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叢龍

刺叢龍

刺叢龍屬(學名:Rubeosaurus)意為「刺叢的蜥蜴」,是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刺叢龍是種中型角龍類恐龍,身長估計約為5公尺,體重估計約2噸。

發現與命名

化石發現於美國蒙大拿州的雙麥迪遜組(Two Medicine Formation)上層,地質年代約7500萬到7400萬年前。正模標本(編號USNM11869)是一個部分頂骨(頭盾的主要構成骨頭),是由喬治·史登柏格(George F. Sternberg)在1928年發現的。第二個標本(編號MOR492)則是一個部分頭顱骨,包含:部分左前上頜骨、左右鼻骨與鼻角、部分左眶後骨與額角、幾乎完整的左頂骨與兩個頭盾緣骨突,是在1986年被發現。

在1930年,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Charles W. Gilmore)將這個發現於蒙大拿州的部分頂骨,創建為戟龍的第三個種,卵圓戟龍( S. ovatus),化石特徵是鼻角基部寬廣,接近中央線的一對尖刺往中央線集中,而非遠離中央線。它們頭盾兩側分別有兩對尖刺,而非三對。與亞伯達戟龍的尖刺相比,卵圓戟龍的尖刺相當短,期中最長的僅有29.5公分。2010年的重新研究認為,卵圓戟龍是個獨立的屬。同年,傑克·霍納(John R. Horner)、Andrew T. McDonald將卵圓戟龍創建為獨立屬,模式種是卵圓刺叢龍( Rubeosaurus ovatus)。他們也提出刺叢龍是野牛龍的姊妹分類單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