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你懂了:中國人最容易用錯的成語600問

別說你懂了:中國人最容易用錯的成語600問

目前,在成語的使用中,存在著棄詞典的規範釋義於不顧,一律用“望文生義”的辦法來理解和運用成語的現象。由於這樣使用成語的人不在少數,致使有些成語面臨著被改變意義的危險。本書有鑒於此,特選出最容易被用錯和可能被用錯的成語600例(涉及成語1000餘條),以《現代漢語詞典》《新華成語大詞典》的規範釋義為標準,對其進行探源、辨析、釋疑、正誤,以求規範成語的用法,統一大眾對成語的認識和理解。

作者簡介

吳桐禎,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優秀語文教師。曾在《百家講壇》主講《成語趣談》系列節目。出版有《吳老師說文解字》《中國人應知的成語常識》《被誤會的中國故事》等。

本書前言

本書是成語釋疑之書。成語之所以需要釋疑,是因為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不容改變。

(二)在語句中成語是作為一個整體來運用的。運用時必須先整體理解

成語所表示的意義。絕大部分成語不能以成語的字面義作為理解成語意義的

根據。

(三)有很大一部分成語的意義和用法是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由於這些

成語的意義和用法早已被大家認同和遵守,已為社會所公認,故亦不宜更改。

(四)成語有的是古書上的成句,有的是從古人文章中壓縮而成的詞組,在用詞、詞義諸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有些成語的意義從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則從字面上不易理解。特別是典故性的。

正是因為有以上諸多複雜情況,所以成語雖然可與現代漢語一起用,但不可與現代漢語混同。《現代漢語詞典》為了能讓查詢者把握成語的特點,準確地理解成語的含義,特採用“義界”“互訓”“描繪”“註明義場”“探源”等五種釋義方法解釋成語,以求把“如何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成語”說明清楚。但是無可諱言的是:目前在語言的使用中,存在著棄詞典的規範釋義於不顧,一律用“望文生義”的辦法來理解和運用成語的現象。由於這樣使用的人不在少數,致使有些成語面臨著被改變意義的危險(有的報刊上已以《將錯就錯的成語》為題,承認一些可能被改變意義的成語了)。漢語成語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特別是全世界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人使用漢語成語,漢語成語的意義極需規範,極需保持統一,極需有統一的認識和理解。本書有鑒於此,特選出已被誤解和可能被誤解的成語600例(涉及成語1000餘條),以《現代漢語詞典》《新華成語大詞典》的規範釋義為標準,進行探源、辨析、釋疑、正誤,為成語的純潔化貢獻綿薄之力。

本書600例易錯成語,均用問句的形式列出,並按拼音進行了排序,讀者查閱比較方便。另外,對於難理解的古文,一般會在文後的括弧內進行翻譯,並用楷體字與正文區分。讀者可根據自身水平,選擇閱讀或直接跳過翻譯部分。

