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瓷藝術

刻瓷是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術,秦漢時便有剝鑿瓷釉的方法,稱為“剝玉”。從魏晉開始,隨著陶瓷業的發展,大量精美瓷器出現,帝王、官宦和一些文人墨客在玩賞瓷器之餘,很想把詠詩題文的墨跡留存於其上,以便永久保存,於是當時的藝人們便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直刀單線刻出詩文書畫的輪廓,這便形成了最初的瓷刻。宋代定窯瓷器的裝飾,就是在瓷坯上刻出花紋後施釉燒制的典型代表。

基本介紹

所屬地區: 河南 · 商丘 · 柘城縣
文化遺產名稱:刻瓷藝術
遺產編號:Ⅱ-3
遺產類別:民間美術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虞城縣
遺產級別: 市

刻瓷藝術

趙新建刻瓷藝術作品《泰山勝景》趙新建刻瓷藝術作品《泰山勝景》
真正的刻瓷(在瓷釉上雕刻)是從清初開始的。據記載,清初,在民間開始有了專門從事刻瓷的行當,但大多以平刻為主,點線構圖等藝術表現力顯得單調、平實,並沒太多引起世人的注意。一直到了乾隆後期,由於經濟的昌盛和統治者文化生活的需要,朝廷特意在皇宮中設定了“造辦處”,專門製造宮廷使用的工藝品。由於當時社會各階層的推崇,鐫刻書法藝術有了進一步發展,甚至已有人能用刀在瓷板或其他器皿上雕刻山水、花鳥、草蟲等,且栩栩如生。這個時期,刻瓷真正發展成為了一門新的瓷器裝飾藝術。
在上世紀初,刻瓷在中原地區流傳甚廣,儘管藝術水準參差不齊,但很多民間藝人都掌握著這套瓷上雕刻的本領。 後來,因為戰亂,這門技藝逐漸失傳。解放後,刻瓷技藝已經鮮有人掌握。虞城縣刻瓷藝人申世德等經過多年努力探索,攻克了這一技術難關,使這一歷史文化遺產得到再生和發展。

刻瓷藝術名家

聶仁慧

聶仁慧(1960—)字古墨,號半耕齋主,山東廣饒人。自幼研修書法刻瓷藝術,博採眾長,在繼承傳統碑刻技法精髓的基礎上,又融入了現代刻瓷新技法,開創了我國傳統碑刻與現代刻
聶仁慧聶仁慧
瓷兩種技藝融於一體的新國技——書法刻瓷藝術。書法刻瓷的藝術創作,是通過藝術家的構思,創作出初稿,然後用刻刀以深淺、疏密不同的點、線雕刻在瓷面上,體現出中國漢字書法線條的韻律和內在精神的一種特殊藝術。書法刻瓷藝術作品的創作對藝術家要求極高,不但要求藝術家具備深厚的書法功底和高超嫻熟的雕刻技藝,而且創作時必須心手相應,成竹在胸,不能有半點差錯,每一筆落下都不能更改。作品刻成,線條流暢,師古不泥,金石味十足,百世不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聶仁慧創作的書法刻瓷作品及傳記被收錄《世界美術大典》、《世界當代著名書畫篆刻家大辭典》、《中國歷代書畫名家辭海》、《中國歷代書畫名家大辭典》、《中國歷代書畫名家精品選集》、《中華民族五千年書畫藝術家國粹通鑑》、《華夏文博覽勝---中國名家書畫收藏》、中國高等美術院校教學範本之《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巨匠大畫冊》等多部典集。刻瓷藝術成果與收藏潤格標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ISC2000藝術品價值標準評定,國家文物局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已認定,許多書法刻瓷藝術作品被國內外館藏和個人收藏。現為(國際)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書畫藝術研究會副會長、(文化部)中國文化藝術城藝術委員會理事、高級書畫師、香港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政協書畫研究院研究員、山東省書畫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東營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藝術顧問。

