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51年

公元451年

公元451年,中國正處於南北分裂的時期。此年,宋文帝貿然北伐,與北朝的魏國交戰,反而被北魏太武帝率領騎兵集團大舉穿插突擊,短短兩個月就由黃河北岸攻到了長江北岸,使南朝損失比北朝更為慘重;而北朝的遠征軍將士染病者頗多,國人對此也頗為怨恨,北國政治隨即陷入混亂。南北雙方無能力再發生大戰。從此,南北方相對穩定下來。

中國大事件

(圖)公元451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公元451年:魏太武帝拓跋燾率30萬大軍南下侵宋,駐紮於雲龍山、戲馬台一帶,攻彭城3月不下,其士卒閒暇,用兵器依崖而鑿,時只雕一佛頭,方面大耳,法相莊嚴,人呼佛頭岩。”

公元451年1月:魏太武帝拓跋燾撤出長江,進攻盱眙和彭城,未果。2月,北魏全軍北返,殺光宋境雍、徐、兗、豫、青、冀六州所有百姓。一路千裏白地,宋國“元嘉之治”成果遭到破壞。第三次南北大戰結束。

西方大事件

(圖)公元451年公元451年匈奴大單于阿提拉的匈奴大軍

1、公元451年的迦克墩會議(Council of Chalcedon)確定了耶穌神人二性的信仰,主張一性論(monophysitism)的埃及教會被視為異端,因而被逐出正統教會。

2、公元451年:東羅馬帝國皇帝馬西安在查爾西頓召開基督教第四次大公會議。會議決議之一就是針對羅馬主教自封為普世牧首,宣布君士坦丁堡主教在教務上具有同等權力。利奧一世拒絕接受這項決議,提出“彼得優越論”,聲稱羅馬教會是耶穌門徒中居領袖地位的彼得創立的,因此,繼承彼得任羅馬主教的人應該是普世教會的當然領袖。東方教會對此拒不承認,雙方相持不下。於是東西方教會間的矛盾是趨激化。

3、奧爾良戰役:公元451年1—2月間:匈奴大單于阿提拉在匈牙利平原集中兵力,率軍出征高盧,在到達萊茵河北岸時與日耳曼人會合。渡過萊茵河之後,他進攻羅馬帝國的高盧(當時由羅馬貴族艾茨統治)。同年4月7日,他焚毀了梅斯,進而包圍奧爾良。6月14日,由於艾茨所率領的羅馬帝國軍隊和國王狄奧多里所率領的西哥特軍隊同時進行抵抗,該城被解圍。在特羅耶以西的莫里亞庫斯的一場勢均力敵的戰役中,阿提拉被羅馬人與西哥特人擋了回去。這次戰役(公元451年6月底)拯救了西方世界。在這次失敗後,阿提拉且戰且退,一直退到多瑙河,並在那裡渡過了冬天。

4、沙隆之戰公元451年9月20日:西羅馬帝國的高盧總督阿契斯的西羅馬聯軍與阿提拉的匈奴軍在沙隆展開決戰。雙方在這次會戰中投入的兵力超過100萬。匈奴聯軍首先發動進攻,在遮天蔽日的箭雨掩護下,匈奴精騎風馳電掣般沖向西羅馬聯軍的中央,由蠻族組成的中央戰線抵擋不住,被匈奴騎兵以楔形深深插入。這時匈奴騎兵開始向左鏇轉,包抄西哥特軍隊。阿提拉對戰局洞若觀火,他知道西羅馬軍團抵擋不住匈奴人最猛烈的攻擊。但西哥特人兵強馬壯,是個勁敵,如果能將其殲滅,就勝券在握。他組織匈奴聯軍的兩翼一起壓上來,會戰到此已經變為一場混戰,西羅馬聯軍形勢危急。戰鬥雖然只持續了5個小時,但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有16萬人喪生。強悍的西哥特人挽救了西羅馬聯軍。年過六旬的西哥特王特奧多里克親率鐵甲騎兵反擊,結果中箭落馬,被緊跟其後的西哥特鐵騎踐踏而死。失去首領的西哥特人只出現了片刻慌亂,在王子托里斯蒙的指揮下迅速恢復了秩序。西哥特騎兵凌厲的反擊將匈奴人壓了回去,而慌不擇路的匈奴騎兵迎頭撞上了左翼西羅馬軍團的盾牌防線,紛紛倒在標槍的攢射之下。這時匈奴左翼的東哥特人也抵擋不住西哥特鐵騎的衝擊,率先敗逃,沙隆會戰到此分出勝負。

5、東亞美尼亞起義:公元451年,東亞美尼亞起義軍和波斯當局,雙方在阿瓦賴爾(現伊朗境內)進行決戰。在戰前的誓師大會上,起義軍的統帥瓦爾丹-馬米科尼揚說:“懵懂而死,與草木同朽;悟道而生,是為永生。”這句話後來成了亞美尼亞人家喻戶曉的名言。決戰打得十分慘烈,雙方死傷慘重,瓦爾丹-馬米科尼揚也流盡了最後一滴血。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波斯當局也做出了讓步,不再要求亞美尼亞人改信瑪達教。

逝世名人

(圖)公元451年中國著名史學家裴松之畫像

裴松之:生於公元372年,卒於公元451年,字世期,河東聞喜(今屬中國中西部山西省)人,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史學家。裴松之為士族官僚家庭出身,祖父裴昧官居光祿大夫,父裴珪曾任正員外郎。裴松之從小喜愛讀書,8歲時已熟知《論語》《詩經》諸書。後博覽典籍,學識日進。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裴松之任殿中將軍,時年20歲。晉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其舅父豫州刺史庾楷聯合兗青二州刺史王恭等攻打建康。兵敗,庾楷投奔夏口的桓玄。庾楷推薦裴松之擔任新野太守。裴松之考慮風險過大,遲遲不肯動身。不久,軍閥火併,庾楷死於桓玄之手。裴松之免去了一場殺身之禍。義熙初,裴松之先後擔任員外散騎侍郎,吳興故鄣縣縣令等職,後升調回朝廷,改任尚書祠部郎。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太尉劉裕(即宋武帝)率軍北伐。裴松之時任司州主簿隨軍北行。劉裕十分賞識裴松之,贊他有“廟廊之才”,將他轉任治中從事史。晉軍占洛陽後,劉裕委任之為封國世子洗馬。裴松之成為劉裕集團中的重要成員。劉宋王朝時開始做中書侍郎,奉命撰寫《三國志注》 。以補缺、備異、懲妄、論辯等為宗旨,博採群書一百四十餘種,保存大量史料,注文較正文多出三倍,開創了作注的新例。

陶淵明長子儼:小字阿舒,為淵明妻陳氏所生。生於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歿於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 《命子》詩乃儼出生時淵明所作, 淵明28歲。儼居饒州(現江西省鄱陽)馬鞍山,為南昌新賢、新建陶氏之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