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烈士墓

六十二烈士墓

六十二烈士墓位於冠縣東古城鎮後田莊村東南200米處,此墓是1946年為紀念與日寇作戰而壯烈犧牲的62名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現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六十二烈士墓 62 martyr's graves

1940年2月16日( 正月十二日 ),我抗日先遣隊1團3營10連王德林、孫樹生等62人在館陶縣趙官寨遭遇威縣、臨清、曲周、丘縣、邯鄲、館陶等數處敵人的圍攻,敵眾我寡,兵力懸殊,經過10餘小時的浴血奮戰,彈盡糧絕,全部壯烈犧牲。戰後,當地民眾為死難烈士收殮,同穴埋葬。62烈士的英雄壯舉,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同志曾予以表彰,《新華日報》當時也發表了歌頌文章。

1946年,當地人民政府將62烈士遺骸由趙官寨遷葬於支隊的誕生地後田莊村,樹立墓碑,永久紀念。墓地坐西朝東,墓為圓形,直徑8.3米 ,高1.7米 。四周翠柏環繞,綠蔭掩映。墓上封土為圓丘形,前有砌磚封門牆及高台,北去數米建有烈士紀念碑樓。碑樓內石碑通高3.1米 ,由碑冠、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碑冠高0.6米 ,寬0.68米 ,厚0.2米 ,上面刻有雙龍戲珠,中間有“民族英雄”四個大字。碑身陰面刻有雲朵花紋,中間有“碑陰題名”四個大字。碑身高2米 ,寬0.67米 ,厚0.20米。碑文為陰刻楷書,陰面題62烈士的英名。碑座為方石,高0.50米,寬0.80米 ,厚0.55米 。碑兩側有青磚鑲裱,上頂覆有青灰瓦,起脊四角攢頂,形為亭樓。碑文由冀南軍區七分區政治部主任於笑虹撰寫,詳細記述了62烈士的壯舉。

墓地所在地

冠縣 馬頰河度假村

馬頰河度假村,始建於1972年,2001年5月1日闢為馬頰河度假村,並對外開放。總面積181公頃。村內有防護林場、優質品種果園、良種稻田、中華鱉繁育養殖場、觀賞魚繁育場、野菜自然保護地、自然獵場和優質用材樹及美化、香化、觀賞性樹木育苗基地,並栽植江南毛槐、紫荊、紅椴木、紫葉李、西府海堂、榆葉梅等觀賞樹木20多個品種共二萬餘株。為完善旅遊功能,建造了游泳池、垂釣池、水上餐廳、鄉間別墅和賓館,人工造山11座,建成苗族、客家族、土家族、布依族等4處民族風格景點,添置了搖椅、吊床、鞦韆等遊樂設施,安排了射擊、探險等多個參與性遊樂項目。已初步形成集生態觀光、休閒娛樂、度假休閒、民族小吃為一體的遊樂場所。

馬頰河森林旅遊風景區為“AAA”級景區。同時馬頰河度假村也被評為“2006山東最具競爭力十大景區”。

馬頰河天沐溫泉

山東江北水城天沐溫泉度假村是“天沐集團”開發的聊城首家以溫泉為特色的五星級度假酒店。度假村位於生態資源豐富的冠縣馬頰河林場。

溫泉水從地下五百多米深處湧出,日出水量達七千噸,水溫常年保持在57度左右,主要含礦物質為矽酸及碳酸氫鈉。水中的矽酸對濕疹、痒疹、銀屑病有治療作用。另外,江北水城溫泉的PH值為7.8~8.5 ,主要陰離子為碳酸氫根離子,主要陽離子為鈉離子。屬於弱鹼性碳酸氫鈉泉,亦稱“天然蘇打水”。進行碳酸氫鈉泉浴時,就如同用肥皂擦洗皮膚一樣,給肌體以一種滑澤感,可淨化皮膚,軟化溶解上皮表層,故對創傷、皮膚病均有一定的療效。

度假村有七千平方米的大型室內溫泉館,一萬三千平方米的室外露天溫泉區。度假村擁有202套五星級特色客房,高貴雅致。

冠州梨園旅遊風景區

冠縣是中國著名的鴨梨之鄉,鴨梨生產歷史悠久,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早在盛唐時期,其鴨梨種植已有相當規模。全縣成方連片的梨園達三十萬畝,面積之廣,全國罕見;品種之多,品質之優,均列全國前茅。

