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科技行動方案

(1)重大疾病防、診、治技術綜合研究與套用 (1)藥品安全技術標準研究與套用 (1)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

關於印發《全民健康科技行動方案》的通知(國科發生[2008]165號) 各有關單位:
為進一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切實加快民生科技發展,促進全民健康,科技部、衛生部、中宣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教育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國家人口和計畫生育委員會、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14個部門決定聯合開展全民健康科技行動,並制定了《全民健康科技行動方案》。
現將《全民健康科技行動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貫徹落實和積極推進。
科學技術部 衛生 部 中共中央宣傳部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 教 育 部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國家人口和計畫生育委員會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
國家體育總局 共青團中央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二OO八年四月八日
全民健康科技行動方案
為了全面貫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有關醫藥健康科技的工作部署,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促進人民健康、促進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科技部、衛生部、中宣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教育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國家人口和計畫生育委員會、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14個部門聯合開展全民健康科技行動。
一、指導思想
 全民健康科技行動是一項以人民健康為目標,以科技研究開發、推廣套用為手段,科技人員、醫務人員、公眾共同參與的綜合性科技活動。全民健康科技行動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人為本,以自主創新為突破口,以科技計畫為依託,以科技成果的集成創新、推廣套用為重點,加速健康科技工作重心前移、重點下移,大幅度提高人民健康科技素質,促進人民健康,促進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全民健康科技行動的宗旨是:科學生活、健康快樂。緊緊圍繞人民健康對科技的需求,集成、調動國內外一切可以套用的科技要素,為人民健康服務。大力支持廣大科技人員、醫務人員的創新活動,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發動億萬民眾學習健康科學知識,掌握健康科技技能,建立科學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學健康知識、用健康技術、促健康快樂”的良好氛圍。
通過實施全民健康科技行動,加速推動我國醫藥健康科技工作的思路和重點實現四個轉變。
一是工作重心前移。從注重疾病診、治向防、診、治技術全面發展方向的轉變;二是工作重點下移。從注重面向大城市大醫院的科學研究向包括大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在內的全社會醫療衛生方向的轉變;三是從注重人體自身疾病與健康的研究向環境、社會、心理與人體綜合互動作用的研究方向的轉變;四是加速醫藥健康科技研究工作從跟蹤向自主創新的轉變。
二、行動目標