適用讀者

學生:涵蓋高考常用易錯成語,可輕鬆應對考試中的成語題。學生深刻理解每個成語後,作文中的成語就不容易再出錯。

教師:本書收錄常見易錯成語一千餘條,易錯、易混點講解都很詳細,基本上可以滿足中國小成語的教學需求。另外,本書還注重對成語中字的本義進行解釋,很有參考價值。

文字工作者:近年來,圖書、報刊、電視節目中誤用成語的情況非常嚴重,本書對成語進行探本求源、釋疑解惑,希望對文字工作者正確使用成語有所幫助。

大眾讀者:成語是文化和歷史的活化石,每個看似簡單的成語都包含著歷史典故,講述著有趣的故事,傳播著優秀文化。本書也為大眾讀者打開了學習成語的一扇門。

部分目錄

A001

001_為何“矮人觀場”是貶義詞?001

002_“安常處順”是“日子過得好”嗎?001

003_“安貧樂道”的“道”是道德嗎?002

004_“安土重遷”是指搬家嗎?002

005_“按兵不動”是按住武器不行動嗎?003

006_“按圖索驥”含貶義嗎?003

007_“暗送秋波”“跋涉奔波”“長橋臥波”的“波”同義嗎?004

008_“暗送秋波”送的是什麼?005

009_“嗷嗷待哺”可用於大人嗎?006

B007

010_“八百孤寒”與“八斗之才”都是表揚才子的嗎?007

011_“白面書生”是褒義詞嗎?008

012_“白日見鬼”僅指不可能出現的事嗎?008

013_“白雲蒼狗”為何能比喻世事變化無常?009

014_為什麼“白雲親舍”是“思念父母”之語?009

015_“稗官野史”為何“官”與“史”並列?010

016_“班門弄斧”為什麼能與“布鼓雷門”同義?010

017_“阪上走丸”意在表明什麼?012

018_“包藏禍心”者實際上害人沒有?013

019_有“杯弓蛇影”還有“蛇杯弓影”嗎?013

020_“杯水車薪”與“滄海一粟”可通用嗎?014

021_“悲歌慷慨”意在表現什麼?014

022_“必恭必敬”與“畢恭畢敬”等同嗎?015

023_“閉月羞花”有實指的人嗎?016

024_“篳路藍縷”和“衣衫襤褸”都指衣服破舊嗎?016

025_“敝帚自珍”能形容喜歡舊東西嗎?017

026_“壁立千仞”可用來比喻道德學問嗎?017

027_罪犯不交代主要罪行可用“避實就虛”表述嗎?018

028_“鞭辟入裡”是鞭打到裡面嗎?018

029_為何用“別風淮雨”指寫了錯別字?019

030_古人為何用“別來無恙”問人?019

031_“別無長物”是沒有特長嗎?020

032_“冰肌玉骨”與“冰壺秋月”同義嗎?021

033_“冰塊”能“冰清玉潔”嗎?021

034_“伯仲叔季”中為何沒有“孟”?022

035_為何用“博士買驢”指廢話連篇?023

036_“不白之冤”與“真相大白”的“白”同義嗎?023

037_“不得其死”與“不得好死”可互相代用嗎?024

038_是“不孚眾望”還是“不負眾望”?024

039_“不即不離”是一種什麼狀態?025

040_“不解之緣”只可用於男女的緣分嗎?025

041_“不經之談”是“非經典之談”嗎?026

042_“不脛而走”等同於“不翼而飛”嗎?026

043_“不絕如縷”是連續不斷嗎?027

044_“不刊之論”是不能刊登的言論嗎?027

045_“不堪回首”“不堪入耳”的“不堪”同解嗎?028

046_“不可名狀”是不能說清楚狀況嗎?029

047_“不稂不莠”與“良莠不齊”同義嗎?029

048_“不能贊一辭”與“文不加點”同義嗎?030

049_“不情之請”是怎樣一種“請”?031

050_“不賞之功”是小功勞嗎?031

051_“不識大體”是沒有了解“全體”嗎?032

052_“不食人間煙火”煙火如何“食”?034

053_是“不溫不火”還是“不瘟不火”?034

054_“不肖子孫”指壞子孫嗎?034

055_“不以人廢言”“不以言舉人”都對嗎?035

056_用“不亦樂乎”表過甚之詞,錯了嗎?035

057_“不自量力”與“綆短汲深”同義嗎?036

058_“不在話下”是不在“誰的話下”?037

C038

059_為什麼形容“才高”用“才高八斗”,“學富”用“學富五車”?038

060_“殘年暮景”與“殘年餘力”可互相代用嗎?039

061_“殘山剩水”“山水”如何能“殘剩”?039

062_“慘澹經營”是指生意不好嗎?040