相傳光武帝劉秀、明成祖朱棣都曾在此地留下遺蹟。盛唐時期,當地人為紀念鴨梨豐收,曾在此修建寺廟並以鴨梨成熟的節氣“寒露”而命名為“寒露寺”,現在韓路村就是以此寺而演變得名。

冠州梨園旅遊風景區亦名中華第一梨園。冠州梨園位於冠縣蘭沃鄉韓路村北,2006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景區,是以梨文化為主題,集觀光、民俗、休閒、文化體驗為一體的綠色生態型民俗旅遊區。

近年來,聊城市和冠縣兩級政府對千年梨園進行了生態旅遊開發,景區以具有三百多年樹齡的梨樹王為中心,規劃為梨王宮、結義園、梨仙居、百草園、親情園、觀花園、御宿園、吉祥園、養生園、貢梨園、林間娛樂園、寒露寺遺址、群梨薈萃等十三景,其中觀花園建有三層16米高的觀雪台,登台極目遠眺,梨園景色盡收眼底。百餘米長的棧道似一道彩虹,飛架在梨樹叢中,漫步棧道上,人在花中走,果在身邊垂,使人恍若置身仙境。六十多個各具特色的景點,彰顯著“天下鴨梨第一園”的風采。

春天賞花,堆雪鋪玉。“堆雪鋪玉三千頃,飛甜流香十萬家。”以此形容冠縣陽春三月的梨鄉風光,絕非誇張。春風送暖,梨花怒放,似雪鋪四野,香飄漫天。車在花中行,人在花中游;遠望一片片如煙似霧;近看一株株粉妝玉琢。更兼梨園中杏花落盡,綠葉滿枝,桃花雖過,半樹殘紅。還有現在已很少看到的李子、沙果、紅子等稀有果樹,與梨花爭奇鬥豔,給萬畝玉樹世界點染無盡的翠綠和嫣紅。在這無邊的玉樹瓊林之中,芳香瀰漫,蝶舞蜂飛,遊人迷醉。每逢四月清明,梨鄉賞春遊客、採風文人絡繹不絕。人們倘佯在百里芳香陣中,流連於千頃錦繡林里,無不交口讚嘆。

夏天觀綠,碧波千頃。看慣了鋼筋混凝土的遊客,如果見到梨園的千頃碧波,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夏天的梨園充滿了昂然的生機,放眼望去,天地都成了綠色的,百年老樹此時也盡情地展現著自己的魅力。有著三百三十年樹齡的“梨樹王”,僅樹冠就占地面積近一百平方米,樹陰遮天蔽日,在“梨樹王”周圍,還有幾株著名的老梨樹。“八仙聚”樹幹粗矮,枝繁葉茂,頂端有八根粗如碗口的大枝並行生出,伸向八方,似“八仙”各顯神通於碧波之上。“臥龍樹”樹幹貼地,蜿蜒前伸,樹冠高起,如巨龍昂首。還有一株百年“紅子”樹,葉似梨,花似桃,果似山楂,十分罕見。

秋天嘗果,香甜四溢。梨園之秋,令人心馳神往。八月仲秋,鴨梨成熟,千頃梨園,黃澄澄的果子掛滿枝頭,別是一番風景。下梨了,路邊村頭,金黃的鴨梨堆成了山,甜香四溢,遊人可隨意品嘗。待初霜過後,梨園盡染。梨葉雖不及楓葉鮮艷,但淺紅、金紅、棕紅,色彩斑斕。此時遊覽,天高雲淡,氣爽風清,登高放眼,足以讓人大飽眼福。

冬天賞樹,詩畫遍地。梨林冬景,妙在品樹。踏枯草,登沙丘,尋找一片百年老樹。黃河故道的風沙,使它們一株株蒼黑如鐵。你若仰望,以藍天相襯,那交錯的枝丫,酷似畫家筆下的老梅,又似金鉤鐵畫的篆書。你若有幸恰逢微雪初晴,黑褐色的樹枝上,覆蓋著薄薄的白雪,便可目睹一幅天然的水墨丹青——“寒林初雪圖”。如果你身背照相機,定會不停地按動快門;如果你是繪畫愛好者,必然揮毫潑墨如痴如醉。

