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市場

創業板市場

創業板市場(Growth Enterprise Market,GEM)是指專門協助高成長的新興創新公司,特別是高科技公司籌資並進行資本運作的市場,有的也稱為二板市場、另類股票市場、增長型股票市場等。它與大型成熟上市公司的主機板市場不同,是一個前瞻性市場,注重於公司的發展前景與增長潛力。創業板市場是一個高風險的市場,因此更加注重公司的信息披露。

特點

⒈ 在上市條件方面對企業經營歷史和經營規模有較低的要求,但注重企業的經營活躍性和發展潛力

⒉買者自負的原則。創業板需要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營業能力自行判斷,堅持買者自負原則。

⒊保薦人制度。對保薦人的專業資格和相關工作經驗提出更高要求。

⒋以“披露為本”作為監管方式。它對信息披露提出全面、及時、準確的嚴格要求

⒌以增長型公司為目的。上市條件較主機板市場寬鬆。

投資策略

創業板市場的投資策略創業板市場的投資策略

基於創業板市場高收益高風險特徵,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在入市前都應該制定可行的投資策略,防範和化解風險。根據創業板市場的基本情況,以及境外市場的經驗,我們認為在投資創業板市場時可採取以下策略:

確定投資比例

與主機板市場相比,創業板市場的投資風險將更大,而預期收益也相對較高。因此,投資者應綜合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以及兩個市場的規模對比,分配在兩個市場間投資的基本比例;在一定時期內,由於資金的跨市場流動,有可能使兩個市場彼此消長的效應,可以考慮適當調整投資比例。

長期投資理念

由於創業板上市 公司 的 發展前景仍存在變數,投資成功的 企業 ,將可能帶來類似諾基亞、微軟等數千倍的投資收益。長期投資收益,是創業板市場最大的盈利 機會。在一般情況下,由於交易制度(如:漲跌幅度限制的放寬等)的差異,短線投資數次成功所帶來的收益,有可能因一次失手而本利無歸。當然,長期投資必須建立在相當高的專業水平和判斷能力的基礎上。

組合投資策略

組合投資是對長期投資的補充。通過分散投資,可以兼顧風險與收益,提高長期投資成功率。按照國外的經驗,只要投資組合中有一家企最終取得成功,則整個投資組合就具有長期投資價值。

確定投資組合時,應考慮到不同行業的特點,就當前狀況及未來發展空間等問題進行研判,有側重點地進行分配。當前,電信板塊、計算機軟硬體(含網路設備製造)板塊、網路板塊、生物工程板塊和高校概念板塊等五類板塊應是未來創業板市場投資組合的重點品種。

投資價值評估

創業板市場股票投資的一個核心 問題是股價如何確定。傳統的定價模型主要依據每股盈利乘以市盈率確定,但對於的創業板市場上市 公司 則過於簡單化。

創業板市場股票價值評估以下因素將起主導作用:⑴公司未來盈利預期⑵行業平均市盈率⑶發起人商譽⑷保薦人商譽⑸股本結構⑹公司競爭力評估等。投資者應根據上述變數設定相關參數,建立價值評估模型,並通過實踐檢驗,不斷地修正參數,完善模型,以確定合理的股價定位。

如:股價=每股盈利預測行業平均市盈率發起人商譽參數保薦人商譽參股股本參數公司競爭力評估值參數

考慮到收入水平、資金來源、專業知識,特別是風險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個人投資者可能很難實施以上投資策略,尤其是確定投資組合、股價定位模型等。因此,個人投資者通過專業機構投資者(如證券投資基金)間接投資於創業板市場,既能有效控制風險,又可以享受創業板所帶來的投資收益,不失為一項明智的選擇。

必要性

中國設立創業板市場的必要性

自美國的NASDAQ之後,世界的資本市場結構已經有了發展,事實證明,只有主機板市場是不完善的,因為:

⒈主機板市場門檻相對太高,對於那些剛剛步入擴張階段或穩定成熟階段的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來說,存在難以逾越的規則障礙。

⒉在現有制度框架內,主機板市場上的法人股、國有股不能流通和交易,這與風險投資通過股權轉讓,一次性撤出實現回報的根本特性相矛盾。

⒊在主要服務於國企改制、加大融資渠道的傾斜性政策背景下,現在和即將湧現的以非國有企業為基本成分的高新技術企業很難進入主機板市場的信道。

⒋在主機板市場嚴格的指標管理機制下,即使能夠進入主機板市場信道,也無法滿足眾多的高新技術企業的融資要求。

創業板前景

專家普遍認為,支持創業企業發展、落實自主創新戰略,是創業板市場的歷史使命。同時,中國自主創新戰略的實施,也為創業板市場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紀鵬認為,創業板市場培育和推動成長型中小企業成長,是支持國家自主創新核心戰略的重要平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創業板市場滿足了自主創新的融資需要。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建立起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直接融資機制,可以緩解高科技企業的融資瓶頸,可以引導風險投資的投向,可以調動銀行、擔保等金融機構對企業的貸款和擔保,從而形成適應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投融資體系。