 全民健康科技行動的總體目標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目標,大幅度提高醫藥健康科技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健康科技推廣與套用的力度,提高公眾健康科技素質。加速我國成為醫藥科技強國、醫藥產業大國,促進人民健康,促進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緊緊圍繞我國醫藥健康領域的重大問題,調動全國有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單位的力量,加強醫藥健康科技成果的系統集成,顯著提升我國醫藥健康領域科技的整體水平,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廣與示範,切實提高公眾健康科技素質,形成多部門、全社會共同推進醫藥健康科技創新發展和廣泛套用醫藥健康科技知識的局面,科技惠民、防病治病、強身健體。
“十一五”期間,重點推動10個具體行動,主要目標是:研發100~150項疾病診斷技術和產品,推廣套用300~500項先進、實用的技術與產品,力爭使3億左右人口受益,全民健康科技知識與套用能力明顯提高。10個具體行動的主要目標是: 
——開展“疾病防治科技行動”,研發100~150項疾病診斷技術和產品,研究並推廣50~80項療效確切的疾病治療方案。
——開展“藥品安全科技行動”,初步建立從實驗室到病人的全過程藥品安全技術體系,促進全民藥品安全水平明顯提高。
——開展“食品安全科技行動”,初步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技術體系,促進全民食品安全水平顯著提高。
——開展“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科技綜合示範科技行動”,建立健全20~30個綜合性科技示範基地,為約100萬人建立個人健康管理信息檔案和健康指導方案。
——開展“公眾健康知識普及科技行動”,推廣普及300~500項先進、實用技術,受益人數達到3億人左右。
——開展“人口安全科技行動”,研究並推廣30~40種優生、優育、節育等關鍵技術。
——開展“新藥創製,大藥改進科技行動”,研發30~50個新藥,對20~30個市場份額大的藥物進行技術改進,構築50個左右的藥物研發平台。
——開展“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科技行動”,篩選100項中醫藥適宜技術,提出10種以上重大疑難雜症的綜合治療方案;建立15~20箇中藥藥材種植基地和產業基地;研製2~3個Ⅰ類中藥新藥。
——開展“醫療器械國產化科技行動”,創製10~15種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醫療器械,進入國內外市場,培育10個以上可持續自主研發的高新技術企業。
——開展“全民健身科技行動”,研究提出針對不同人群的健身方案,並在示範區逐步推廣套用,為全民健身提供科技支撐。
三、重點任務
 緊緊圍繞人民對健康科技的需求,結合“十一五”醫藥健康領域科技工作已有部署,按照各部門的職能,各地方的實際,分工合作,聯合推進,重點實施疾病防治等十大科技行動。
(一)疾病防治科技行動
 1、行動目標
研發推廣一批疾病防、診、治的關鍵技術,提出一批治療方案和治療方法,大幅度提高疾病的防、診、治科技水平。具體目標為:
——研發100~150項疾病診斷技術和產品;
——研究推廣50~80項療效確切的疾病治療方案;
——切實提高重大疾病和重大傳染病等疾病的診斷水平和防治能力。
2、行動內容
(1)重大疾病防、診、治技術綜合研究與套用
重點開展心腦肺血管、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早期檢測、診斷、預防、綜合控制、綜合治療及診治技術規範化研究。為實現每年平均降低心腦肺血管疾病死亡率2%提供技術支撐;解決10餘項心腦肺血管疾病防治臨床關鍵技術問題,降低我國心腦肺血管疾病的致殘率和死亡率;制定10餘項為權威性專業學會認可、採納或推廣的心腦肺血管疾病臨床治療方案,獲得10~15個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研究成果。力爭制定肝癌、胃癌有效的預防干預方案2~3項,為相應腫瘤發病率下降幅度達到10%以上提供技術支撐;提出切實可行的子宮頸癌、食管癌、乳腺癌、結直腸癌和鼻咽癌的篩查及早診早治方案5~6項,獲得肺癌、胰腺癌早期發現的新技術方法2~3項,早期癌的診斷率顯著提高;形成符合國情的乳腺癌、肺癌、肝癌及胃癌的綜合治療方案4~5項,使患者的5年生存率顯著提高。
開發糖尿病的診治新技術,制定規範化的診療方案。建立起可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轉移實施的Ⅱ型糖尿病發病控制方案與措施模式,使被干預人群中糖尿病防治知識知曉率提高50%以上,發病率下降15%;建立可實施的Ⅱ型糖尿病大血管併發症臨床干預控制管理方案與效果評價標準,使被干預對象大血管併發症發病率下降,醫藥費用減少10%。
(2)重大和突發傳染病防、診、治技術綜合研究與套用
