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非鯽

副非鯽

副非鯽,是慈鯛科副非鯽屬的一種。 副非鯽生長迅速,是淡水養殖的高產種類。 尼羅非鯽個體較大,生長速度比莫三比克非鯽快,全長30~50毫米的魚種,經3個月飼養,能長至150克左右。

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目: 鱸形目 Perciformes
亞目: 隆頭魚亞目 Labroidei
科: 慈鯛科 Cichlidae
屬: 副非鯽屬 Paratilapia
種: 副非鯽 P. polleni中文名:副非鯽(拼音:fù fēi jì);英文名:Marakely;學名:Paratilapia polleni。副非鯽,是慈鯛科副非鯽屬的一種。是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特有種,當地人之稱其為黑魚“Marakely”,遍及全島的淡水河流以及湖泊中底層。副非鯽體呈淡灰色至黑色,體側散布金黃色和藍色斑點或斑塊,成熟雄魚體長30厘米,遠大於雌魚,並且背鰭和臀鰭更延長,頭部形狀往往也更圓鼓。

外形特徵

副非鯽體呈淡灰色至黑色,體側散布金黃色和藍色斑點或斑塊,成熟雄魚體長30厘米,遠大於雌魚,並且背鰭和臀鰭更延長,頭部形狀往往也更圓鼓。

生長繁殖

副非鯽在植物的根莖上產卵。卵有很長的粘絲,彼此連線,這些連線上其他卵的細絲,形成長長的串。高達1000粒卵可以被一次產下,並有可能成為一個或多個串,由雌魚監護和守衛,而雄魚守衛領地以防範入侵者。當雌魚監護和守衛卵和魚苗時,不會容忍雄魚靠近。

生物學特徵

習性

副非鯽為暖水廣鹽性魚類,從淡水經逐步馴化後移到海水,或由高鹽度海水直接移入淡水均能正常生活和生長。能在含氧量很低的水中生活。離水後若鰓部保持潮濕,還能存活3~5小時。適溫範圍16~37℃,最適水溫為28~33℃,抗寒能力頗弱。一般棲息於水體中下層,幼魚大多數群集岸邊覓食。隨魚體長大,游泳力增強,漸棲息於
照片
水底。在天氣晴朗的早晨,常隨水溫升高而群游於水面覓食,夜間在池底很少活動。雜食性,幼魚主要攝食浮遊動物如輪蟲、枝角類、橈足類、劍水蚤和浮游植物。成魚攝食有機碎屑、浮游植物、絲狀藻類、蕪萍、苦草、輪葉黑藻等的嫩葉幼芽,也食浮遊動物、搖紋幼蟲、昆蟲、小蝦等。
性成熟早,繁殖快。尼羅非鯽5~6個月成熟,莫三比克非鯽一般3~4個月成熟。懷卵量隨體長、體重的增加而相應提高。尼羅非鯽體長180~230毫米時懷卵量約為1100~1600粒,250~270毫米時為1600~1700粒;莫三比克非鯽體長80~90毫米時懷卵量150~400粒,170~180毫米時為1000~1700粒。雌、雄性比約為1:1。產卵習性特殊,在水溫22.5~33℃範圍內,成熟雄魚在池邊30~50厘米淺水處的池底挖窩並逗留其上,當雌魚游近,即被雄魚逼入窩中產卵。雄魚排精後,雌魚將精、卵含在口內(卵在口內或口外受精)離去。卵沉性,橢圓形,金黃色或淺黃色,卵徑2.06~2.4毫米(尼羅非鯽)或2.3~2.7毫米(莫三比克非鯽)。受精卵在雌魚口腔內發育,水溫25~30℃時經3.5~4.5天孵出仔魚。初孵仔魚仍留在雌魚口內,直至仔魚卵黃囊消失、有一定游泳能力時才離開母口,群集在母體周圍覓食。如遇敵害,母魚即游向仔魚將其吸回口中保護。仔魚當其各鰭鰭條出現、活動和攝食能力增強時,才完全離開母魚營獨立生活。也有少數種類僅在池底挖一窩,卵產在窩中並在窩中受精孵化發育,雌魚或雄魚在窩的附近守護。
副非鯽生長迅速,是淡水養殖的高產種類。一般3~4克的莫三比克非鯽魚種經飼養40天可增重15~25克,3個月體重可達60~80克,5個月可達100克左右。尼羅非鯽個體較大,生長速度比莫三比克非鯽快,全長30~50毫米的魚種,經3個月飼養,能長至150克左右。莫三比克非鯽(雌)同尼羅非鯽(雄)的雜交種福壽魚,其生長速度比莫三比克非鯽、尼羅非鯽明顯加快,具有雜交優勢。

培苗

即將魚苗飼養成30~40毫米以上的魚種供池塘放養之用。可讓雌、雄親魚在繁殖池中不斷繁殖,使池塘存在
照片
各種不同規格之稚幼魚,以持續獲得大量魚種;也可分池育苗,讓親魚在繁殖池產卵孵出魚苗後,待魚苗長至10~15毫米時用魚篩分出魚苗另池培育,親魚回原池繼續加強餵養,準備第 2次產卵。繁殖池和苗種池在放養前均需進行清整和消毒。
保護級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易危(VU)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