五子救母樹,有一棵老樹的根部已經枯死大半了,嚴重影響了水分和養料的供應,如不採取措施,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危及生命。這時候,有個聰明的果農想出一個辦法,把根部長出的五個嫩枝嫁接到老樹上,為老樹構建了新的營養通道。就像五個孩子共同攙扶著年老力弱的母親,讓母親恢復了青春和活力。於是,這棵樹便有了一個溫情的名字——五子救母。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道,在這棵梨樹上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梨樹王”高8米,胸徑1米,樹冠遮地面積近一百平方米。這棵樹,據說是韓路村王姓家族的八世祖王泰栽於康熙年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樹齡,但每年產量仍達四千多斤,而且酥脆甘甜,品質極佳。經有關專家考察論證,“鴨梨王”無論樹齡之高,樹型之大,還是產量之多,品質之優,都堪稱全國之最。在同樣的條件下,它為什麼長成了“樹王”?它的下面到底藏著什麼秘密?只好等待專業人士去破解了。

不過,一代又一代的梨鄉百姓,早已用自己的豐富的想像解答了這個問題。他們說:這棵“梨樹王”是受了“皇封”的。封它的就是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

據說,是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劉秀率領文武百官來到梨園,走到一棵高大的梨樹下,有個梨子突然從樹上掉下來摔碎在他的腳前。於是,他命人又從樹上摘下一個,這一嘗不要緊,頓覺滿口生津、唇齒溢香。劉秀贊道:“此真乃梨之王也!”說也奇怪,那樹枝葉搖擺,好像在說謝主隆恩。因此那棵樹就被稱為“御封梨樹王”。

歷經一千九百多年,原樹幾度枯衰。但是,每次乾枯之後,都會在原處萌發新芽。長大後,總是挺拔繁茂、高大異常,從不失王者風範。現在這棵梨樹王,已經不知道是第幾代“樹王”了。

東漢光武帝劉秀封了梨樹王之後,自然不能讓“梨樹王”成為“孤家寡人”,在隨臣的提議下,他又按自己朝中的“編制”,一併冊封了梨樹王國,也就是旅遊圖上的“梨王宮”,其中將、相、後、妃,一應俱全。梨樹王南側的兩株便是梨樹王的左右宰相。

梨樹王北側的一棵大樹為“梨王后”。原樹已幾經枯衰,現存的一株是康熙年間,由當地王氏第八世祖王泰在舊址重新育植的,迄今也有三百多歲了。此樹開花與結果量,只有梨樹王能與之媲美。

在近二千年的悠悠歲月里,梨樹王和它的後、妃、將、相們一起見證著冠州梨園的盛衰枯榮。近兩千年來,梨樹王的子孫們,曾以濃密的枝葉,為農民起義軍遮風擋雨、避敵藏身;曾以甘甜的果實,為遭遇荒年的窮苦百姓填充飢腸、解餓止渴。

在“梨樹王”附近,還有一株著名的老梨樹“八仙聚”,樹幹粗矮,枝繁葉茂,頂端有八根粗如碗口的樹枝同時生出,伸向八方,似碧波之上八仙在各顯神通。

據說與蠶姑救劉秀的故事有關: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殺了漢平帝。王莽為斬草除根,非殺掉劉秀不可。

劉秀遭到王莽的追捕,隻身逃到此地。就在劉秀絕望之時,前面竟出現了連綿的沙丘、叢雜的樹林。他便慌忙策馬鑽了進去,這才發現是一片茂密的梨林,中間有一塊桑園。一位採桑少女正驚愕地望著他,那雙充滿訝異、憐惜和愛慕的大眼睛,一下子就印在劉秀的心裡。他無暇多說,只是求救,蠶姑感動他的誠懇,憐憫他的處境,靈機一動,連忙接過父親駕扶的耕犁,讓劉秀躺在墒溝里,然後若無其事的犁起地來。犁鏵翻起的土把劉秀埋得嚴嚴實實,一隻螻蛄怕憋死這位真命天子,就在他鼻孔前面拱了一個小窟窿,好讓他喘氣。可是劉秀卻把好心當成了驢肝肺,一下子把螻蛄的頭掐了下來,但轉念一想,才知道錯了,就趕緊拿了根小草棍把螻蛄的頭和身子穿在一起。所以直到現在,天下螻蛄的腦袋與身子都分為兩截。