深入研究重大和突發傳染病的流行規律、防控技術和診治技術,建立並完善突發傳染病的預警預測、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理技術系統,建立適宜推廣套用的技術方法和處理程式,研發針對重大和突發傳染病的預防和治療的產品,研究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我國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及操作技術規範和檢查監測技術標準,加強傳染病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開展心理評估與心理干預研究,特別是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後的公眾心理干預,通過上述一系列的科技行動,為有效降低重大和突發傳染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我國防治重大和突發傳染病的能力提供科技支撐。為實現愛滋病的傳播得到有效控制,愛滋病病毒感染人數控制在150萬以內的目標提供技術支撐;為實現全人群B肝表面抗原攜帶率控制在7%以內,5歲以下兒童B肝表面抗原攜帶率降至1%以下的目標提供關鍵技術;為結核病得到有效控制提供關鍵技術;疫苗、診斷試劑、治療藥物研發水平上新台階,傳染病預防、診斷能力大幅提高,建立較完善的預警預報體系,為全國公共衛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3)老年疾病防、診、治技術綜合研究與套用
重點開展輕度認知障礙診斷標準的研究,骨質疏鬆症的綜合干預研究,保障老年人視力、聽力功能的臨床研究,以及前列腺增生症及其合併症合理化治療方案研究。建立骨質疏鬆性骨折危險因素的不同干預方案與實施措施,為骨質疏鬆性骨折發生率下降1~5%提供技術支撐;建立聽覺退行性疾病綜合診斷方法、規範化防治方案和療效評價系統,為老年性耳聾的早期檢出率提高5~10%提供技術支撐,為治療後聽力功能改善率提高5~10%提供先進適用技術,提早對老年人常見相關疾病的早期認識;干預、延緩疾病的發生、發展,降低老年疾病及其主要併發症的發生率,規範老年疾病診療程式,保存老年人重大器官功能,提高生活質量,降低醫療費用。
(4)職業病、地方病防、診、治技術綜合研究與套用
在職業病方面重點開展急性職業中毒救治關鍵技術研究,重金屬和有機溶劑對工人健康損害的生物監測和預防控制技術研究,放射診療中職業危害控制關鍵技術與風險評價研究,慢性累積性職業傷害的工效學控制技術研究等。在地方病方面重點開展我國地方性砷中毒防控技術研究,適宜我國不同地區的防治碘缺乏病技術方案研究,包蟲病綜合防治技術研究,飲茶型氟中毒危害及防治技術研究等。通過上述研究與關鍵技術的突破,為降低職業病、地方病發生,保障職業人群健康,保護我國的勞動力資源等提供科技支撐。
(5)常見病、多發病防、診、治技術綜合研究與套用
重點開展骨關節炎、功能性胃腸病、消化性潰瘍等常見病、多發病的防、診、治新技術研究,制定規範化的診療方案,提出我國骨關節炎臨床階梯治療的最佳化規範治療模式方案及臨床套用效果評價方法;為部分常見病發病率下降10~20%,控制率達15%,病死率下降3~5%,治癒率提高到40%提供技術支撐;建立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等常見疾病規範化的診療策略,形成10~12項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技術、新規範並套用於臨床,提高常見病整體臨床診治水平。
(6)精神疾病防治和心理疾患干預技術研究與套用
針對我國高發的重大精神疾病、行為障礙以及抑鬱、焦慮、心理創傷、職業心理壓力等心理疾患,開展各種常見心理問題的評估、篩查、預警和干預研究,提高精神疾患早期識別技術水平,防治心理疾患,促進社會和諧。
(7)環境與健康研究
重點開展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影響研究、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影響研究、環境與健康監測、預警、評估及控制技術研究、環境危險因素干預研究,攻克一批環境污染物監測、預警、處置關鍵技術,控制有害環境因素及其健康影響,減少環境污染,維護公眾健康。
(二)藥品安全科技行動
 1、行動目標
建立從實驗室到病人的全過程藥品安全技術體系,大幅度提高藥品安全水平。具體目標為:
——建立常見重要藥品安全標準和毒性中藥材及中成藥質量控制標準;
——解決當前藥品安全的一些重大與急迫的技術“瓶頸”問題;
——研究我國GCP及GMP修訂的可行性;
——大幅度提高藥品安全科技水平,推動藥品研發、生產、流通、套用等全過程科技水平的提升,促進全民安全用藥水平的提高。
2、行動內容
(1)藥品安全技術標準研究與套用
打造行之有效的藥品安全技術標準體系,包括常見重要藥品安全標準研究和毒性中藥材及中成藥質量控制標準提高的研究,並進行推廣和套用。
(2)藥品臨床前安全評價研究與套用