063_“滄海橫流”指大水泛濫嗎?041

064_“側目而視”是指看不起對方嗎?041

065_“曾幾何時”與“曾經”同義嗎?042

066_“插科打諢”的“科”“諢”都指開玩笑嗎?042

067_是“察言觀色”還是“察顏觀色”?043

068_“差以毫釐,謬以千里”強調的是什麼?044

069_為何“長舌之婦”含貶義?044

070_“長袖善舞”指人能歌善舞嗎?045

071_“超然物外”的“物”是指“物質”嗎?046

072_有“車水馬龍”還有“車馬如龍”嗎?046

073_有“成人之美”,也有“成人之惡”嗎?047

074_“嗤之以鼻”這句話合理嗎?047

075_“尺短寸長”合理嗎?048

076_“出將入相”只能用於舞台的上場門下場門嗎?048

077_是“出神入化”還是“超神入化”?049

078_“出水芙蓉”只能形容游泳女子嗎?050

079_“芻蕘之言”合理嗎?050

080_為何“雛鳳清聲”可代指“青出於藍”?051

081_是“觸目警心”還是“觸目驚心”?052

082_“傳世之作”的“傳世”是傳給兒子嗎?052

083_“垂手可得”是“唾手可得”之誤嗎?053

084_“春秋筆法”是專指批評人的筆法嗎?053

085_“春蚓秋蛇”是自謙之詞嗎?054

086_“聰明睿智”與“聰明才智”可互相代用嗎?055

087_“從吾所好”與“從心所欲”同義嗎?055

088_“蹉跎歲月”“萍飄蓬轉”都指虛度年華嗎?056

D057

089_“大吹大擂”與“大吹法螺”同義嗎?057

090_“大方之家”是出手大方的家庭嗎?058

091_有“大費周折”還有“大費周章”嗎?058

092_“大名鼎鼎”的“鼎”是“三足兩耳”的鼎嗎?059

093_“大相逕庭”何來“懸殊”義?059

094_“大勇若怯,大智若愚”這句話不合理嗎?060

095_“待字閨中”的“字”應怎樣理解?060

096_“簞食壺漿”與“簞食瓢飲”同義嗎?061

097_“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指“亂”了什麼?062

098_“當仁不讓”是不讓誰?063

099_“當頭棒喝”的“棒”如何“喝”?063

100_“黨同伐異”是“黨派相同而伐異”嗎?063

101_為何“倒打一耙”能成為成語?064

102_能用“倒海翻江”形容下雨嗎?064

103_“道路以目”和“道路指目”同義嗎?065

104_“道貌”怎樣“岸然”?065

105_“得過且過”是鳥名嗎?066

106_“得隴望蜀”是貶義詞嗎?066

107_“得其所哉”本是說明什麼問題的?067

108_“得意而忘言,得魚而忘筌”是“卸磨殺驢”的意思嗎?067

精彩書摘

“暗送秋波”送的是什麼?

宋丹丹的小品讓中國人都知道了“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這雖然是個笑話,但對“秋波”的來歷,還真不是一兩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的:

(一)有人說“秋波”就指“美人的眼睛”。其實不然。從李白《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中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來看,此中的“秋波”就不是指眼睛,而是指“泗水中的水”。因為兩句詩的前句指水清澈明亮,後句指徂徠山被水照得也很明亮。同樣溫庭筠《蘇武廟》中的“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的“秋波”,也指水。所引的這兩句詩是《蘇武廟》的末聯,集中寫了蘇武歸國後對漢武帝的追悼;蘇武歸國後,漢武帝已死。所以末聯的這兩句說“再也見不到完節歸來的蘇武受漢武帝封侯賜爵了,蘇武只能空自面對著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經逝去的先皇”。蘇武對漢武帝的感情特別深。在匈奴時,李陵勸蘇投降。蘇說“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指漢武帝)所成就”。

