。
據悉,天鷹座星雲的創造之柱已被一次巨大的超新星爆炸所摧毀,但由於相距7000光年之遙,在未來1000年內從地球角度進行觀測時創造之柱仍保持著未被破壞的結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