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犬韜·戰騎

六韜·犬韜·戰騎

戰騎篇論述了騎兵作戰的十種戰機和九種不利地形。十種戰機包括“敵人始至,行陳未定,前後不屬”、“敵人行陳不固,士卒不鬥”、“敵人暮欲歸舍,三軍恐駭”、“敵人奔走,士卒散亂”等等,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騎兵衝擊,即可取勝。九種不利於騎兵作戰的地形是:敗地、圍地、死地、沒地、竭地、艱地、困地、患地、陷地。最後指出:“此九者,騎之死地也。明將之所以遠避,暗將之所以陷敗也。”

作品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戰騎奈何?”太公曰:“騎有十勝、九敗(1) 。”

武王曰:“十勝奈何?”太公曰:“敵人始至,行陳未定,前後不屬,陷其前騎,擊其左右,敵人必走;敵人行陳整齊堅固,士卒欲斗,吾騎翼而勿去,或馳而往,或馳而來,其疾如風,其暴如雷,白晝而昏,數更旌旗,變易衣服,其軍可克;敵人行陳不固,士卒不鬥,薄其前後,獵(2) 其左右,翼而擊之,敵人必懼;敵人暮欲歸舍,三軍恐駭,翼其兩旁,疾擊其後,薄其壘口(3) ,無使得入,敵人必敗;敵人無險阻保固,深入長驅,絕其糧道,敵人必飢;地平而易,四面見敵,車騎陷之,敵人必亂;敵人奔走,士卒散亂,或翼其兩旁,或掩其前後,其將可擒;敵人暮返,其兵甚眾,其行陳必亂,令我騎十而為隊(4) ,百而為屯,車五而為聚,十而為群,多設旌旗,雜以強弩,或擊其兩旁,或絕(5) 其前後,敵將可虜。此騎之十勝也。”

武王曰:“九敗奈何?”太公曰:“凡以騎陷敵而不能破陳,敵人佯走,以車騎返擊我後,此騎之敗地也;追北逾險,長驅不止,敵人伏我兩旁,又絕我後,此騎之圍地也;往而無以返,入而無以出,是謂陷於天井,頓於地穴(6) ,此騎之死地也;所從入者隘,所從出者遠,彼弱可以擊我強,彼寡可以擊我眾,此騎之沒地也;大澗深谷,翳蘿林木,此騎之竭地也;左右有水,前有大阜,後有高山,三軍戰於兩水之問,敵居表里(7) ,此騎之艱地也;敵人絕我糧道,往而無以返,此騎之困地也;污下沮澤(8) ,進退漸洳,此騎之患地也;左有深溝,右有坑阜(9) ,高下如平地,進退誘敵,此騎之陷地也。此九者,騎之死地也。明將之所以遠避,暗將之所以陷敗(10) 也。”

作品注釋

(1)十勝:十種制勝的戰機。原文只有八勝,疑有脫簡。九敗:九種致敗的地形。

(2)獵:打獵,此處指襲擊。

(3)壘口:營壘的入口。

(4)隊:與下文的屯、聚、群,均為古代騎兵部隊的戰鬥編組。

(5)絕:斷絕。

(6)地穴:地之下陷者為地穴。

(7)表里:內外有利的地形。

(8)沮澤:水草所聚的地方,即沼澤地。

(9)坑阜:指地形高低凹凸不平。坑:凹陷地。阜:土山。

(10)陷敗:陷於失敗。

作品譯文

武王問太公道:“騎兵怎樣作戰?”太公說:“騎兵作戰有‘十勝’和‘九敗’。”

武王問:“十勝是怎樣的?”太公說:“敵人初到,行陣未定,前後不相聯繫,我騎兵應立即擊破其先頭騎兵部隊,夾擊其兩翼,敵必潰逃;敵人陣勢整齊堅固,士卒戰鬥情緒很高,我騎兵部隊應纏住敵人兩翼不放,時而賓士過去,時而賓士回來,快速如風,猛烈如雷,使塵土飛揚迷漫,白晝如同黃昏,不斷更換旗幟,改變服裝,使敵人疑慮重重,敵軍就可以被打敗;敵人行陣不穩固,士卒沒有鬥志,就迫近敵人前方和後方,從左右從兩翼夾擊它,敵人必會震恐;敵人日暮回營,三軍震駭,我騎兵應夾擊其兩翼,急速襲擊其後尾,迫近其營壘入口,阻止其進入營壘,敵人在慌亂中必會潰敗;敵人沒有險阻地形可以固守,我騎兵應長驅直入,切斷其糧道,敵必會陷於飢餓;敵處於平坦地形,四面受到威脅,我騎兵協同戰車四面圍攻它,敵人必會潰亂;敵人敗逃,士卒散亂,我騎兵或由其兩翼夾擊,或襲擊其前後,敵將帥也就可以被擒;敵人日暮退回營壘,部隊很多,隊形一定混亂,就令我騎兵十人為一隊,百人為一屯,戰車五輛為一聚,十輛為一群,多插旗幟,配以強弩,或者打擊其兩翼,或者斷絕其前後,敵將帥也可以被俘獲。這就是騎兵作戰的十種可以取勝的戰機。”