開展藥品臨床前安全評價研究與套用,大幅度提高我國藥品臨床前安全性評價的技術水平與國際信譽度,包括常用西藥(抗生素)與中藥注射劑聯合用藥的毒性研究,中藥及生物技術藥安全性評價新模型、新方法研究,以及GLP技術規範研究。
(3)事關藥品安全的藥物臨床研究與套用
研究提出我國GCP修訂的技術草案供政府決策參考,加強藥物臨床試驗關鍵技術研究,為GCP規範和技術標準的修訂與完善提供科技支撐。
(4)藥品生產規範研究與套用
研究GMP修訂的可行性和其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加強GMP監管檢查關鍵技術研究,推動我國藥品生產規範的升級,為GMP規範和技術標準的修訂與完善提供科技支撐。
(5)藥品安全監測研究與套用
進一步健全藥品上市後監管的科技體系,為建立國家藥品安全預警及快速反應體系提供技術支撐,研究針對藥品非標準添加、非法添加物及中藥中有害物質殘留的快速檢測技術。
(6)藥品安全使用的臨床方案研究與套用
重點開展臨床藥理學研究,切實降低臨床使用中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開展重要與常見藥物不良反應搶救與治療手段研究和套用工作。
(7)中藥注射劑安全性評價研究與套用
開展包括原、輔料和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研究和基於安全性的工藝最佳化研究,以及致敏原及有害物質篩選、限量標準、檢測方法及脫除方法研究。
(三)食品安全科技行動
 1、行動目標
提高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技術水平,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全過程技術服務。具體目標為:
——解決食品安全的一些重大與急迫的技術“瓶頸”問題;
——建立食品安全監控預警及全程控制技術體系;
——加強宣傳普及食品安全科技知識;
——實現食品安全保障從“被動應付型向主動保障型”的戰略轉變。
2、行動內容
(1)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
建立和完善我國食品病原微生物風險評估、農藥殘留和獸藥殘留評估、化學污染物(含生物毒素)評估、新資源及新工藝食品風險評估等5類危害的風險評估技術;開展我國重要食品微生物、農藥、重金屬、添加劑等安全標準基礎數據研究,並制定相關標準、規範與技術措施;開展食源性微生物基因分型識別、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溯源、細菌耐藥性監測及食品非標準添加、非法添加物及有害物質殘留等相關檢測技術、試劑及重要標準物質研究與套用。
(2)食品安全監控預警及全程控制技術體系研究與套用
開展食物中毒診斷與處理技術、食品溯源與危害物溯源技術、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的預警技術研究,建立國家食品安全溯源及預警監控網路體系;開展食品安全資料庫、信息共享技術及其技術發展預測研究;開展上述技術的綜合套用。
(3)食品安全科技知識推廣與普及
普及保障食品安全的基本科技知識,提高公眾對食品生產、流通、使用等各個環節的科學認識,提高安全意識;系統集成實用有效的食品安全檢測和監測技術,向百姓推薦介紹,提高公眾對食品安全的自我判斷能力。
(四)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科技綜合示範科技行動
 1、行動目標
研發並推廣一批適宜農村和社區的醫療器具,構建國人個人健康管理信息系統(藍卡工程),建設鄉鎮、社區科技綜合示範衛生服務機構,大幅度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科技水平。具體目標為:
——研發推廣20~30項適宜農村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儀器、設備、器械、試劑;
——構建和套用適宜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國人個人健康管理信息系統(藍卡工程),為約100萬人建立個人健康管理信息檔案和健康指導方案;
——完善適合我國不同地區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建設標準;培訓一批鄉鎮和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完善與健全鄉鎮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科技服務網路;
——根據區域特點,選擇20~30個鄉鎮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健康科技成果的推廣和示範。
2、行動內容
(1)適宜農村和社區的醫療器具研發與套用
