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45年

公元845年,乙丑年(牛年);唐會昌五年;南詔天啟六年;日本承和十二年;渤海國鹹和十五年。本年發生了勒天下僧尼還俗、並省天下佛寺、廢大秦、襖教、河朔藩鎮拒滅佛敕令等歷史紀事。

歷史紀事

勒天下僧尼還俗
會昌五年(八四五 )四月一日,詔命年四十歲以下僧尼盡勒還俗,遞歸本貫。十六日,令年五十歲以下僧尼還俗。外國僧尼無祠部牒者亦皆還俗。至八月,天下凡還俗僧尼總計二十六萬O五百人。皆收充為國家納稅之編戶齊民。
並省天下佛寺
會昌五年(八四五 )七月,詔令倂省天下佛寺。凡天下招提、蘭若,皆先毀之。上都(今陝西西安)、東都(今河南洛陽)兩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節度使、觀察使治所州府及同州(今陝西大荔)、華州(今陝西華縣)、商州(今陝西商縣)、汝州(今河南臨汝)各留一寺。寺分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十人,下等五人。凡非留寺院,令當地立即拆毀,遣御史赴各地督察。凡拆毀寺院,其財產田地皆由朝廷沒收。至八月,凡天下所拆毀寺院四千六百餘所,沒收良田數千萬頃,奴婢十五萬人。拆毀招提、蘭若四萬餘所。其所留僧尼由功德使改隸祠部主客郎中收管。
廢大秦、襖教
會昌五年(八四五 )七月,武宗廢佛。隨後,以佛教既已廢除,其他邪法不可獨存,敕令大秦(基督教)穆護、襖(瑣羅亞斯德教)僧皆勒還俗,遞還本地充納稅百姓。如系外國人,即送回國。至八月,大秦穆護、襖僧總計還俗二千餘人(一說三千餘人)。
河朔藩鎮拒滅佛敕令
會昌五年(八四五 )七月,武宗頒布滅佛敕令。河朔藩鎮歷來敬重佛法,遂抗拒朝命,既未拆毀寺院,也不令僧尼還俗。凡佛法之事,一切仍舊不動。朝廷遣使前往勘查,皆言“天子自來毀拆寺院可矣,臣等不能作此事。”時五台山(今山西)僧多逃亡幽州(今北京)。八月,宰相李德裕召其進奏官,命轉告幽州節度使張仲武,不得仿效昭義劉從諫招聚亡命。仲武不得已,乃封二刀付居庸關(今北京北)守將曰:“有游僧入境則斬之。”
昭義戍兵譁變,被誅
會昌五年(八四五 )七月,武宗詔令昭義騎兵五百人、步兵一千五百人戌防振武(今內蒙和林格爾北)。節度使盧鈞出城餞送。昭義士卒素驕,不願赴邊防屯戍,因乘醉返城,閉門譁變。盧鈞逃奔潞城(今山西)躲避。監軍王惟直出面安撫士卒,被亂兵擊傷,數日而卒。宰相李德裕奏請發河東(今山西太原南)、河陽(今河南泌陽)、河中(今山西永濟西)兵馬,各據險要之地四面防守,則亂兵必無所作為。武宗聽從其言。昭義戍兵奉都將李文矩為帥,文矩不肯,以禍福利弊曉喻戍兵,戍兵遂漸聽命,遣人赴潞城向盧鈞謝罪。鈞還入上黨城,仍遣戍兵赴振武。戍兵出城上路,鈞密選士卒隨後追擊。次日,至太平驛(今山西長治北),盡殺戍兵。
戶部申報會昌五年戶籍
會昌五年(八四五 ),戶部申報戶籍數,凡四百九十五萬五千一百五十一戶。

