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47年

公元347年

公元347年,丁未年(羊年);成漢嘉寧二年;東晉永和三年;前涼建興三十五年;後趙建武十三年;代國建國十年。

事件

(圖)遂寧遂寧

347年,東晉王朝占領巴蜀以後,通過張氏前涼政權,正式與拜占廷建交。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同古羅馬帝國有往來。他們稱中國為賽里斯國,意思是“絲國”。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與日趨繁盛,中國與羅馬的貿易關係越來越密切。3世紀初,三國曹魏增闢了與羅馬交往的新北道,由玉門關轉向西北,通過橫坑(今庫魯克山),經五船以東轉西進入車師前部(哈拉和卓)。然後,轉入天山北麓,穿越烏孫、康居、奄蔡,便可渡黑海或越高加索山脈和羅馬帝國相通,最後到達帝國的新都拜占廷。拜占廷是羅馬皇帝君士坦丁(306-337)執政期間建成的新都,拜占廷人通常以拂菻(首都)自稱。345~361年間, 拜占廷使者來到長江流域晉王朝統治地區。363年,晉哀帝司馬丕也向拜占廷派出使者,並通過河西漢族政權,使雙方在絲綢貿易上達成協定,保證了通往拜占廷的絲綢之路的暢通。東晉與拜占廷的正式的國家間交往,不僅使絲綢的供求交易更加便利,而且輸送交流了其他的文明,影響各自歷史的進程。

公元347年為東晉大將桓溫所滅。

成(漢)(公元304年~公元347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後趙建武十三年(東晉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後趙永貴侯張余上泰山廟金馬一匹,“高二尺余,形制甚精”,供奉於廟中的神器庫。《水經注》引《從征記》(南朝宋·伍緝之著。)

地名由來

公元347年,東晉大將桓溫伐蜀,大敗李雄遺部李勢,滅成漢國,結束了四川長達50多年的混戰。當桓溫凱鏇而歸,途經縣境時,但見風和日麗,歌舞昇平,一派和平安寧的氣氛。這位長年征戰沙場的將軍感慨萬端,一種厭惡戰亂、渴望太平的思緒油然而生,因而在這裡設郡,定郡名為“遂寧”,表示 “平息戰亂,達到安寧”的意思。從此,川中丘陵中的這片紅土地,便有了一個吉祥的名字——“遂寧”。

古蹟

仙居歷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蹟眾多。東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立縣,原名樂安、永安。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真宗趙恆以其“洞天名山,禁止周圍,而多神仙之宅”下詔改縣名為仙居,意為“仙人居住的地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