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爛腫瘡

凍爛腫瘡

凍爛腫瘡(chilblain)是長期暴露於寒冷環境中而引起的局限性紅斑炎症性皮膚損傷。為冬季常見病,患者多具有凍爛腫瘡素質。至春季轉暖後自愈,但轉年冬季易復發。

概述

典型皮損為局限性指蓋、蠶豆大小、暗紫紅色隆起水腫性斑塊或硬結,境界不清,邊緣鮮紅色,中央青紫色,表面緊張光亮、觸之冰涼、壓之褪色、去壓後恢復較慢。凍爛腫瘡是較長時間的寒冷和潮濕刺激引起的局部充血性紅斑和潰爛。好發於手指、手背、足趾、足背、足緣、耳廓、鼻尖等處,常呈對稱頒。皮膚長期受寒冷刺激,可致皮下動脈收縮,久之血管麻痹而擴張,使靜脈瘀血,毛細血管擴張伴通秀性增高,血漿滲入組織間隙而發病。寒暖急轉、空氣潮濕、手足多汗、外周血循環不良、貧血、缺乏運動以及鞋襪過緊均可助其發生。凍爛腫瘡多見於兒童、青年女性或久坐不動者。初發時,局部呈暗紫色水腫性斑,境界不清,壓之褪色,觸之濕冷。早期感覺麻木,逐漸發癢,受熱後加劇。重者可出現水皰,破裂後形成潰瘍。本病病程遷延,常冬至而發,春暖而止。預防重在加強身體尤其是手足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應注意肢體末端的保暖、乾燥,受凍後不宜立退職火烘或浸泡熱水。病發初期,可試把凍爛腫瘡部位浸入溫水中2~3分鐘,再入冷水中1分鐘,每日2次,並適當處長浸泡時間,旨在改善會體末端的血液循環。未破潰前,可外用辣椒酊(新鮮辣椒3~5隻,加75%酒精或白酒250克浸泡,密封7天即成)每日2~3次。破潰後,先用3%硼酸溶液濕敷,待滲液止住後,再外敷10%魚石脂軟膏。用蜂蜜、豬油各60克,生薑汁一茶匙,混合調成油膏外塗,亦有良效。

本病與祖國醫學文獻記載的“凍爛腫瘡”、“凍瘡”相類似。如《外科啟玄》凍爛腫瘡記載:“凍爛腫瘡多受其寒冷,致令面目手足初痛次腫,破出膿血,遇暖則發燒。亦有元氣弱之人,不耐其冷者有之”。又如《諸病源候論》凍瘡候記載:“嚴冬之月,觸冒風雪寒毒之氣,傷於肌膚,血氣壅澀,因而瘃凍,欣紅疼腫,便成凍爛腫瘡”。凍爛腫瘡又名凍風,凍瘃。多因氣候寒冷傷及肌膚皮肉,氣血凝滯不能運達而發者。其證多見於手足、耳廓、顏面等暴露部位,患處皮膚先呈蒼白,漸見青紫而顯紅斑片狀,自覺燒灼癢痛,甚則局部搔癢麻木,破潰而成瘡,纏綿難愈。預防凍爛腫瘡最為重要,如冬季將至之時即注意肢體顏面之保暖等。治療只能治標,宜溫陽散寒,調和營衛,可選服當歸四逆湯,外用陽和解凝膏,或紅靈酒劑揉搽按摩。亦可用薑汁、辣椒等辛溫之劑煎湯搽洗患處,或能防治之。若已成瘡瘍,則外用宜選玉紅膏。

疾病名稱

凍爛腫瘡

英文名稱

chilblain

別名

kibe;pernio;凍瘡

分類

皮膚科 > 物理性皮膚病 > 寒冷所致皮膚病

ICD號

T69.1

流行病學

為冬季常見病,患者多具有凍爛腫瘡素質。至春季轉暖後自愈,但轉年冬季易復發。目前沒有其他相關內容描述。

病因

寒冷是本病發病的最主要原因,能增加冷傳導和對流的因素對本病的形成起促進作用,如潮濕和風速。此外機體組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下降也對本病形成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發病機制

寒冷使皮膚血管收縮、局部皮膚缺血缺氧、代謝失常。久之血管麻痹擴張、淤血、血漿滲出引起局部組織水腫、水皰形成、及組織壞死、潰瘍形成。潮濕及風速可加速體表散熱,故冬季潮濕多風地區凍爛腫瘡發生率比干燥地區為高。此外,自主神經紊亂、肢端血運不良、鞋襪過緊、手足多汗、缺乏運動、營養不良、貧血及一些慢性疾病常為本病誘因。