第二,創業板市場為自主創新提供了激勵機制。資本市場通過提供股權和期權計畫,可以激發科技人員更加努力地將科技創新收益變成實際收益,解決創新型企業有效激勵缺位的問題。

第三,創業板市場為自主創新建立了優勝劣汰機制,提高社會整體的創新效率,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事前甄別。就是通過風險投資的甄別與資本市場的門檻,建立預先選擇機制,將真正具有市場前景的創業企業推向市場;二是事後甄別。就是通過證券交易所的持續上市標準,建立制度化的退出機制,將問題企業淘汰出市場。

創業板又稱二板市場,即第二股票交易市場,是指主機板之外的專為暫時無法上市的中小企業和新興公司提供融資途徑和成長空間的證券交易市場,是對主機板市場的有效補給,在資本市場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在創業板市場上市的公司大多從事高科技業務,具有較高的成長性,但往往成立時間較短規模較小,業績也不突出。

創業板市場最大的特點就是低門檻進入,嚴要求運作,有助於有潛力的中小企業獲得融資機會。

在中國發展創業板市場是為了給中小企業提供更方便的融資渠道,為風險資本營造一個正常的退出機制。同時,這也是中國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經濟改革的重要手段。

對投資者來說,創業板市場的風險要比主機板市場高得多。當然,回報可能也會大得多。

各國政府對二板市場的監管更為嚴格。其核心就是“信息披露”。除此之外,監管部門還通過“保薦人”制度來幫助投資者選擇高素質企業。

二板市場和主機板市場的投資對象和風險承受能力是不相同的,在通常情況下,二者不會相互影響。而且由於它們內在的聯繫,反而會促進主機板市場的的進一步活躍。

創業板的分類

按與主機板市場的關係劃分,全球的二板市場大致可分為兩類模式。一類是“獨立型”。完全獨立於主機板之外,具有自己鮮明的角色定位。世界上最成功的二板市場———美國納斯達克市場(Nasdaq)即屬此類。納斯達克市場誕生於1971年,上市規則比主機板紐約證券交易所要簡化得多,漸漸成為全美高科技上市公司最多的證券市場。截至1999年底,共有4829家上市公司,市值高達5.2萬億美元,其中高科技上市公司所占比重為40%左右,湧現出一批像思科、微軟、英特爾那樣的大名鼎鼎的高科技巨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30年後的納斯達克市場羽翼豐滿,上市公司總數比紐約證交所多60%,股票交易量在1994年就超過了紐約證交所。另一類是“附屬型”。附屬於主機板市場,旨在為主機板培養上市公司。二板的上市公司發展成熟後可升級到主機板市場。換言之,就是充當主機板市場的“第二梯隊”。

創業板設立目的

⑴為高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渠道。

⑵通過市場機制,有效評價創業資產價值,促進知識與資本的結合,推動知識經濟的發展。

⑶為風險投資基金提供“出口”,分散風險投資的風險,促進高科技投資的良性循環,提高高科技投資資源的流動和使用效率。

⑷增加創新企業股份的流動性,便於企業實施股權激勵計畫等,鼓勵員工參與企業價值創造。

⑸促進企業規範運作,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隊”。新加坡的Sesdaq即屬此類。

退出機制

資本市場的退出機制

創業板的特點是股權總量雖然不大,但由於成長性良好,其估值水平卻高於主機板市場,其中優質公司的股權增值幅度尤甚,非常有利於VC、PE等創業資本的退出。“退出”是為誰服務的?是為部分產業資本和創投資本服務的。為什麼他們都急於退出?是因為已投資了很長時間,要“摘桃子”了;是因為所投資的企業在上市後能夠獲得足夠的溢價,這足以收回他們包括沉沒項目成本的所有投資,甚至有幾倍乃至幾十倍的收益。“退出”當然是資本獲取回報的一個重要途徑,事關資本活力和投資效率,但“退出”不應該反客為主,這裡需掌握一個度的平衡。一個市場也好,一個行業或者企業也好,不能讓投機色彩過於濃烈,不能讓“不勞而獲”的暴利來得太過簡單和瘋狂,否則就必定會導致失衡或災難,反過來會影響其本身的持續發展。此次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機,足以說明不勞而獲的金融放縱和過度投機會嚴重破壞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平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