蠶姑娘剛藏好劉秀,追兵就到了。他們發現了劉秀的馬,卻找不見人,就逼問姑娘,姑娘不說,最後慘死在王莽刀下。劉秀在蠶姑的幫助下逃得了性命,等他做了皇帝,雖然有六宮粉黛繞身,但怎么也不能沖淡梨園少女那純真、質樸、善良的眼光。於是就頒布一道聖旨,在蠶姑救駕的地方修建一座“蠶姑廟”,並親來祭奠,以表示對那位救命少女的永遠懷念。離此西北4公里處,現有蠶姑廟村,蠶姑廟直到解放前還保存著遺蹟,“蠶姑廟”三個字就是劉秀親筆書寫的。據說廟柱上的楹聯“唐王留下鸞鳳詔,漢帝借避虎狼兵”也是劉秀擬撰的。

劉秀來蠶姑廟祭祀時,一路勞頓,便有歇息之意。他脫去龍袍,搭在梨樹枝上,倚樹歇憩。劉秀是天子之軀,原本身材高大,一株獨木難撐龍體。當他睡醒時,那棵樹已經半撲在地,劉秀說:“臥龍潛勢也,甚解朕意。”

被封為“臥龍”的梨樹,至今軀幹潛伏、枕枝虬曲。前邊那幾株分別是光武帝的“御衣架”、“拴馬樁”和“大內侍衛”,整個這一片梨林就稱作“御宿園”。

由於真龍天子的封賞,這片梨園就名聲遠播,這裡的鴨梨被列為貢品,並且代代蔭襲。世代梨農也不負重任,管護梨園精心細緻,技術水平普遍高於其他地區,因而這裡的鴨梨質量極佳。自漢代以來,帝王將相、達官貴人競相品嘗。新中國成立以後,從中央到省市縣,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也爭相前來選購。現在,冠州鴨梨已遠銷東南亞和歐美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南街民居

冠縣南街民居位於冠縣老城南北大街中段路西,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街民居始建於清末民初,南街民居為四合院式民居建築,共三處院落。南街民居1、2號院落建於清代,1號院落是一周姓開的元興成煙鋪,2號院落是郭老紫的同和堂藥鋪,3號院建於民國初年,是聊城的任姓商人所建。民國元年(1911)郭老紫用2號院落的後院與張金針換了路東4間臨街房。

冠縣南街民居雖由於歷史原因,部分建築被拆除,但仍基本保留了原來的格局。目前,南街民居占地1500平方米,房屋40餘間,均為青磚瓦房,座西朝東,風格古樸,結構嚴謹,帶有典型的時代特點和地方民族特色,是魯西地區清末民國時期民居的代表。

抗日戰爭後期,“三·一八慘案”中壯烈犧牲的烈士張夢庚就出生在這裡。南街民居曾為冀南地委駐地,老一輩革命家宋任窮同志曾在此居住。現在開闢為魯西特委紀念館。

張夢庚(1909~1926)字效白,今梁堂鄉張里村人。15歲離鄉到北平大同中學讀書,曾任校學生會主席。在校期間,不滿軍閥統治。孫中山到北平時,他親聆了這位革命先行者的講演,並常與革命先驅李大釗等人接觸,產生了革命思想,遂於1925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又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1926年春,8國公使干涉中國內政,他憤而上書痛斥。3月18日,北平各校學生四千餘人赴段祺瑞“執政府”請願,他走在最前列。段祺瑞令衛隊開槍,他身中3彈,與劉和珍等37人一起當場犧牲,年僅17歲。後國民黨政府發給其遺屬憮恤金。建國後,被民政部追認為烈士。

魯西北地委舊址(冠縣黨史陳列館)

魯西北地委舊址位於冠縣城紅旗南路。現為中共冠縣黨史陳列館,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魯西北地區重要的革命歷史遺蹟。1938年至1946年,先後為中共冠縣縣委、中共魯西特委、中共魯西北地委、中共冀魯豫七地委、中共冀南一地委等黨組織在冠縣和魯西北地區的重要領導機關駐地。舊址坐落在冠縣縣城南街老城區,由一處四合院和一處二進院組成。