開發一批適宜農村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小型、可移動的檢驗、檢查、治療設備及與適宜技術配套的試劑、器械、儀器;選擇適合地方需求、社會效益突出的適宜技術進行推廣套用,建立適宜技術信息網路。
(2)國人個人健康管理信息系統(藍卡工程)構建與套用
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攻克一批國人個人健康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的關鍵技術,初步建立國人個人健康信息系統的概念模型、信息模型和功能模型,包括涵蓋國人六大系統健康指標體系和資料庫、七類重大疾病或狀態預警指標體系和資料庫、健康狀態評估模型和疾病預警模型、健康信息存儲卡等,為普及現代健康管理理念、實踐健康管理服務體系及改善重大疾病的預防和診療現況提供技術支撐。
(3)鄉鎮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科技資源配置研究與套用
研究我國不同地區鄉鎮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模式及科技資源配置需求,建立適宜鄉鎮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示範模式,明確其硬體設施、科室設定、床位數量、人員配備、藥品儲備和醫療儀器設備配置等相關標準,對全國的鄉鎮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起示範和帶動作用。
(4)鄉鎮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才培養機制研究與套用
通過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如短期脫產、函授等形式培訓鄉鎮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人員,培養一批素質過硬的全科醫生隊伍,使廣大基層醫務工作者一專多能,適應於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5)鄉鎮和社區衛生服務網路研究與示範
針對農村居民居住比較分散、城市社區居民居住集中等不同特點,從實際出發,對鄉鎮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做出統籌規劃,研究和示範鄉鎮和社區衛生服務網路。
(6)鄉鎮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科技綜合示範
根據區域特點,選擇20~30個鄉鎮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健康科技成果的推廣和示範。
(五)公眾健康知識普及科技行動
 1、行動目標
針對全民健康科技需求,篩選醫療衛生保健等科技知識,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路、講座等方式向公眾普及健康知識,定期開展健康科技高峰論壇,建立全民健康知識網路平台,提升健康意識,促進科學生活。具體目標為:
——篩選300~500項醫療衛生保健等健康知識,通過有針對性的多種形式的傳播,到2010年,目標人群的覆蓋率達到80%;目標人群的知識知曉率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30%,目標人群的行為形成率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15%;
——定期舉辦“健康科技高峰論壇”,將其辦成一個品牌論壇。
2、行動內容
(1)健康基本知識、理念及健康生活方式宣傳普及(包括人體正常健康指標及臨床檢查指標相關知識普及);
(2)重大疾病預防知識普及;
(3)常見病、多發病預防知識和安全用藥知識普及;
(4)重大災難性事件公眾逃生、自救、互救知識和技能普及;
(5)食品安全及平衡膳食、合理營養知識普及;
(6)避孕節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及婦幼保健知識普及;
(7)常用藥品安全和合理用藥知識普及;
(8)適量運動相關知識普及;
(9)特定人群的健康知識和技能普及(流動人口、兒童青少年、農村貧困地區居民、牧民、易發洪澇災害地區居民);
(10)結合世界愛滋病日等宣傳教育日,開展公眾健康普及宣傳活動;
(11)在民族地區使用漢語和民族語言、文字普及健康基本知識;
(12)健康科技高峰論壇;
(13)建立全民健康知識網路平台。
(六)人口安全科技行動
 1、行動目標
開展環境與人口關係的研究,研究並推廣計畫生育、優生優育等人口安全關鍵技術,控制人口數量,降低出生缺陷發生,進一步降低孕產婦和新生兒的死亡率,提高民眾生殖健康水平。具體目標為:
——明確3~5種重大出生缺陷的發生機理;
——研發10~15種出生缺陷的篩查、診斷和治療新技術;