(二)有的書說“用‘秋波’指眼睛,源自李賀《唐兒歌》的‘骨重神寒天廟器,一雙瞳仁剪秋水’。”(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杜家的公子:體態穩重,氣質沉靜,是國家的棟樑之才,他的一雙眼睛像剪起的秋水那么明澈)。並認為:是李賀最早把秋水與眼睛聯繫起來,然後由“秋水”轉為“秋波”指眼的。不錯,李賀是把“水”與“眼”聯繫起來了。但不能說他最早。因為他這樣用,是用了杜甫的典。杜甫《徐卿二子歌》有“君不見徐卿二子生絕奇,感應吉夢相追隨。孔子釋氏齊抱送,並是天上麒麟兒。大兒九齡色清澈,秋水為神玉為骨。”諸句。此中的“秋水為神玉為骨”即說徐卿的大兒子“眼晴有神,骨頭質細如玉”,也就是說“已用‘秋水’指眼”了。而李賀在詠杜家男子時是將杜甫的“秋水為神玉為骨”化為“骨重神寒”和“一雙瞳仁剪秋水”的。因此應列於杜甫之後。

(三)那么是誰直接用“秋波”指美女的眼睛的哪?筆者讀書不多。就我所見應是蘇軾。《晉書·謝鯤傳》:“鄰家高氏女有美色,鯤嘗挑之。女投梭,折其兩齒。”蘇軾在他的《百步洪》詩中談到《晉書》這段故事時,有“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輿(謝鯤)欲語防飛梭。”之句。此句就用“秋波”指“美女的眼睛”了。此後“秋波”則多用於指“美女的眼睛”。如《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我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此中的“秋波”即是。至於為何用“秋波”指“美女的眼睛”,一般的說法是“秋波”既明澈又蕩漾,足以表現“眼睛的流動傳情”。《西廂記》即用的是此意。

(四)至於“暗送”與“秋波”結合形成詞語,可能是在後來。多見於近現代作品中。原指用眉目傳情,後引申為暗中示意,獻媚巴結。如《民國通俗演義》第一百二十四回:“曹(錕)、張(作霖)二人均在天津。(王占元)因亦不憚修阻,親自到津,加入議團。對張則暗送秋波,對曹尤密切勾結。”此中的“暗送秋波”即是。

此外李賀詩中的“天廟器”原指瑚璉之器,為祭祀用具。因其貴重,故用以比喻才幹高,能勝任大事的人。在前文中筆者將其今譯為“棟樑之才”秉此。

原原本本”各是兩個同義詞重疊嗎?

“原原本本”本為“元元本本”,語出漢班固《西都賦》:“元元本本,殫見洽聞。”“元元本本”的第一個“元”是“探原”的意思,第二個“元”是“元始”的意思;第一個“本”是“追根”的意思,第二個“本”是“根本”的意思,合起來是“把事物的根由底細摸得清清楚楚”。“殫見洽聞”則是“廣見博聞”。如人們常愛引用的“元元本本,數始於一(追源尋本,數字是從一開始)”(語出《漢書一〇〇下敘傳)即用的是本義。有的文章為了避免讀者把“元元”的含義混同,就特別把前一個“元”寫為“原”。如漢·王符《潛夫論》“臻皇帝之極功者,必先原元而本本(達到皇帝之最高成就者,必先追源尋本)”即是。不過查《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可知,“元元本本”已查不到,只有“原原本本”,意義也演變成為“按事情的原樣不加任何改動”。這“原原本本”是否與“元元本本”有關,詞典也沒說。因此筆者所見到的《西都賦》上的“元元本本”,與《現代漢語規範辭典》上的“原原本本”是否有關聯,有兩種可能:一、《西都賦》的“元元本本”與《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上的“原原本本”無關(因《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只有解釋沒說出處,不敢妄斷它們有否聯繫)。二、《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上對“原原本本”的解釋是由《西都賦》上的“元元本本”的原義引申而來。此外再查《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則解釋“原原本本”為“從頭到尾地(敘述)”,與《西都賦》上的“元元本本”的意義接近。至於“原原本本”是兩個同義詞重疊的說法還不能找到佐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