凍爛腫瘡的臨床表現

典型皮損為局限性指蓋、蠶豆大小、暗紫紅色隆起水腫性斑塊或硬結,境界不清,邊緣鮮紅色,中央青紫色,表面緊張光亮、觸之冰涼、壓之褪色、去壓後恢復較慢。重者腫脹加劇,表面可形成水皰,內含淡黃色或血性漿液、皰破後可形成糜爛或潰瘍。多對稱發生於四肢遠端以手指、手背、足緣、足跟、面頰、耳廓等處多見,亦可單側發生。多發生於兒童和青年女性,以肢端血運不良及手足多汗者多見。自覺有癢感、燒灼感、腫脹感。癢感受熱後加劇,有糜爛或潰瘍者自覺疼痛。每年冬季發病,天暖後自愈,病程遷延。

凍爛腫瘡的併發症

自覺有癢感、燒灼感、腫脹感。癢感受熱後加劇,有糜爛或潰瘍者自覺疼痛。

組織病理檢查

凍爛腫瘡皮損處主要表現為真皮乳頭水腫、血管周圍單核細胞浸潤及血管壁水腫和空泡形成,後者稱為絨毛狀水腫。角質形成細胞壞死常見於表皮下半部。

診斷

根據其臨床表現及好發於冬季一般不難做出診斷。

中醫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系陽氣不達,復感寒冷侵襲,氣血運行不暢,經脈阻隔、氣血凝滯肌膚。

中醫辨證

陽氣不達,寒冷侵襲,氣血凝滯。

鑑別診斷

多形紅斑

多形紅斑亦好發於手背、指緣等處,但損害為多形性,常見有典型的虹彩狀紅斑,又稱為靶樣損害,中間紫紅、邊緣淡紅,無淤血現象,經過急性,多見於春秋兩季。

結節性紅斑

結節性紅斑好發於小腿伸側,炎症明顯,疼痛劇烈,不形成水皰及潰瘍,與寒冷季節無關。

肢端青紫症

肢端青紫症多見於成年婦女,兩小腿青紫,皮膚冷覺,微腫,遠端著色重,不破潰,自覺症狀缺如,終年症狀不消,與季節無關。

凍爛腫瘡的治療

全身療法

(1)血管擴張劑的套用:煙酸50~100mg,每天3次;桂利嗪(腦益嗪)25mg,每天3次;硝苯地平(硝苯吡啶)對嚴重複發性凍爛腫瘡有效20mg,每天3次,手足損害連用8天。

(2)維生素E,0.1~0.2g,3次/d。

局部治療

原則是消炎,消腫,促進局部血循環。

(1)皮損未破者:可選10%樟腦醑、10%樟腦軟膏、松節油、凍爛腫瘡軟膏、蜂蜜豬油軟膏(含70%蜂蜜、30%豬油)等,其中1~2種外用,每天2~3次,溫水浸泡患部後再擦用,並反覆揉擦患部,效果較好。也可用茄子稈、辣椒稈或祁艾、冬瓜皮、桂皮各10g水煎熱泡,每天1~2次,每次30min。

(2)已破潰者:先用3%的硼酸水清洗,再用10%樟腦軟膏、凍爛腫瘡軟膏、蜂蜜豬油軟膏、10%的魚石脂軟膏等,分泌物多時可用3%的硼酸水蒸發罨包。

物理療法

紫外線紅斑量照射2~3次/周,於冬季開始時在皮損處照射療效較好。氦氖雷射局部照射,2~3次/周,每次5~15min。音頻電療,1次/d,10次為一療程,於每年復發前治療有一定預防作用。

中醫療法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通絡。

方藥:方用當歸四逆湯或陽和湯。

局部治療

(1)未破者可用茄子稈,辣椒稈或祁艾、冬瓜皮、桂皮各10g水煎熱泡,每天1~2次,每次30min。

(2)已破者可用中藥紫色疽瘡膏,化毒散軟膏。

預後

每年冬季發病,天暖後自愈,病程遷延。

凍爛腫瘡的預防

加強鍛鍊與營養,增強體質,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寒冷季節應注意局部保暖,手套、鞋襪不宜過緊,受凍部位不宜立即烘烤及用熱水浸泡;易受冷部位擦凡士林或其他油脂類,以保護皮膚。常進行局部按摩及溫水浴,以改善血循環。

相關藥品

氧、煙酸、桂利嗪、硝苯地平、維生素E、樟腦、硼酸、魚石脂、四逆湯

相關檢查

煙酸、維生素E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