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分享經濟學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山西經濟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5月1日)
平裝: 476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807671503
條形碼: 9787807671503
尺寸: 22.8 x 16.8 x 2 cm
重量: 2.3 Kg

作者簡介

李炳炎,男,江蘇無錫人,1945年2月出生,經濟學博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並獲得江蘇省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稱號。現為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特崗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兼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常務理事,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理事,中國經濟規律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資本論》研究會副會長,南京財經大學、江蘇科技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河南大學等院校兼職教授。曾任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江蘇小康與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江蘇省市場行銷學會會長、福建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顧問、南京金箔集團顧問等。 1981年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獲經濟學碩士學位,導師為著名經濟學家卓炯先生。199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畢業,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導師為著名經濟學家張卓元教授。 代表性論著 《李炳炎選集》(山西經濟出版社,1997年)、《新成本論》(雲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需要價值理論》(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社本論》(人民出版社,2000年)、《卓炯:經濟學的革命》(廣東經濟出版社,2000年)、《中國經濟大變革一一從產品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理論分析》(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年)、《公有制分享經濟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共同富裕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發表論文500餘篇,論著獲獎百餘項。其中,獲全國黨校系統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二項,獲江蘇省“五個一”工程獎一項。

內容簡介

《利益分享經濟學》上編,包括第一、二、三章。第一章綜述了西方分享經濟實踐形式的發展;第二、三章簡述了西方分享經濟理論的形成和演進。通過這三章,對西方分享經濟實踐與理論的脈絡做了簡要的歷史回顧。這是我們對之進行借鑑所必須做的工作。《利益分享經濟學》中編,包括第四章至第十四章的內容,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包括理論邏輯、運行機制和制度創新等方面。從而可以對這一新的理論有立體化的感覺,也就是說,它是有血有肉、有骨架有經絡的不斷發展的生命體一樣的新理論體系。本編的主題是經濟觀的變革,即從舊的與計畫產品經濟相適應的利益獨占的經濟觀,轉到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利益分享的新經濟觀的重大轉折。《利益分享經濟學》下編,包括第十五章至第二十六章的內容,是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來分析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思考。針對現階段我國收入分配嚴重不公,貧富分化難以抑制的現實狀況,作了其產生原因與治理對策分析,有針對性地樹立了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思想和社會公平觀,在理論界首次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實現機制的命題。

目錄

序言
自序
導論:中西方分享經濟理論代表性觀點比較評析
一、西方分享經濟理論:對“滯脹”現象的解讀與矯治
二、社會主義分享經濟觀:從利益獨占轉到利益分享,走向共同富裕
三、中西方分享經濟理論簡要比較
四、值得進一步探索的問題及政策建議
上編 揚棄與借鑑:西方分享經濟實踐與理論考察
第一章 西方分享經濟實踐形式的發展及其啟示
一、西方分享經濟實踐形式的發展情況
二、西方分享經濟實踐對我國的啟示
第二章 西方分享經濟理論的提出和形成
一、威茨曼的主要著作和主要觀點
二、分享經濟產生的反響
三、對威茨曼理論的相關評論
第三章 西方分享經濟理論的發展與啟示
一、納什談判解
二、後進學者的研究
三、趨勢與借鑑
中編 經濟觀變革:從利益獨占轉到利益分享
第四章 中國特色分享經濟實踐形式的產生與發展
一、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實踐是分享經濟產生的沃土
二、除本分成制與淨產值分成制改革的歷史回顧
三、海安縣施行的“企業效益拆成制
四、深圳蛇口試行的“剩餘收益制
五、我國農村股份合作社
六、國企改革新模式:期股買斷,工人自治,建立工人所有制股份公司
七、中國特色職工參與制的典範:“鞍鋼憲法
第五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的形成及其本質特徵
一、從利益獨占到利益分享
二、利益分享經濟觀的第一個來源
三、利益分享經濟觀的第二個來源
四、社會主義分享經濟運行機制論
五、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型經濟在理論上的復歸
第六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的內在邏輯與理論公式
一、新經濟理論演進的內在邏輯
二、關於新經濟理論總綱的進一步考察
三、關於建立新經濟理論體系的探索
第七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理論的範疇體系
一、研究對象的變革:由所有制轉到生產方式
二、“需要一般”:新理論體系的始點範疇
三、自主勞動:新理論體系的基本範疇
四、社會主義商品價值構成的特點
五、“需要價值”:新理論體系的中心範疇'
六、“社本”的分類與結構
第八章 中國特色分享經濟制度的典型形式
一、典型形式Ⅰ:企業淨收入分成制
二、典型形式Ⅱ:工人所有制股份公司
第九章 分享制能夠在初次分配中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統一——運用淨收入分成制於初次分配的案例分析
一、兩個層次的利益分享
二、淨收入分成制典型案例:內蒙古黃河鉻鹽股份有限公司的實證分析
三、實現利益分享的運行機制
四、對幾種分配理論觀點的理性思考
第十章 確立勞動者對勞動的所有權制度
實現勞動權益主導下的利益分享
一、勞動者對勞動的所有權制度及其重要性
二、現階段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利益分配不協調現象
三、實現勞動權益主導下的利益分享和協調.、
第十一章 股份合作制經濟的兩種發展趨勢與利益分享
一、股份合作制經濟的思想淵源
二、中國股份合作制經濟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三、中國股份合作制經濟未來發展的導向原則:
勞動權益主導下的利益分享
第十二章 中國特色分享經濟的特殊功能與現實社會制度基礎
一、中國特色分享經濟的特殊功能分析
二、我國現階段實施分享制的現實社會制度基礎
三、通過利益分享機制有效抵禦“滯脹”、矯治巨觀失衡
四、通過刺激和擴大有效消費需求推動經濟發展
第十四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享經濟制度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價值
一、對工資制經濟的反思與分享制經濟的機制創新
二、中國特色分享經濟制度的理論意義和制度創新
三、中國特色分享經濟制度的實踐價值
下編 新路徑開拓:通過利益分享實現共同富裕
第十五章 我國現階段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現狀分析
一、我國居民收入的基本內涵
二、我國現階段居民收入分配的特點
三、我國現階段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現狀
四、我國現階段居民收入分配已出現差距過大,但還未達到兩極分化
五、準確理解兩極分化問題
第十六章 我國現階段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
成因分析與治理對策研究
一、收入分配不公平的一般性成因分析
二、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特殊性成因分析
三、治理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對策措施
第十七章 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思想的來源與本質內涵
一、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思想的淵源
二、鄧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三、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本質內涵
第十八章 社會公平、社會和諧與利益分享
一、樹立科學的社會主義公平觀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和諧社會觀
三、經濟利益的本質和利益分享的必要性
……
第十九章 以利益為主線構建共同富裕的實現機制
第二十章 加快二元經濟體制改革 推進城鄉共同富裕進程
第二十一章 探索工人階級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的新途徑
第二十二章 構建以利益分享為軸心的農民增收長效機制
第二十三章 中國特色企業制度創新與利益分享
第二十四章 開拓從利益分享走向共同富裕的新路徑
第二十五章 通過利益分享推進共同富裕實現進程的對策大思路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