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諸問題的新表述

刑法司法解釋的限度1.解釋限度的一般界定:自律和可預測2.對解釋型立法的特別限制第十章 責任主義下量刑基準的尋找一、司法過程中確立量刑基準的意義1.量刑基準的概念2.量刑基準的存在必要性3.確定量刑基準的目的二 確立量刑基準的方法論1.美、日兩國的理論與實務2.確立相對合理的量刑基準的構想第十二章

內容介紹

內容簡介:
選擇合理的刑法制度和確立公眾
對刑法規範的信賴感對於刑事法治秩
序的建構至關重要。以此為出發點和
分析工具,基於強烈的問題意識,作
者在本書中分刑法觀念論、刑法立法
論、刑法適用論三部分,從刑法之上、
刑法之外並結合本體刑法論的基本立
場對刑法基礎觀念、犯罪的構成性特
征、刑法的多元化、刑法立法的反思
性評說、刑法的司法解釋、罪刑法定
原則的司法運作、配刑與量刑中的難
點等作了新的表述,為刑法學的進一
步發展奠定了新的基礎和提供了新的
資源。
後 記
如果在當前或相當長的時期內,在中國追求一種刑事法治的
秩序是有意義的,那么,探討複雜社會形勢下刑法制度的恰當選
擇問題、如何通過對法律的準確運用來培植公眾刑法規範信賴感
的問題的理論努力,就是值得肯定的。基於此,我在本書中分別
研究了刑法觀念、刑法立法以及刑法適用的若干難題,在我看來,
它們要么關涉刑法制度的合理化建構,要么影響公眾對刑法的認
同度和信賴感,都與具有現代性的刑法理論有關。我試圖通過這
些研究來為未來的刑法學發展提供一些新的資源和新的思路,所
以,我特彆強調問題意識的重要性,特別注意研究方法的更新和
研究視野的拓展,我希望自己從“刑法之上”、“刑法之外”並結
合本體刑法論對刑法專門問題所作的追問不管從純粹理性還是實
踐理性的角度看都有更多的意義,能夠在更大程度上與其他社會
科學實現“跨文化的交流”。我知道,我的目標定得太高。但可以
令我欣慰的是,最近幾年以來,我實實在在地作過努力,並在不
斷地靠近“理想的彼岸”。
在這裡,我應當特別感謝的是我的導師陳興良教授。1996年,
我投師陳教授門下,研習刑法學。3年多以來,在他那裡我接受了
良好的教育。無論多么繁忙,他總是擠出很多時間來聽我談自己
的學習心得、看我粗糙的文字,並提出相當精當的指導意見。我
在學術上的一點一滴的成績,包括這本書的寫作,都無不凝聚著
他的心血。他的鞭策、鼓勵、婉轉的批評和善意的催促一直是我

