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頭村

冶頭村

冶頭村位於太行山之巔,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城之東15公里處。全村320戶,1070口人,現有男女全半勞力528個,下設7個村民小組,耕種著1070畝土地,總面積4平方公里。這裡山高坡陡,土地貧瘠,2008年工農業總產值1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00元,經濟收入較低,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村民生活仍處於溫飽狀態。

基本信息

山西省陵川縣冶頭村

村情概述

冶頭村
冶頭村位於太行山之巔,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城之東15公里處。全村320戶,1070口人,現有男女全半勞力528個,下設7個村民小組,耕種著1070畝土地,總面積4平方公里。這裡山高坡陡,土地貧瘠,2008年工農業總產值1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00元,經濟收入較低,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村民生活仍處於溫飽狀態。

地理形勢

冶頭村因村中冶子河而得名。村形猶似一隻凌雲展翅飛翔的鳳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史上曾是直達豫北的必經之道,也是歷代兵家相爭之地。抗戰時期我黨與日寇、偽匪(曲多揚)在此進行了長期的戰鬥。1959年,沁輝路貫通後,公路四通八達。

村莊歷史

冶頭村歷史悠久,交通方便,是我縣較為繁華的八小鎮之一,在歷史的長河中曾是遠近聞名的商貿之地,民國至清末之時,村內商鋪林立,雜貨鋪、飯鋪、鐵匠鋪、豆腐鋪、油坊等作坊應有盡有,尤以南北當鋪著名。現南當鋪猶存,依然展示著當年的風姿。歷史上也曾有過許多能工巧匠、名師藝人。陵川古“八景”之首的黃圍靈湫洞景區內構造奇特的寺廟,為冶頭村田氏一家率本村村民所創建,流傳至今已成為著名的遊覽景區。宋氏家族的“八音會”沿傳二百多年,聞名全縣。
冶頭村是陵川實行區村制度最早的村莊。民國7年(1918年),
冶頭村的英烈碑
陵川縣劃為三個區,城關為一區,附城為二區,冶頭為三區,在陵川近代史上冶頭村開始了作為政治中心的歷史。1937年陵川開始實行編村制度,劃為54個編村,冶頭仍為三區所在地,由冶頭人劉學魁(化名劉申光)任區長,組織領導冶頭以東地區的抗戰活動。十二月政變後,陵川被國民黨27軍占領,1940年5月陵川被重新劃為五個區,冶頭為第四區區署所在地。43年5月國民黨軍潰敗,日寇占領陵川,襲舊制,但行政體制已形同虛設。此時期,共產黨在此建立了抗日根據地,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權,同日寇展開了殊死搏鬥。45年4月10日,陵川解放。陵川縣設八個區,冶頭為一區所在地。一直到47年重新劃定行政區時,冶頭區才被撤銷。1958年,成立了冶頭火箭人民公社。1984年,人民公社改為冶頭鄉政府,一直持續到1999年進行撤鄉並鎮,冶頭鄉政府撤併於六泉鄉政府,現冶頭村屬於六泉鄉政府所管轄。

農業生產

冶頭村地處太行高山之巔,山大溝深,受地理和氣候條件的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受到極大的限制。傳統的耕作方式一直沿用至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緩慢,農作物種植一直以玉米,穀子為主,糧食畝產長期徘徊在300斤左右。品種單一、老化,優勢難以發揮。肩挑手刨,畜耕,生產方式陳舊。農民勞動強度大,產量低,收入微薄,生活艱辛。
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隨著土地所有制的改革,農民的種田積極性得到空前的釋放,起早搭黑,精心耕作,農業逐步發展,糧食逐年豐收,農業生產開始復甦。
冶頭村
隨著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伐的加快,黨和政府各項惠民政策的實施,對農村投資的加大,科學技術開始進入農村,科學技術越來越被廣大農民認可和套用。種子,農藥、化肥、地膜是引發農業生產越上新台階,引發農村徹底改革耕作方式的牽引器。優良品種,無機肥料,地膜覆蓋,二元雙覆蓋,農機具的使用,農業技術的推廣,使農民的農業生產發生質的革命。勞動強度減弱,勞動時間減少,勞動生產率提高,勞動產品增加,極大地豐富農民的生活,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的產量,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收入。2008年全村糧食總產110萬斤,畝產1000斤。比改革開放之前總產提高了近一倍,畝產增加了3倍多。

山東煙臺市萊山區冶頭村

冶頭村位於萊山區解甲莊鎮南10公里處,東與徐家店村相連,西鄰西漢時冶鑄遺址,南與孔辛頭接壤,北與林家疃為鄰。呈東西長、南北窄形狀。耕地306公頃,果園8公頃,山嵐333公頃。全村現有1138戶、3078人。
元末于姓來此建村。明初為御倭患,沿海實行空舍清野,遂遷莒島(養馬島)居民於內地,空出其島,以牧養戰馬。該村楊姓始祖楊石即於此時由莒島遷此定居。因漢時鐵官劉興居曾督令下僚在此冶鐵鑄錢,故取名冶頭。
史料記載:“冶頭村西,地名官地,掘地多有錢範出現,范以化石為主,文曰半兩。今冶頭村南有鐵官山,村西有銅清、鐵清(清即礦),皆漢時冶鐵遺蹟”。
冶頭冶鐵遺址—官地。系西漢時官府冶鐵鑄幣遺址,距今有2100餘年,其面積約3萬平方米。早年曾多次發現該處有冶鐵鑄幣遺存。如,村西500米處有銅清、鐵清、窯址,並屢見半兩錢範、銅渣、窯壁紅燒土、木炭、陶片、鼎足、鐵錛等。1956年,牟平縣文化館組織人員對該遺址進行了詳細調查。銅清遺址位於冶頭村西北500米處,礦井口為圓形,占地24平方米,洞深莫測;鐵清遺址在該村於家嶺山巔,銅清西南500米處,井口為長方形。1957年,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牟平縣文物普查小組同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對該遺址又重新進行了調查,並清理出一個殘存的冶煉爐底部,採集的標本有西漢時期的陶器底、盆口沿、缸口沿、滑石錢範(半兩幣范)、刀幣范、鐵渣等。根據遺物考證,冶頭冶鐵遺址應在西漢到新莽之間。該遺址破壞較重,今所存無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