戰爭鑄就歲月。1920年初,進步思想以及無產階級的革命主張,首先在冠縣是的知識分子階層引起了強烈共鳴。1926年,進步青年齊輝蘊在濟南加入了共青團,回冠縣老家建立了共青團冠縣支部。“9·18事變”後,全國掀起了反日浪潮,冠縣第一高等國小的進步學生也走上街頭,宣傳抗日。1935年2月,趙健民以春節拜年的名義,在堂邑縣城徐運北家中主持建立了中共魯西特委。同年6月,中共直魯豫特委委員劉宴春來到冠縣,在王村建立了冠縣第一個基層黨組織——王村黨支部,之後,組建了中共冠縣特別支部,不久改名中共冠縣工會、中共冠縣縣委。1937年設冠縣中心縣委。至此,全縣黨員發展到五十多人,成為魯西北大地的星星之火。

據舊址負責人趙林剛介紹,抗戰時期,冠縣一帶留下了劉伯承、鄧小平、陳賡、宋任窮、趙健民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身影和足跡。地區黨、政領導機關和分區部隊長時間駐紮在這裡,當時就被譽為“魯西北平原上的小延安”。17萬人口的縣,15000人參軍,1908名英雄兒女血染疆場。在解放戰爭時期,全縣人民全力支援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挺進中原。1946年7月至1947年7月,全縣共提供戰勤支差六十多萬人,出動民兵三千人,碾米磨麵一百二十三萬斤,做軍鞋幾十萬雙,捐款一千多萬元。

英雄艱苦卓絕。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趙健民,於1932年11月加入共青團,開始了他艱苦卓絕的革命活動。冠縣文化局的一位負責人在採訪時說,“盧溝橋事變”後,他根據黨中央“脫下長袍,拿起武器,組織抗戰,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指示,迅速建立了中共冠縣臨時工委,並在東三里莊創建了魯西北抗日游擊隊。1939年10月1日,趙健民率“趙三營”,在陳貫莊大膽伏擊了裝備精良的日軍廣瀨旅團及偽軍四千餘人,趙三營以24人的代價,殲敵一百一十多,被譽為“魯西北的平型關大捷”。此外,其他活躍在冠縣的英雄兒女不勝枚舉。

當時廣為流傳的“東邊一隻虎,西邊一隻狼,當中一架梁”,講的是英雄區長王西原、梁文煥和郎勤驤。王西原作戰勇猛,敵人畏之如虎,曾兩拔敵人的區公所;梁文煥號稱“梁文煥,圍城轉,白天不見夜裡歡。”曾在敵人鼻子底下巧奪據點;米國賓曾單身取下敵人炮樓,俘敵二十多人。

冠縣抗日縣長王化雲毀家紓難,把妻子的家私變賣,換成十幾挺機槍,裝配了十支隊機槍營,把自家庫存的麥子磨麵蒸饃,從館陶運到冠縣,供給縣委、政府工作人員,每天一趟,持續一年。

“七大閨女,七大女婿”的愛情在“兩軍陣前並馬行”時成熟,抗日名將和巾幗英雄的結合傳為佳話,他們是:林彬——楊勇,洪林——曾思玉,王惠穎——李聚奎,齊濤——高元貴,張坤——許夢俠,王震凡——黑伯理,沙曉魯——徐運北。

1942年冬,軍分區司令員馬本齋、副司令趙健民率基幹團和回民支隊,一夜之間,拔除“日偽七區部”所在地趙固據點和西堤固據點,擊斃偽區長蔣煥彩,俘敵二百餘名。

中共冠縣黨史陳列館雖然面積不大,但它承載的革命歷史撞擊著每一位參觀者的心靈。

浴血疆場。根據鄧小平提出的以武裝鬥爭為核心的全面對敵鬥爭方針,我正規軍、地方部隊、游擊隊、民兵及廣大民眾結為一體,成功地運用了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等一系列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創造了魯西北抗戰史上一個又一個光輝戰例。正如當時毛澤東主席高度評價的那樣,“河北平原、山東北部和西北部平原,已經發展了廣大的游擊戰爭,是平地能夠發展游擊戰爭的證據。”在大小數百次戰鬥中,他們出生入死,浴血疆場,湧現出“趙三營”、“鐵帽子二連”、“一區隊”、“柏江隊”“衛河支隊”、“二十四團”等無數英雄集體及英雄人物,他們的功績永載黨的史冊。

