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農墾大學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建於1958年7月,位於大慶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黑龍江省屬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校現有11個學院,39個本科專業,全日制在校生11,809人,其中本專科生11,500人。

基本信息

概述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是黑龍江省屬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校創建於1958年7月,原址位於黑龍江省密山市裴德鎮。2003年10月,學校整體搬遷至大慶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校47年來,學校走過了一條困境求生、逆境崛起的奮鬥之路,取得了輝煌的辦學成就,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發展成為以農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農業大學。

詳細

光榮的辦學歷史,優良的辦學傳統 1958年,原國家副主席、時任農墾部部長的王震將軍率領十萬復轉官兵開發北大荒。為培養農墾事業急需的農業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王震將軍主持創建了“鐵道兵農墾局農業大學”,並親任校長。1959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命名為“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校原屬農墾部直接領導,1973年劃歸黑龍江省政府管理。
學校原址位於密山市裴德鎮,地處邊疆農村,社會經濟環境落後,辦學條件艱苦。在邊疆農村辦學的45年間,幾代八一農大人克服辦學區位劣勢,堅持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繼承解放軍優良傳統和抗大校風,弘揚“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取得了重要辦學成就。45年間,學校共培養碩士研究生和本專科畢業生兩萬餘名,為墾區和地方培訓各類專業技術人才4萬多人次;取得科研成果360餘項,其中220餘項獲得國家、省部、廳局級獎勵,一大批富有農墾現代化大農業特色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學校先後兩次獲得黑龍江省重大科技效益獎,兩次獲得黑龍江省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振興經濟獎。
為適應新時期高等教育發展趨勢,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2003年10月,經省政府批准,學校整體搬遷至黑龍江省大慶市高新區,實現了辦學地理位置的戰略性遷移,徹底擺脫了辦學區位劣勢。在學校遷建過程中,八一農大人僅用了6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總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的新校園一期工程,從動議遷校到實現主體整體搬遷僅用了10個月,創造了當年規劃、當年建設、當年搬遷的黑龍江省高校建設史上的壯舉。學校遷建過程中所體現的“善於搶抓機遇、甘於吃苦奉獻、勇於克服困難、敢於創造奇蹟”的精神,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遷校三年來,學校走上了跨越式發展的嶄新道路,各項事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王震校長用“八一”來命名學校,就是要讓師生繼承解放軍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因此建校之初,學校曾明確將“抗大校風”作為自己的校風。在47年辦學實踐中,八一農大的優良傳統薪火相傳,凝鍊形成了“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務實求真、負重致遠”的“八一農大精神”,成為學校事業發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良好的辦學條件,適度的辦學規模 學校以遷建和迎接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為契機,經過三年超常規建設,具備了良好的教學基礎條件。新校園占地113.5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4.75萬平方米,其中教學行政用房22.96萬平方米,各類運動場館面積9.78萬平方米,現代化、生態化、園林化、信息化校園已初具規模。學校固定資產總值118,407萬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9,760萬元;2.62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圖書館藏書137.63萬冊;13幢學生宿舍樓全部實行公寓化管理,硬體設施達到省內高校的一流水平。
學校現有11個學院,39個本科專業,全日制在校生11,809人,其中本專科生11,500人。
最佳化的師資結構,健康的學科發展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691人,其中教授69人,副教授177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44人,具有碩士學位教師304人,正在攻讀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110人。有省級重點學科帶頭人和後備帶頭人9名,總局級重點學科帶頭人和後備帶頭人24名。師資隊伍的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日趨最佳化。
學校建有39個本科專業,涉及農學、工學、管理學、理學、法學、文學、經濟學等七大學科門類。碩士學位授權點22個,有2個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北大荒農墾集團公司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設在學校。學校建有3個省級重點學科、4個省級重點專業、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8個農業部部屬實驗室(中心)。2005年,學校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擁有農業機械化工程、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
學校堅持以農墾現代化大農業為重點開展科研工作。“十五”期間,承擔科研課題486項,其中包括國家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項目在內的國家和省部級項目124項,科研經費由2002年的531.3萬元增長到2004年的1,243萬元。獲得科研獎勵182項,其中國家級獎勵1項,省部級獎勵37項,獲得發明專利12項,科研成果轉讓和採用109項,發表學術論文2,000餘篇。
開放的辦學模式,廣泛的交流合作 學校實行開放式辦學,與許多省內外高校建立了穩定的交流合作關係。近三年,派出603人次教師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聘請包括院士和長江學者在內的百餘位專家學者、社會知名人士任學校客座教授或來校講學。在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成功實施了中國、加拿大兩國政府發起的《中加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合作項目》,並與加拿大、俄羅斯、日本、韓國、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多所院校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係。自2002年起,與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國立經濟服務大學簽署合作辦學協定,聯合培養本科生。學校通過外派教師訪學、聘請國外專家講學、引進原版教材等多種方式,積極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我校承擔的黑龍江省與加拿大合作建設的“黑龍江省農產品研究發展中心”項目正在建設中。
多彩的校園文化,優良的教風學風 學校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構建了以“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為底蘊,以“八一農大精神”、校風、校訓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內涵。學校以校園文化活動為素質教育第二課堂,通過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業餘科技文化實踐活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營造了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學校有校、院級學生社團57個,社團總人數達6,000餘人。理論學習引領方向,科技活動激勵創新,文體活動張揚個性,公益活動砥礪品格,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成為集中展示大學生風采的舞台。近年來,我校大學生在全國和黑龍江省各類科技、文化、體育比賽中屢創佳績,其中,兩次獲得數學建模大賽國家級二等獎,共有24名同學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獎勵;9名同學在電子設計大賽中獲得省級獎勵。2004年學校獲“全省大中專學生志願者‘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組織獎”,2005年學校獲“全國大中專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學校注重以教風帶學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教師嚴謹治學、從嚴執教,教書育人蔚然成風,多年來湧現出一批優秀的專家、學者。近三年來,共有200餘人次獲得各級表彰獎勵,其中全國先進工作者1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省勞動模範1人、省優秀教師3人、省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10人、省“三育人”先進工作者3人、總局勞動模範8人、總局優秀教師10人。學校曾獲得省高校工委、教育廳、省教育工會評選的“三育人先進集體”、“民主管理先進集體”稱號。廣大學生遵循“困知勉行、積厚成器”校訓,遵章守紀,勤奮學習,努力成才。三年來,有144名學生獲得省“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等稱號,75名學生獲得國家獎學金。大批學子走入社會、服務社會、建功立業,2005年全國先進工作者和全國勞動模範中就有我校3名畢業生,為母校贏得了殊榮。
在新世紀裡,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將以積極進取和深化改革的姿態,搶抓遷建和迎評的機遇,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質量,進一步發揮依託墾區、服務墾區的辦學特色,以優良的教學資源、先進的教學內容、科學的教學管理、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手段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把我校辦成高素質套用型人才的培養基地、高新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新時期北大荒精神和八一農大精神的傳播基地,為黑龍江墾區及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