武王問:“‘九敗’是什麼?”太公說:“用騎兵攻擊敵人,如果不能突破敵陣,敵人假裝逃跑,而以戰車和騎兵反擊攻我後方,這是騎兵的敗地了;追擊敗退之敵,越過險阻,長驅深入而不停止,敵人埋伏在我軍兩旁,斷絕我軍後路,這是騎兵的圍地;前進後,無法退回,進入後,無法出來,這叫陷入‘天井’之內,困於‘地穴’之中,這就是騎兵的死地;進路狹窄,出路迂遠,敵可以弱擊強,以少擊眾,這就是騎兵的沒地;大澗深谷,林木茂盛,活動困難,這就是騎兵的竭地;左右有水,前有大山,後有高嶺,我軍在兩水之間作戰,敵人內守山險,外據水要,這就是騎兵的艱地;敵人斷我糧道,我軍只有進路而沒有退路,這就是騎兵的困地;沼澤地、低濕泥濘地,這就是騎兵的患地;左有深溝,右有坑凹,一高一低,看起來就像平地,無論進退都會招致敵人來攻,這就是騎兵的陷地。這九種都是騎兵的‘死地’。這是明智的將帥所竭力避開,昏庸的將帥所以陷於失敗的地方。”

作品評析

騎兵的主要特點是快速機動,有著強大而猛烈的突擊力,尤其利於平原曠野和一般山地、丘陵機動作戰。在進行迂迴、奇襲、斷其後路、襲擾敵人後方之類的行動時,常常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功效。但是騎兵作戰不適於險隘水澤之地,不利於攻城奪塞。這是它的弱點。本篇論述了騎兵作戰的十種戰機和九種不利地形。十種戰機包括“敵人始至,行陳未定,前後不屬”、“敵人行陳不固,士卒不鬥”、“敵人暮欲歸舍,三軍恐駭”、“敵人奔走,士卒散亂”等,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騎兵衝擊,即可取勝。九種不利於騎兵作戰的地形是:敗地、圍地、死地、沒地、竭地、艱地、困地、患地、陷地。最後指出:“此九者,騎之死地也。明將之所以遠避,暗將之所以陷敗也。”

國學故事

五代初,後梁太祖朱全忠與河東晉王李存勛之間為擴展各自的勢力,互相爭奪成德(今河北正定)、義武(今河北定縣)、盧龍(今北京)三藩鎮。朱全忠懷疑成德節度使王鎔與李存勛相通,深恐其日後勢強難以控制。開平四年(910年)十一月,盧龍節度使劉守光發兵至滌水(今屬河北),欲攻占定州,朱全忠佯稱助王鎔拒劉守光,派兵企圖乘機消滅成德、義武兩鎮勢力。王鎔和義武節度使王處直向晉陽(今太原)求救,共推李存勛為盟主,聯合抗梁。李存勛派總管周德威率部屯趙州(今河北趙縣),朱全忠命部將王景仁率兵八萬向柏鄉(今河北柏鄉)進軍,王鎔告急,李存勛親自領兵至趙州與周德威會合,並進駐野河(今滏陽河支流)北岸,與梁軍夾河對峙。

李存勛認為:“吾提孤兵出千里,利在速戰,今不乘勢而急擊之,使敵知我眾寡,則計無所施矣。”但周德威卻認為:粱軍士氣正旺,不宜速戰,敵軍長於守城而不善野戰,“吾之取勝,利在騎兵,平原曠野,騎兵之所長也。今吾軍於河上,迫近營門,非吾用長之地也。”因此建議退守高邑,誘梁軍離營,以逸待勞,乘機出擊。李存勛採納其策,派出精騎前往挑戰,王景仁大怒,傾軍而出。晉軍按預定計策,且戰且退,將梁軍誘至高邑南邊。李存勛登高觀陣,大喜說:“平原淺草,可前可卻,真吾制勝之地也。”打算立即同梁軍展開決戰。周德威再次勸阻說:“梁軍輕出而遠來,與吾轉戰,其來既速,必不暇齎糧糗;縱其能齎,有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馬饑渴,其軍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勝焉。”到下午,梁軍果真後退,晉軍乘勢從東西兩面夾擊,梁軍大亂,晉軍奮力猛追,梁軍大敗,精銳全部被殲,王景仁僅率數十騎夜逃。

此戰是雙方爭奪河北的關鍵一仗,從兵力上看,梁軍多於晉軍。晉軍以少勝多的原因是,根據敵情、地形的實際,採取主動後撤、誘敵殲滅的方針,誘使梁軍脫離營壘之後,充分發揮騎兵快速機動作戰的威力,一舉擊敗梁軍於平原曠野之中,創造了古代騎兵作戰利用有利地形而獲勝的典型戰例。

出處簡介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舊題周初太公望(即呂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認為是後人依託,作者已不可考。現在一般認為此書成於戰國時代。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