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3年

公元153年

公元153年,是農曆癸巳年。年號:東漢元嘉三年,永興元年。

大事記

賑濟災民

永興元年(153)七月,三十二郡、國發生蝗災、水災,百姓衣食無著,流離失年,人國出現數十萬饑民,四處流浪,荶中以冀州(今河北臨漳西南)人戶最多。桓帝下詔,令災民所到之處,各地政府要給與賑濟,並妥善安置。

嚴詳安定車師後部

永興元年(153),西域車師後部阿羅多因與漢戊部侯嚴皓失和,舉兵叛漢,攻圍邊地屯田。車師後部侯炭遮背叛阿羅多,率所部降漢。阿羅多遂率百餘騎投奔北匈奴。於是敦煌太守宋亮改立故後部王軍就的質子卑君為後部王。不久,阿羅多率兵從北匈奴而還,與卑君爭奪王位,後部國人多有投奔阿羅多者。戊校尉嚴詳恐阿羅多招引北匈奴入寇,西域諸國將不得安定,乃答應以阿羅多為王。於是阿羅多降漢,嚴詳改以阿羅多為車師後部王,而帶卑君返回敦煌郡(今甘肅敦煌西),以後部民三百戶交其統領。

朱穆治冀州

永興元年(153)七月,冀州(今河北柏鄉北)發生嚴重蝗災、水災,民戶離散,盜賊四起。漢廷以侍御史朱穆為冀州刺史。朱穆素以清正嚴明著稱,冀州不法官吏聞朱穆將至,解印綬而逃者四十餘人。朱穆到職,劾奏貪官,不避權貴,不法者皆被治罪。宦官趙忠葬父,僭用玉匣、偶人等天子用物;朱穆聞知,下郡縣案查,郡縣畏朱穆嚴正,遂掘墓開棺驗明,收捕趙忠家屬入獄。桓帝聞知此事,寵信趙忠,不但未治其罪,反將朱穆收入獄中,欲治其罪。太學生劉陶等數千人乃詣闕為之訴冤,請代朱穆入獄。於是朱穆被赦免,得免於難。

袁湯免官

永興元圻(153)十月,太尉袁湯以災嶱策名。袁湯(67—153),字仲河,河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名臣袁安之孫,其家族為東漢時期的汝南袁氏。少受家學,後入仕,多歷顯位。桓帝即位(147)遷司空,歷任司徒、太尉等高位。永興元年,袁湯以災異免官。不久病死,年八十六歲。

(圖)孔和碑孔和碑

漢元嘉三年(公元153年),乙瑛上奏朝廷,請為孔子廟置百石卒史一人,掌朝中禮品、祭器及往返公文。詔準之日,乙瑛已滿秩離去,後相名平者遵詔雜試,得孔和一人,除為百石卒史。後人為此事立碑記之,今碑仍在,簡稱《乙瑛碑》,全名《漢魯相乙瑛奏置孔廟百石卒史碑》,又稱《孔和碑》,現存於山東曲阜孔廟。此碑文為隸書,端莊凝重,氣象雍容,是漢碑中的精品。惜未記載所書人的姓名。

桓帝永興元年(公元153年),冀州刺史朱穆案驗宦官趙忠葬父僭為“玉匣、偶人”,這在封建社會乃是唇越“天子之制”,該當治罪,因而“收其家屬”,但把持在宦官手中的桓帝卻“征穆詣廷尉,輸作左校”。“太學書生劉陶等數千人詣闕上書”,為朱穆伸冤辯理。他們痛斥宦官“父子兄弟布在州郡,競為虎狼;噬食小人”,“穆獨亢然不顧身”,是“竭心懷憂,為上深計”,表示情願“黥首系趾,代穆校作”。桓帝怕激成大亂、被迫釋放了朱穆,“五侯”上台後,隨著宦官集團倒行逆施和迫害正直官吏愈演愈烈,太學生反“五侯”暴政的鬥爭也隨之升級。

公元153年,劉陶率領數千名太學生為搭救朱穆而掀起了一次學潮。他們向皇帝上書,痛斥宦官為虎狼,表示願代朱穆受刑。迫於壓力,桓帝釋放了朱穆,公元162年,因為宦官誣陷對羌人作戰有功的皇甫規,並把他下獄,又激怒了太學生。於是,張鳳又率三百多太學生再次鬧學潮,迫使桓帝赦免皇甫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