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學

在利息學的研究中,從理論上說明利息率變動的原因和規律,分析利率的決定因素並對利率的水平及變化作出預測,極為重要。 可貸資金利息率理論是新古典利率理論,這是一種流量分析理論。 費雪的實際利率理論和凱恩斯的流動偏好理論成為現代利率理論的主要藍本。

利息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利息學以利息的本質與來源、利息率與決定因素以及利息率的運用和管理的理論方法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利息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社會主義利息與資本主義利息的本質差別;利息及利息率理論的形態、派別、信用貨幣關係;股票;利息理論產生和發展的歷史等。
在利息學的研究中,從理論上說明利息率變動的原因和規律,分析利率的決定因素並對利率的水平及變化作出預測,極為重要。
利息率(簡稱利率)是指一定時期內利息額與貸出金融(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數表示。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利息是利潤的一部分,因此利率要受社會平均利潤率的制約。一般情形下,平均利潤率構成為利率的最高界限。借貸資本的供求和競爭對利率起決定作用。另外,風險、期限、習慣及法律的傳統和政府經濟政策以及一切對借貸資本和供求發生作用的因素都對利率產生影響。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政府的貨幣政策是市場利率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利率是由國家根據客觀經濟情況有計畫地統一制定的。在我國,國家授權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管理利率。
古典利息率的理論把利率看成是資本的價格,利率決定於資金的供求,認為資金的供應額等於儲蓄額,而資金的需求則主要指投資需求,同時也把利率當作是使儲蓄與投資相等的因素。儘管古典利息率理論過於簡單化,然而它的供求分析法大多被後來的理論所採納。
可貸資金利息率理論是新古典利率理論,這是一種流量分析理論。它通過可貸資金的供求來尋索利率變動的原因。可貸資金的需求額(用於投資和窖藏的需求)和可貸資金的供應額(儲蓄和銀行系統創造的新貨幣)的均衡點決定利率。由於可貸資金總量很大程度上受中央銀行左右,因此在考慮決定利率的因素時應考慮貨幣政策。該理論的可貸資金分析法,注重對資金流動的研究,在現代有一個重要派生分支,即資金流量分析,但它已不能算作利率理論了。
實際利率和通貨膨脹的長期利率理論是一種局部均衡分析法的利率理論,由費雪在二十世紀早期創立。費雪把利率分成兩部分:(1)實際利率,它是放棄現在消費的報酬;(2)通貨膨脹,它是對投資者在借貸期限內本金及利息購買力貶值的補償。費雪認為前者變動緩慢,而後者變動頻繁。凱恩斯以後,費雪的理論曾經長期被忽視,直到六十年代後才重新得到重視,並經受廣泛經驗性的檢驗,對現代利率理論有極大影響。
流動偏好短期利率理論,由凱恩斯在三十年代提出,這是一種存量分析理論。凱恩斯認為,短期利率取決於貨幣的需求(人們的流動偏好)和貨幣的供應(即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決定),在未充分就業的情況下,政府採用擴張性貨幣政策,能使貨幣利率低於長期實際利率。他同時認為,由於存在“流動性陷井”,貨幣政策在經濟周期中的作用是有局限的。
現代利率理論主要是以現實經濟經驗為基點,綜合過去利率理論而發展起來的。費雪的實際利率理論和凱恩斯的流動偏好理論成為現代利率理論的主要藍本。現代利率理論不僅注意理論研究,而且更注重於解決現實經濟的問題,使利率研究更傾向於套用性。1970年,費爾德斯坦等聲稱,長期公司債券利率的基本決定因素有四個:清償能力、聯邦債務、通貨膨脹和市場預期。利率與通貨膨脹的關係越來越受到重視。定量和經濟性分析以及利率的預測成為熱門的課題。利率模型基本有兩種:一種是建立一般動態均衡模型,把包括利率在內的經濟變數都看作內生變數;另一種是把某種利率定為因變數,然後找出一系列的決定因素(自變數),並假定這些變數不受利率的影響。目前,利率的預測仍處於初級階段,這一方面是因為對錯綜複雜的經濟的認識離大型經濟模型的完善距離尚遠;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存在著影響利率的短期外來干擾因素和內生變數間長期的內在相互作用的影響。
利息理論史的研究對象是利息理論的歷史。研究範圍包括各種利息理論流派、學說的演變情況,利息理論的發展規律,各個社會形態利息理論的歷史背景等。
利息是與信用同時出現在歷史上的,儘管對利息的探討可以追溯至古希臘和羅馬時代,但在十二世紀以前,利息問題是從神學的角度去理解的,後來才以神法、人法和自然法的觀點去研究。在中世紀,許多國家曾明文禁止收取利息,隨著商品經濟和信用關係的發展,宗教式的利息觀便銷聲匿跡了。
西方對利息理論的系統研究開始於十七世紀,較著名的代表人物,十七世紀有克勞迪斯·薩馬西斯和約翰·洛克(1632-1704年);十八世紀有大衛·休謨(1711-1776年);十九世紀有歐根·馮·龐巴維克(1851-1914年)和克勞特·威克塞爾(1851-1926年);二十世紀前期有歐文·費雪(1867-1947年)和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1946年)。代表性著作有:龐巴維克的《資本與利息》(1884)、威克塞爾的《利息與價格》(1898)、費雪的《利息理論》(,1930)和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
本世紀以來,特別最近十幾年來,西方對利息和利率理論的研究有很大進展,廣泛開展了經驗性研究以及經濟計量模型和電子計算機套用。現代利息理論基本上是在實際利息理論基礎上,用價格預期影響將兩大利息理論融合在一起的,認為貨幣利率等於實際利率加上預期通貨膨脹率。
在現代利息理論研究中,主要人物有:米爾頓·弗里德曼(1912-)、尤金·法馬、威廉·吉布森、馬丁·費爾德斯坦(1939-)、米切爾·達比、奧托·埃克斯坦(1926-)、莫里斯·列維和約翰·馬金等等。西方利息理論主要有“時間偏好論”、“邊際生產力論”、“流動偏好論”和“可貸資金論”,粗略可分為兩大流派。第一類為實際利息理論,這是一種長期利息理論。它認為利息是實際節制的報酬,是實際資本的收益,實際利率取決於實際儲蓄的供求。該理論以時間偏好論和邊際生產力論說明利息。另一類是貨幣利息理論,這是一種短期利息理論。它認為利息是借錢和出售證券的成本,是貸款和購買證券的收益,貨幣利率則取決於貨幣的供求。該理論的主要依據是流動偏好論,認為人們的流動偏好決定著對貨幣的需求,而貨幣的供給則取決於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控制。這兩大流派通過價格因素而溝通起來,即:貨幣利率大約等於實際利率加上(或減去)預期的通貨膨脹率(或通貨收縮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