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2050:科技革命與中國的未來

創新2050:科技革命與中國的未來

《創新2050科技革命與中國的現代化》面向2050年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宏偉願景,從歷史和未來走向的視角,分析了科技發展的演進和規律,闡釋了科技對現代化建設的決定性作用,做出當今世界正處在科技創新突破和新科技革命前夜的戰略判斷,提出中國必須為新科技革命的到來做好準備。在系統分析中國現代化進程不同階段對科技發展需求的基礎上,提出了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八大經濟社會基礎和戰略體系的整體構想,並從中國國情出發設計了支撐八大體系建設的科技發展路線圖,凝練出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全局的戰略性科技問題,並提出了走中國特色科技創新道路的系統政策建議。

(圖)6月10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舉辦《創新2050:科技革命與中國的未來》中國科學院戰略研究系列報告新聞發布會。6月10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舉辦
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
中國科學院戰略研究系列報告新聞發布會。

台北時間2009年6月10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舉辦了“《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中國科學院戰略研究系列報告新聞發布會”。中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中國科學院有關院局領導和路線圖研究有關專家出席了會議。

基本簡介

(圖)發布會現場。發布會現場。

為前瞻思考世界科技發展大趨勢、現代化建設和科學發展對科技創新提出的新要求,2007年夏季,中國科學院組織300多位高水平專家,開展了能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海洋、油氣資源、人口健康、農業、生態與環境、生物質資源、區域發展、空間、信息、先進制造、先進材料、納米、大科學裝置、重大交叉前沿、國家與公共安全等18個重要領域至2050年科技發展路線圖戰略研究。

經過一年多的潛心研究,基本理清了至2050年中國現代化建設對重要科技領域的戰略需求,提出了若干核心科學問題與關鍵技術問題,從中國國情出發設計了相應的科技發展路線圖,形成了系列戰略研究報告。這些研究報告的中英文版以《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中國科學院戰略研究系列報告的形式陸續出版。

研究結論

(圖)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方新(左一),中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方新(左一),
中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

路甬祥闡述了開展中國至2050年科技路線圖研究的重要性和可能性,重點闡述了戰略研究的若干重要結論。

路甬祥說,通過戰略研究,現代化的歷程本質上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歷史,近現代社會的每一次重大變革都與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關。全球性經濟危機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創新突破,依靠科技創新創造新的經濟成長點和創新發展模式,是擺脫危機的根本出路。當今世界正處在科技創新突破和新科技革命的前夜,科技革命的發生取決於現代化進程強大的需求拉動,源於知識與技術體系創新和突破的革命性驅動。這次金融危機將加速科技創新與進步的步伐,在今後的10-20年,很有可能發生一場以綠色、智慧型和可持續為特徵的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這是對我們的巨大挑戰,也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機遇。當前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發展已造成了很大的衝擊與影響,從根本上看,依靠科技創新調整中國產業結構、創造新的經濟成長點和新的發展模式,是化危為機的根本手段。

路甬祥說,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既面臨著可能發生新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又面臨著能源資源、生態環境、人口健康、空天海洋、傳統與非傳統安全等嚴峻挑戰,必須構建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中國八大經濟社會基礎和戰略體系,即:可持續能源與資源體系、先進材料與智慧型綠色製造體系、無所不在的信息網路體系、生態高值農業和生物產業體系、普惠健康保障體系、生態與環境保育發展體系、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體系、國家與公共安全體系。必須著力解決影響中國現代化進程的22個戰略性科技問題,這些問題或關係中國在全球化知識經濟環境下的國際競爭力,或關係中國經濟社會長遠持續發展,或關係中國的國家安全,還有一些是應對可能發生的新科技革命、需要前瞻部署的前沿問題。這些戰略性科技問題在中國現行科技規劃中尚未部署或部署力度不夠,宜用國家行為,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採用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重大科學研究計畫或重大研究領域方向集群等方式組織實施,科學設計、統籌布局、分工協作、持續攻關,力爭在科學原理層面取得原創性突破,在關鍵技術和系統集成層面取得重大變革性創新。

路甬祥說,中國科技發展到今天,絕不能簡單地照搬他國科技發展模式,也絕不能跟在他國後面亦步亦趨。中國科技必須面向世界前沿,從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需求出發,改革創新,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道路,實現中國科技的跨越發展,有力支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符合規律和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道路,實現從模仿跟蹤為主向自主創新的戰略性轉變,就必須堅持對外開放,走以我為主、有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的道路;堅持以人為本,走立足創新實踐凝聚與造就創新創業人才的道路;堅持立足國情,走政府主導與市場基礎配置有機結合的道路;堅持深化改革,走國家創新體系各單元分工合作、協同發展的道路;堅持統籌協調,走以管理創新促進科技創新的道路。

科技藍圖

(圖)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左一),中國科學院秘書長李志剛。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左一),
中國科學院秘書長李志剛。

信息、人口健康、空間、礦產資源、能源等路線圖研究組組長,分別介紹了相關領域科技發展路線圖戰略研究報告的研究制定情況。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主要國家都提出了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報告。中國科學院這套系列研究報告的出版,將為國家巨觀科技決策提供科學建議,為科技管理部門、科研機構、企業和大學等進行科技戰略選擇提供參考,使社會和公眾更好地了解科技對中國現代化建設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10日在京發布《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系列報告,為中國描繪了面向2050年科技發展路線圖。路線圖認為,在今後的10年至20年,很有可能發生一場以綠色、智慧型和可持續為特徵的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

航天技術:2030年載人登月

公布的中國科技發展路線圖,其中2050年空間科技發展路線圖明確提出,2030年前後,中國實現載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2050年前後,載人飛行從月球基地飛向更遠的行星,具備載人登火星能力。

(圖)出席發布會的研究組專家,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解思深院士。 出席發布會的研究組專家,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解思深院士。

這份最新出爐的中國2050年空間科技發展路線圖稱,空天科學與深空探測能力方面,2020年前後,探測器可達火星,2030年前後,深空探測器實現高效星際航行和高精度自主導航,可探測木星等火星以外的行星,2050年前後,深空探測器飛出太陽系進入宇宙空間。空天技術能力在載人航天方面,載人登月前,在2020年前後,突破人在近地軌道空間站長期生存保障技術,建立長期有人逗留的空間站。

到2050年前後,中國還將突破雷射超高速通信技術,建立以大型超壓式高空氣球為基礎的平流層高空站,發展新一代平流層飛艇,並開展組網套用,使人們進入空間的方式更加廉價和高效。

經濟總量:2050年居世界首位

發展路線圖預測,205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達到世界首位。

中國目前的經濟總量排在美國和日本之後,位居世界第三。

中科院的路線圖描繪了這樣一幅願景:2050年中國將進入世界中等已開發國家行列,成為政治、物質、社會、精神、生態五大文明高度發達且高度開放的國家。

2050年的中國,將是一個政治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高度完善,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人民的政治權利和發展權得到充分保證,國家安全得到可靠保障。

2050的中國,將是一個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經濟總量達到世界首位,人均GDP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經濟保持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科技創新能力居於世界前列,全體人民過上富足安康的生活。

2050年的中國,將是一個生態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環境退化得到有效遏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