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時間

凝血時間

凝血時間(clotting time,CT)是指血液離開血管,在體外發生凝固的時間。它與出血時間不同,主要是測定內源性凝血途徑中各種凝血因子是否缺乏,功能是否正常,或者是否有抗凝物質增多。根據標本來源,凝血時間測定有:毛細血管採血法和靜脈採血法。

基本信息

簡介

凝血時間(clottingtime,CT)是指血液離開血管,在體外發生凝固的時間。它與出血時間不同,主要是測定內源性凝血途徑中各種凝血因子是否缺乏,功能是否正常,或者是否有抗凝物質增多。根據標本來源,凝血時間測定有:毛細血管採血法和靜脈採血法。
測定方法
根據標本來源有: 毛細血管採血法:可用玻片法或毛細血管法測定。由於採血過程易混入較多組織液因而即使有內源性凝血因子缺乏,也仍發生外源性凝血,使本該異常的結果變為正常。本法極不敏感,僅能檢測出Ⅷ:C水平<2%的血友病患者,漏檢率達95%故屬於淘汰的方法。
靜脈採血法:由於血液中較少的混入組織液,因此對內源凝血因子缺乏的第三性比毛細血管採血法要高。目前有3種檢測法: (1)普通試管法(Lee-White法):僅能Ⅷ:C水平<2%的患者,本法不敏感目前也趨於淘汰。(2)矽管法(SCT):本法與普通試管法的測定方法基本相同,唯一的區別是採用塗有矽油的試管。由於矽管內壁不易使內壁凝血因子接觸活化,故凝血時間比普通試管法長,也較第三可檢出因子Ⅷ:C水平45%患者。
活化凝血時間(activatedclottingtime,ACT)法:本法是在待檢全血中加入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懸液,先充分激活接觸活化系統的凝血因子Ⅶ、Ⅺ等,並為凝血反應提供豐富的催化表面,從而提高了試驗的第三性,是內源性系統第三的篩選試驗之一,能檢出Ⅷ:C水平<45%亞臨床血友病。ACT法也是監護體外循環肝素用量的較好的指標之一。 以上測定凝血時間的各種方法,在檢測內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方面,無論敏感性或準確性均不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

正常範圍

玻璃管法:4——12min;(診斷學第七版)
塑膠管法:10——19min;
矽管法:15——32min。

檢查介紹

凝血時間指離體靜脈血與體外異物表面接觸後,體內內源性凝血系統被激活,最後生成纖維蛋白而使血液凝固的這段時間。

臨床意義

凝血時間延長見於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各型血友病;
獲得性(後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重症肝病、維生素K缺乏等;
纖溶蛋白溶解活力增強:如繼發性、原發性纖維蛋白溶解功能亢進等;
血液循環中有抗凝物質:如有抗因子Ⅷ或因子Ⅸ抗體、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早期肝素治療時等。
凝血時間縮短見於
高凝狀態:如促凝物質進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況;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穩定型心絞痛、腦血管病變、糖尿病伴血管病變、肺梗死、深靜脈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壓綜合徵和腎病綜合徵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