——開發5種長效和短效避孕新藥物、新器具,1~3種絕育新技術、新方法,1~3種人工流產新技術、新方法;
——綜合評價5~8種常用避孕節育技術方法。
2、行動內容
(1)節育新技術和新方法研究與套用
重點開展新型宮內節育器、高清晰宮腔操作可視系統、非堵塞性男性絕育技術、女性絕育新技術、長效埋植避孕劑、外用避孕新藥、低劑量口服避孕藥、陰道避孕環的研究;開展透皮避孕貼膜、人工流產新技術、男性免疫避孕製劑以及避孕節育手術併發症防治技術等研究;開展避孕節育技術方法的綜合評價、套用規範和大規模的人群佇列推廣示範研究;開展避孕節育技術方法套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監測和評估研究。
(2)重大出生缺陷防治技術研究與套用
重點開展胚胎早期發育的調控、重要組織器官發育、人類生殖控制的分子機理、遺傳性精神神經系統出生缺陷和先心病等出生缺陷的致畸致病分子機制研究;開展遺傳病的致病基因研究;開展幹細胞治療、細胞治療和基因治療等出生缺陷新型診斷和治療技術研究;開展重大出生缺陷主要環境危險因素的流行病學調查、以臨床為基礎的現有綜合防治技術干預效果的評價、以人口和計畫生育網路為基礎的出生缺陷人群監測與綜合干預模式等研究;建立全國性的遺傳病診斷高技術平台,為出生缺陷的“三級預防”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七)新藥創製,大藥改進科技行動
 1、行動目標
大幅度提高藥物創新能力,加速我國成為醫藥科技強國,醫藥產業大國。具體目標為:
——研發創新藥物30~50個;
——選擇20~30個市場份額大的藥物進行技術改進;
——構築5~10個創新藥物研發的大平台,建立或完善一批臨床前專業性單元技術平台、30~40個藥物臨床評價研究平台;
——構建產學研戰略聯盟,培育一批依靠創新引領、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龍頭企業。
2、行動內容
(1)新藥研製及推廣
圍繞高發病率、高病死率的腫瘤瘤譜,研製出包括化學藥、生物藥和中藥在內的各種抗腫瘤藥物;針對高血壓病、心臟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研製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根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特點和機理,研發防治神經退行性疾病作用機制不同的新藥;研發藥物順應性好的胰島素類新劑型、新製劑和具有新型作用機理的降糖藥物;尋找抗抑鬱藥的作用靶點,獲得治療抑鬱症的新藥;研發用於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抗體、重組蛋白及小分子多肽藥物;研究抗耐藥菌新藥、抗結核桿菌(包括耐藥菌)新藥以及抗真菌感染的新藥;研髮結構新穎、作用強、對病毒耐藥有效的核苷類似物及針對HBV核殼蛋白的抑制劑,以及抗愛滋病和禽流感的新型藥物。
(2)大藥改造及套用
選擇現有8~10個具有智慧財產權的新藥產品進行研究和技術改造,培育4~5個市場大品種;選擇5~8個臨床效果可靠、市場需求量大的生物技術藥物品種,開展關鍵技術的研究,降低生產成本,培育出2~3個大品種;選擇5~8種作用顯著、市場需求大、我國急需的品種,突破關鍵技術,形成2~3個藥物大品種。
(3)新藥研發平台建設
建立5~10個按地區布局的綜合性創新藥物研發大平台;建立8~10個比較系統的藥物篩選平台;建立和完善15~20個抗心腦血管疾病、抗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的藥物藥效學評價技術平台;建立和完善8~10個藥物代謝動力學技術平台;建立和完善10~15個藥物安全評價技術平台;強化和完善30~40個藥物臨床評價研究技術平台;建立和完善8~10個生物技術新藥中試放大及分離純化技術平台;建立和完善4~5個生物技術藥物質量標準和質量控制技術平台;建立2~3個國家新藥研發信息與策略平台;建立4~5個釋藥系統技術平台。
(4)構建產學研戰略聯盟
針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戰略需求,選擇優勢企業,組建一批“產學研戰略聯盟”,建立產學研結合的新型藥物研發基地,搶占生物醫藥產業的戰略制高點。
(5)打造醫藥企業“航母”
通過兼併重組,打造醫藥企業“航母”,加快醫藥行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大現有產業資源的整合,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醫藥集團,力爭打造千億元的醫藥企業。
(6)建設創新孵化基地
以企業投入為主,逐步建成裝備先進、技術完善、功能配套的創新藥物孵化基地,切實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使企業成為集成創新的組織者,促進規範化的推動者。
