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漢江漾舟

初春漢江漾舟

初唐著名詩人宋之問,詩才一流,為近體律詩定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對一個詩人來說,品格似乎總是要比詩才更重要,古人說“先器識而後文藝”就是這個道理。宋之問在歷史上名聲很差,皆因世人認為其品行惡劣,為人不齒。然而,縱觀宋之問的一生,他不過是一個屢屢捲入政治漩渦的犧牲品,活得很累也很可憐。宋之問弱冠知名,善五言詩,“無能出其右者”,20歲中進士,有幸登臨“龍門”進入宮廷做了一名文學侍從。宋之問自恃才華出眾、儀表堂堂,他第一個刻意接近的對象竟是武則天,他寫詩向武則天自薦當男寵,武則天卻對他避而遠之。因為武則天聽說他有口臭。宋之問羞愧不已,從此暗含丁香,以除臭味。

作品原文

初春漢江漾舟

羊公峴山下,神女漢皋曲①。
雪罷冰復開,春潭千丈綠②。
輕舟恣來往,探玩無厭足③。
波影搖妓釵,沙光逐人目④。
傾杯鳥魚醉,聯句鶯花續⑤。
良會難再逢,日入須秉燭⑥。

作品注釋

①“羊公”二句:點明地點,指出是在峴山到萬山這一段漢水中漾舟。

宋之問宋之問

②“雪罷”二句:點明時間,初春雪化冰消,江水碧綠清沏。
③“輕舟”二句:輕舟任意往來,探勝的意趣毫無滿足的感覺。恣:任意。
④“波影”二句:水波中歌女的影子好像在搖晃頭上的金釵,沙灘上反射的陽光也在追逐著人們的眼目。釵:婦女頭上的首飾。

⑤“傾杯”二句:人們乾杯時游魚和飛鳥也感到醉意,大家因飲食聯句時黃鶯和花木也參與續句。
⑥“日入”句:意謂樂而忘返,到天黑時分還要持燭夜遊。

作品簡析

此詩應為詩人早期的作品。宋之問三次流放南方,每次必經襄陽。他先後寫了《渡漢江》、《漢江宴別》、《使襄陽登鳳林臨閣》等詩。這首《初春漢江漾舟》描繪漢江初春,水綠如染,舟船往來,花香鳥語,讀後令人心醉。

作者簡介

宋之問(656—712)唐代詩人。一名少連,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陽縣)人,父名宋令文,唐高宗時為左驍郎將,東台詳正學士,善文辭,工書法,膂力過人,時稱“三絕”。宋之問受其父影響,亦善詩文,與“善剖決”的韋善心並稱戶部“二妙”,與沈佺期齊名,並稱“沈宋”。公元675年(高宗上元二年)舉進士,初與楊炯分直內教,歷任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等職,常扈從游宴,寫過不少應制詩。宋之問在創作實踐中使六朝以來的格律詩的法則更趨細密,使五言律詩的體制更臻完善,並創造了七言律詩的新體,是律詩的奠基人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