作品目錄

目 錄

前言
上篇 刑法觀念論
第一章 現代法治國家刑法基礎觀念的重述
一、序說:視角轉換之意義
二、公眾認同:刑法有效性的適度修正
1.社會基礎
2.公正理念
3.罪刑對應
4.刑法可感性
三、誘導觀念:刑法強制性的相對軟化
1.絕對強制的誤區
2.選擇與契約之間
3.刑法寬容的強調
四、確立忠誠:刑法正當性的重新定位
1.忠誠理論與共識話語
2.忠誠理論與刑罰報應
3.忠誠理論與普遍威懾
4.忠誠理論與法治理念
第二章 權力構造與犯罪構成
一、權力構造與行為評價機制
1換個立場審視權力概念
2.與權力構造相對應的行為評價機制
二 犯罪構成要件是如何被“填充”的
1.刑事案件中的話語形式
2.權力、話語與符號暴力
3.權力話語與確認犯罪的“刑法知識”
三 關於相關問題的討論
1.犯罪的構成性與國家權力的有限運作
2.通過考察犯罪構成的過程性達到思
想的深刻
第三章 法律多元的刑法分析
――理念、價值及其當代意義
一、法律多元的源起
二 法律多元的表征
1.民間法規範體系
2.個體踐行的規範
3.法學家倡導的規則
4.司法裁量規則
三 法律多元的致因
1.國家法律之不足
2.經驗主義法觀念
3.對權力正當性的懷疑
四 法律多元的抗制
1.法律觀念的變革
2立法視野的拓展
中篇 刑法立法論
第四章 超越及其困惑
――從價值觀的角度評價新刑法
一、刑法機能的適度調整
1.社會保護優先:1979年刑法的價值定位
2.突出權利保障:1997年刑法的功能選擇
二 刑事控制的現實轉化
1.刑法內容:不斷醇化
2.刑事控制重心:治安犯罪與經濟犯罪並重
3.刑罰運用:有效性的追求
三、刑法立場的客觀取向
1.偏愛主觀主義:1979年刑法的傾向
2.回歸客觀主義:1997年刑法的立場
第五章 轉型時期的單位犯罪與刑法應對
――兼評刑法關於單位犯罪的修訂
一 單位犯罪立法的社會基礎
1.個人主義社會向法人社會的過渡
2.法人團體的缺陷
3.控制法人犯罪之途
二、單位犯罪立法的特色
1.增加總則規定
2.刑事法網嚴密
3.懲治重點突出
4.處罰規定明確
三 單位犯罪立法的缺陷
1.對主要矛盾的迴避
2.將機關作為犯罪主體不當
3.罪種範圍過於寬泛
4.罪過形式擴大化
5.處罰規定不平衡
四、導致立法缺陷的原因
1.過度超前立法
2.社會轉型的特殊形勢
3.立法認識上的一些偏頗
五、單位犯罪立法完善化之未來展望
1.單位犯罪概念之法定化
2.單位犯罪主體之縮小
3.單位犯罪主觀特徵之限定
4.單位犯罪客觀特徵之明確
5.單位犯罪雙罰制之確立
第六章 配刑的均衡性原則
一、均衡性原則:基礎觀念的確立
1.罪刑均衡的理論建構
2.重刑化與輕刑化之爭
3.受輕刑化修正的均衡性
二、均衡性原則的悖反:法定刑攀比
1.刑之橫向攀比
2.刑之縱向攀比
3.攀比抗制方略
第七章 配刑的類型化分析
一、類型化分析之一:故意犯罪的法定刑
配置
1.故意犯罪法定刑配置的根據與方法論
2.故意犯罪中數額數量犯的法定刑配置
3.罪刑系列立法方法與故意犯罪的法
定刑配置
二、類型化分析之二:過失犯罪的法定
刑配置
1.過失犯罪法定刑配置的一般機理
2.中國刑法中過失犯罪的法定刑配置
3過失犯罪法定刑配置的完善化之研究
下篇 刑法適用論
第八章 罪刑法定原則司法化的障礙及其克服
一、罪刑法定原則司法化的障礙
1.觀念障礙:三個悖論
2.立法障礙:對罪刑確定性、合理性和明確性的偏離
二 罪刑法定原則司法化的障礙之克服
1.觀念定位
2.司法解釋
3.司法認定及裁量
第九章 刑法司法解釋的機理
一、刑法司法解釋的主體
1.司法系統的解釋權:贊成與反對
2.集權與分權:解釋主體在中國
二、刑法司法解釋的文本
1.文本概說
2.刑法司法解釋的文本:刑法規範
三、刑法司法解釋的目標
1.主觀說與客觀說之爭
2.客觀解釋論在中國的提倡
四、刑法司法解釋的方法
1平意解釋方法
2.想像重構解釋方法
3.目的性解釋方法
4.解釋方法的綜合運用和刑法司法實務
五 刑法司法解釋的創造性
1.突破文本的法“解釋”
2.對“解釋型立法”可取性的論證
六 刑法司法解釋的限度
1.解釋限度的一般界定:自律和可預測
2.對解釋型立法的特別限制
第十章 犯罪事實的司法重構
一、刑法學對犯罪事實的傳統主張及其缺陷
1.犯罪事實的客觀性
2.犯罪事實的單一性
3.犯罪事實的靜態性
4.犯罪事實的整體性
二、犯罪事實的重新界定
三、犯罪事實的司法重構
1.回溯性司法調查
2.罪犯的儀式
四、永無完結的兩點結論
第十一章 責任主義下量刑基準的尋找
一、司法過程中確立量刑基準的意義
1.量刑基準的概念
2.量刑基準的存在必要性
3.確定量刑基準的目的
二 責任主義與量刑基準的觀念
1.量刑的理念:報應、功利抑或責任
主義
2.責任主義的內涵
3.責任主義下量刑基準的立法及相關問題
4.責任主義下的量刑標準
三 確立量刑基準的方法論
1.美、日兩國的理論與實務
2.確立相對合理的量刑基準的構想
第十二章 情節衝突時的量刑方案
一、情節衝突的表征
二、解決情節衝突時法定刑運用難題的
以往方案
1.綜合判斷說
2.抵銷說
3.優勢情節適用說
三、為解決量刑情節衝突問題的抵銷
說聲辯
1.抵銷說本身的問題
2.抵銷說內部有無必要再作絕對和相對的區分
3.優勢情節絕對選擇適用說與絕對
抵銷說之可取性比較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