張明文

張明文,1941年生於山東淄博。淄博刻瓷藝術創始奠基者張明文先生的刻瓷藝術作品。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現任中國陶協刻瓷文化研究會會長,山東陶協刻瓷專業委員會主任,淄博市刻瓷藝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山東陶瓷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兼職教授。1993年,國務院授予“為中國文化藝術事業做出突出貢獻”政府特殊津貼獎。1997年授予“全國優秀工藝美術專業技術人員”獎章。曾任原淄博瓷廠副總工藝美術師、藝術瓷廠廠長,現創辦“張明文工作室”。1960年畢業於“山東省工業幹部學校”工藝美術班。長於書畫、造型,精於刻瓷藝術。四十多年藝術生涯,佳作蜚聲國內外,“魯翠瓷”畫面獲全國創新評比一等獎,“寶石餐具”投產出口達十年之久,設計註冊“山川”刻瓷牌商標,其作品連續六年榮獲國家銀質獎;微刻“論語”、“蘭花頌”獲國際金獎、銀獎,“寶石寨”、“暢想曲”獲全國榮譽金獎、特別獎,部省級一等獎四次及其它獎項共80餘項。國畫“借得青山鑄千里”由人民畫報社收藏;“馬克思”像由西德馬克思故居博物院收藏。1981年,首次將刻瓷藝術在西德辦展。先後在美國田納西、新加坡萊弗士城、美國芝加哥、瑞士、日本、香港舉辦展覽。創新了刻瓷的新刀法、技法、敷彩法、人像刻瓷、微刻法。1983年,發表論文“刻瓷藝術與情理情趣”,1991年應邀撰寫“全國陶瓷行業刻瓷工等級標準”在宜興通過,1989年,中外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張明文刻瓷藝術”。1981年,“馬克思”肖像刻瓷收錄德文版《卡爾——馬克思》一書;1998年“湘雲醒夢”刻瓷瓶收錄《中國現代美術全集》,2005年“敦煌歸真”青刻瓷瓶收錄《美術大鑒》,2006年“石頭記群芳”青刻瓷瓶收錄《中國美術館陶瓷藝術邀請展作品集》。2003年“魯青瓷刻瓷尊”,經全國中國小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編入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學校教科書。

李梓源

李梓源先生的刻瓷藝術作品李梓源先生的刻瓷藝術作品
李梓源,1944年4月生於山東淄川,李梓源先生的刻瓷藝術作品1962年畢業於山東淄博陶瓷工業學校,畢業後就職於淄博瓷廠,從師著名畫家李左泉先生,1982年晉升工藝美術師,1985年創辦淄博市工藝美術研究所,任所長,1987年晉升高級工藝美術師,1994年創辦李梓源藝術中心,1999年創辦李梓源藝術學校,任校長,2003年被授予"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稱號,現任淄博市政協常委、淄川區政協副主席。他的刻瓷作品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獎勵,先後參加了在美國、日本、香港、墨西哥、加拿大、德國、瑞士等國家和地區的展覽,1982年赴德國慕尼黑參加了第四十屆手工工藝國際博覽會,榮獲金質獎章和最佳成就者的稱號,1988年再應德國巴伐利亞州州長的邀請,參加了第四十屆手工藝國際博覽會並受到了施特勞斯的接見,1982年被山東省政府授予山東省勞動模範,1985年受到經貿部表彰,1988年被評為山東省首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992年被授予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同年被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被評為山東省第四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其傳略被收入《中國當代書畫篆刻界名人錄》、《中國當代書畫家大辭典》、《中國當代工藝美術名人大辭典》。

趙新建

趙新建刻瓷藝術作品《溫家寶》趙新建刻瓷藝術作品《溫家寶》
趙新建,1970年生於山東巨野縣趙新建先生的刻瓷藝術作品,是刻瓷藝術行業非常難得的專業性複合型人才,他各種題材都能駕馭的遊刃有餘,尤精刻瓷肖像,其刻瓷肖像形象逼真,色彩生動,富有質感,充分地把刻瓷藝術語言和油畫藝術語言交會融和在一起,並消化吸收形成了成熟的肖像刻瓷藝術表現形式,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其刻瓷肖像以其獨特的材質美感,精湛絕倫的藝術表現力,極具收藏價值的影響力,成為為各界人士所珍愛的典藏佳作。刻瓷作品多次作為國禮贈送與外國政要,並為溫家寶、習近平、吳儀、徐才厚、李鐵映、歐陽中石、李榮海、顧正主、等政府高層人物及藝術名家刻制肖像受到好評。趙新建是一位全面的專業性的人才,不僅具有精湛的刻瓷技藝,還具有深厚的美術功底及較高的文化素養,中國國學會曾授予“一代國學名家”的榮譽稱號。趙新建先生自幼習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術展覽並獲獎,被中國收藏學術委員會、世界文化藝術鑑定中心聯合授予“當代中國書畫收藏市場最具收藏價值藝術家”。現為中國書畫學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創作中心敦煌創作委員,海協書畫院副院長。要想提高作品的藝術品位,歸根結地要提高作者的藝術修養,刻瓷藝術是以刻瓷為藝術載體,以繪畫為靈魂的藝術。趙新建先生深刻明白這一道理,對於不同題材,採取的不同的表現形式,其刻瓷作品獨具品味,充分地把握了刻瓷這一藝術語言並創造出了優秀的刻瓷藝術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