文化紀事

趙歸真薦引羅浮道土鄧元起
道士趙歸真頗得武宗恩寵,宰相李德裕等人屢勸阻武宗,以為此人不可親近。歸真自以為朝臣所疾,會昌五年(八四五 )正月,薦舉羅浮道士鄧元起有長生不老之術。武宗遣中使迎來長安。元起與歸真及衡山道士劉玄靖合力排斥佛教,武宗聽信其言,遂決意滅佛。
李德裕挾嫌治吳湘死罪
會昌五年(八四五 )正月,淮南節度使李紳按江都尉吳湘盜用程糧錢,及強娶百姓顏悅女,判為死刑,上報朝廷。吳湘系前韶州刺史吳武陵之兄,宰相李德裕素憎武陵。朝議以李紳為德裕同黨,疑其羅致罪名,附合德裕。諫官奏請覆查此案。武宗命監察御史崔元藻赴揚州覆核。元藻回報吳湘盜程糧錢屬實,但強娶民女則與事實有出入。德裕以元藻辦案不力,二月,貶元藻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戶。遂不再審查,亦不付三司詳斷,即如李紳所奏,處吳湘死刑。諫議大夫柳仲郢等上疏諫阻,德裕不聽。
李回拜相
會昌五年(八四五 )五月十九日,以戶部侍郎李回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判戶部如故。李回,字昭度,唐宗室後裔。長慶(八二一—八二四)初,擢進士第,登賢良方正制科,歷藩鎮幕僚,精於吏治,強幹有才,頗得宰相李德裕推重。開成(八三六—八四0)初,以庫部郎中知制誥,拜中書舍人。武宗即位,累遷御史中丞。會昌三年(八四三),武宗發兵討伐昭義(今山西長治)劉稹之亂,回奉詔出使河朔,喻河朔三鎮出兵伐叛,後又赴前線督戰,以功拜戶部侍郎。六年,出為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大中元年(八四七)冬,因系李德裕同黨,貶賀州(今廣西賀縣東南)刺史,徙撫州(今江西)長史,卒。
祠部檢括天下寺院及僧尼數
會昌五年(八四五 )四月,敕祠部檢括天下寺院及僧尼人數。五月,祠部奏稱,天下凡寺院四千六百個,蘭若四萬個,僧尼二十六萬0五百人。按:左上寺院、蘭若數及僧尼數,與八月詔毀、還俗數全同,疑奏報或記述有誤。
李德裕奏置備邊庫
會昌五年(八四五 )九月,宰相李德裕奏請置備邊庫,令戶部每年入庫錢帛十二萬緡匹,度支、鹽鐵使每年入庫錢帛十二萬緡匹,明年以後,三分減其一。凡諸道所進奉助軍財貨皆入備邊庫收納,由度支郎中主管,以為收復吐蕃侵占河隴之地軍資。至大中三年(八四九)十月,鑒於吐蕃河隴三州七關降唐,改備邊庫名延資庫。
衡山道土劉玄靜為崇玄館學士
武宗崇尚道術,會昌五年(八四五 )十月,以衡山道士劉玄靜為銀青光祿大夫,崇玄館學士,賜號廣成先生。為玄靜築崇玄館,置吏鑄印。玄靜請辭還山,武宗許之。

過世人物

李石卒
李石,字中玉,隴西(今甘肅武山西北)人。元和十三年(八一八),登進士,闢為李聽幕府,隨歷諸鎮,累遷鄭滑(今河南滑縣)行軍司馬、河東節度副使。太和七年(八三三),拜給事中。九年,權知京兆尹,遷戶部侍郎、判度支事。甘露之變後,拜同平章事,與鄭覃聯袂主持朝政,抑制宦官專權,禁停諸道進奉等弊政,又奏請疏浚潼關至鹹陽興成渠。開成三年(八三八),被神策中尉仇士良派人刺傷,遂辭相位,出任荊南節度使。會昌三年(八四三),移鎮河東,次年正月,都將楊弁兵變逐石,召為東都留守。會昌五年(八四五 )卒,年六十二歲。
劉沔卒
劉沔,字子汪,徐州人。初為振武(今內蒙和林格爾西北)牙將,後隸忠武(今河南許昌)節度使李光顏,為帳中親將。元和十年(八一五),率軍為前鋒討伐淮西吳元濟,以功入為神策將,遷神策大將軍。歷天德(今內蒙烏拉特前東北)防禦使,守邊屢立戰功。太和九年(八三五),移授振武節度使,出兵擊破平夏党項,以功加檢校戶部尚書。會昌二年(八四二),拜河東節度使兼招撫回紇使,與石雄協力擊敗回紇殘部,殺回紇降部歸義軍卒數千人。三年,移鎮義成(今河南滑縣)參予平定昭義劉稹叛亂。再移鎮忠武。會昌五年(八四五 )卒,年六十五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