戰略後方。解放戰爭時期,冠縣作為老解放區,義不容辭地擔負起“戰略後盾”的歷史重責,成為前線兵員和物資供給的基地與保障。土地改革、支援前線是全縣人民的兩大中心任務,一切為前線,一切為勝利是黨政軍群的共同奮鬥目標。

六十二烈士墓

“六十二烈士墓” 位於冠縣楊召鄉後田莊村東南200米處,此墓是1946年為紀念與日寇作戰而壯烈犧牲的62名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現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40年2月16日(正月十二日),我抗日先遣隊1團3營10連王德林、孫樹生等62人在館陶縣趙官寨遭遇威縣、臨清、曲周、丘縣、邯鄲、館陶等數處敵人的圍攻,敵眾我寡,兵力懸殊,經過十餘小時的浴血奮戰,彈盡糧絕,全部壯烈犧牲。戰後,當地民眾為死難烈士收殮,同穴埋葬。

62烈士的英雄壯舉,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同志曾予以表彰,《新華日報》當時也發表了歌頌文章。

1946年,當地人民政府將62烈士遺骸由趙官寨遷葬於支隊的誕生地後田莊村,樹立墓碑,永久紀念。墓地座西朝東,墓為圓形,直徑8.3米,高1.7米。四周翠柏環繞,綠蔭掩映。墓上封土為圓丘形,前有砌磚封門牆及高台,北去數米建有烈士紀念碑樓。碑樓內石碑通高3.1米,由碑冠、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碑冠高0.6米,寬米,厚0.2米,上面刻有雙龍戲珠,中間有“民族英雄”四個大字。碑身陰面刻有雲朵花紋,中間有“碑陰題名”四個大字。碑身高2米,寬米,厚米。碑文為陰刻楷書,陰面題62烈士的英名。碑座為方石,高米,寬米,厚米。碑兩側有青磚鑲裱,上頂覆有青灰瓦,起脊四角攢頂,形為亭樓。碑文由冀南軍區七分區政治部主任於笑虹撰寫,詳細記述了62烈士的壯舉。

清真古寺

冠縣伊斯蘭教始於隋唐,信奉伊斯蘭教的大食人是回族的前身。唐借大食回紇聯軍平定安史之亂後,大食人在晉冀魯豫四省部分地區留居,從那時起冠縣即有了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民。隨著回民的增多,到元、明代時,伊斯蘭教在境內達到了興盛時期。伊斯蘭教堂(清真寺)是回族人進行宗教活動的中心和進行禮拜的場所,也是從事宗教教育和辦理宗教事務的地方。現冠縣共有十座清真寺。沙莊清真寺建於唐代,為最早;縣城內西街和張尹莊、高莊、沙閆村、後十里舖、里固七甲、蔣寨、張查等清真寺建於明代;里固八甲、段辛莊清真寺建於1936年。【注】大食:包括今天的哈薩克斯坦、阿富汗、伊朗一帶。

冠縣城內清真寺

冠縣城內清真寺位於冠縣城西街路南(紅旗南路),是全縣諸清真寺中較早、較大的一座。該寺始建於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至今已近六百年,中間幾經重修,方成現狀。全寺占地14畝,建有大殿30間。內有南北講堂、東對廳、水房等28間。院牆周長314米,高約2.5米。

大門內有一座影壁,兩側為透花矮牆和角門,門樓匾額上書:“開天古教”。

北講堂正對大門是過廳,兩柱上的對聯是:“終朝夢寐何朝醒;逐日奔忙何時閒”。

大殿宏偉壯觀,古樸肅穆,整體結構嚴謹,布局精巧,兼有楹聯匾額,磚雕石刻點綴其間,更顯出這座伊斯蘭信徒禮拜之所的莊嚴、肅靜、神秘與古老。

大殿前古棚下有匾額三方,正中上書“清真獨一”;南側書“止於至善”(意思是:精益求精,達到最完美的地步);北側書“其尊無對”。

對廳正中匾額上書“行端學正”;南講堂匾額上書“至公守法”;北講堂匾額上書“萬化朝真”;水房內匾額上書“日日新”。

陽平故郡---東古城遺址

出縣城沿329省道向西10公里,衛河東岸,便是冠縣第一古城——東古城。東古城有著悠久的歷史。春秋時冠氏邑即在此處,漢為館陶縣治,南北朝時為陽平郡,後又改毛州。因衛河傍城而過,歷史上為漕運碼頭,曾經一度繁華。東古城遺址位於東古城村,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1000米,面積150萬平方米。

現在的東古城,南北有106國道(北京—開封)穿過,東西有濟邯鐵路、濟館高速公路和329國道(榮城—蘭州)穿過。鎮西的衛河上,七 · 一公路大橋、濟邯鐵路大橋、濟館高速公路大橋並肩飛架,景色十分壯觀。

元好問紀念館

元好問紀念館坐落在冠縣縣城。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山西忻州人。元好問是金元時期中國北方首屈一指的詩人、文學家、史學家,其詩詞創作成就,可與同時代的南宋陸游相當。1234年,蒙古兵攻克汴京,金亡。時任金尚書省左司都事員外郎的元好問一家十口(包括其好友之子,後來成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被俘監押在聊城,被冠氏縣令趙天錫救出,並為其在冠縣安了家。

趙天錫,冠氏保義里人(今無考)。在金、宋、矇混戰之際,他和被百姓視為“女王”、“指麾千軍如臂使指”的姐姐起兵保境安民,後歸順元朝,任左副元帥、大名府路兵馬都總管,行軍千戶兼冠氏令。他雖為武將,但十分愛惜人才,熱心救助人才。元好問在他的救助下,在冠氏度過了他一生中最危難的四年,他在冠氏所作的百餘首詩詞,大多是他作品中最優秀的篇章。

紀念館展有元好問畫像、生平介紹、在冠縣活動情況以及他和趙天錫的交往始末,還展有名家書寫的元好問在冠縣所創作的詩詞文章等。

元好問居冠縣四年,共寫詩93首、詞24首、文14篇,其中很多是寫他在冠氏的思想生活和冠氏人情風物的優秀詩文,現摘錄一二,以供欣賞,也可從中大略了解當時冠氏縣的人文和自然風光。

(一)

誰謂我屋寬?寢處無復余。誰謂我屋小?十口得安居。南榮坐諸郎,課誦所依於。西除著童僕,休休得自如。老我於其間,兀兀窮朝甫。起立足欠伸,偃臥可展舒。窗明火焙暖,似欲忘囚拘。屋前有隙地,客舍不可無。花欄與菜圃,次第當耘鋤。東野載家具,家具少於車。我貧不全貧,尚有百本書。

註:本詩寫元好問在冠氏縣的居室情況。

(二)

舊隱嵩山陽,筍蕨豐饋餉。新齋淅江曲,山水窮放浪。乾坤兩茅舍,氣壓華屋上。一從陵谷變,歸顧無復望。樵漁憶往還,風土夢閒曠。恍如悟前身,姓改心不忘。去年住佛屋,盡室寄尋丈。今年就民居,臥榻礙盆盎。靜言尋禍本,正座一出妄。青山不能隱,俯首入羈鞅。巢傾卵遂覆,身在顏亦強。空悲龍髯絕,永負漁腹葬。置錐良有餘,終身志懲創。

註:回憶過去,感嘆眼前,決心不死國難、立志寫史。住佛屋:指被押在聊城至覺寺。就民居:指初到冠氏縣租賃民房。

(三)

此州多寓士,論年悉肩隨。風波同一舟,何必骨肉為?倪家蓮花白,每釀必見遺。季昌妙琴事,足以相娛嘻。郭侯家多書,篇帙得遍窺。趙子篤於學,閒以問所疑。王生舊鄰舍,窮達心不移。千里訪存沒,十口分寒飢。獨有仲通甫,天馬不可羈。直以論詩文,稍稍窺藩籬。永懷王與李,朔漠行當歸。書來聞吉語,報我脫縶維。慚非一狐腋,不值五羊皮。我作野史亭,日與諸君期。相從一笑樂,來事無庸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