(7)建設科技工程中心
建設一批以政府為主導,以“創新、產業化”方針為指引,具有明確創新目標的工程中心,探索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新途徑,促進科技體制改革,培養一流的工程技術人才,建設一流的工程化實驗條件。
(8)加強GMP國際互認
立足於國際競爭戰略,培養一批國際化的技術和管理人才,迅速提高我國GMP的實施水平,樹立先進管理理念,促進制藥工業發展,促進管理、技術的創新和GMP國際互認,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八)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科技行動
 1、行動目標
實施《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中醫藥國際合作綱要》,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保持並加強中醫藥科技世界領先地位。具體目標為:
——篩選100項中醫藥適宜技術,提出10種以上重大疑難雜症的綜合治療方案,推進中醫“三名三進”工程;
——建立健全中醫藥標準規範;
——完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和預防保健服務體系;
——建立15~20箇中藥藥材種植基地和產業基地,推進中藥“三名三保”工程;
——研製2~3個Ⅰ類中藥新藥,開發出一批療效顯著的中成藥;
——加強民族醫藥的繼承與創新;
——建立健全中醫藥國際聯合研究院,促進中醫藥的國際化。
2、行動內容
(1)推進中醫“三名三進”工程
根據不同地區的疾病譜、百姓的中醫藥接受度等情況,篩選100項農村和社區適宜的中醫藥技術,加強推廣套用;提出10種以上重大疑難雜症的綜合治療方案,向社會推出一批療效顯著的中成藥;推進培養名醫、創建名科、建設名院和中醫藥服務進農村、進社區、進家庭的“三名三進”工程。
(2)建立健全中醫藥標準規範
完成中醫藥標準規範體系的構建,制訂一批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中醫藥基礎標準和規範,構建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中醫藥評價和市場準入標準,最終形成國際認可的中醫藥標準規範體系。
(3)完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和預防保健服務體系
以提高臨床療效為核心,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的、符合中醫藥特色的、與人民民眾需求相適應的中醫藥服務網路,不斷提高中醫藥在醫療、保健和預防疾病方面的服務能力。
(4)推進中藥“三名三保”工程
開展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與中藥材資源可持續發展利用研究;開展區域性道地中藥材種植、生產技術體系和共性加工技術的研究,建立15~20箇中藥藥材種植基地和產業基地;建設區域性中藥創新研發平台,開發並推廣2~3個Ⅰ類中藥;建設中藥研發信息網路共享平台,構建中藥產業區域研究與產業化發展聯盟;大力推進生產名藥、創辦名店、建設名廠和保證中藥材、中藥飲片與炮製、中藥產品與製劑質量的“三名三保”工程。
(5)加強民族醫藥的繼承與創新,建立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網路
加強民族醫藥的繼承與創新,構建1~2個研發平台,建設1~2個開放式民族醫藥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1~2個民族藥臨床評價研究平台,建設民族藥物種植、養殖產業基地,保護珍稀民族藥藥材資源;建立健全中醫藥國際聯合研究院,促進中醫藥的國際化,促進中醫藥文化的全球傳播。
(九)醫療器械國產化科技行動
 1、行動目標
創製新型、適用醫療器械,加速提高醫療器械國產化。具體目標為:
——突破對行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關鍵技術20~30項;
——開發高技術核心部件15~20個;
——創製10~15個自主創新產品進入國內外市場;
——建立關鍵技術與核心部件研發基地,培育10個以上可持續自主研發的高新技術企業。
2、行動內容
(1)數位化醫學影像診斷設備和系統研製與套用
開展多層螺鏇CT掃描裝置、高性能中場永磁型磁共振成像系統、直接數字X線機等一批尖端數字醫學影像診斷設備的研製,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可在中國廣大基層醫院推廣套用的新產品。
(2)人體功能狀態監測分析技術與裝置研製與套用
研製、推廣1~2種可靠性高的低負荷感測器系統及其相應生理信號檢測處理技術裝置,初步建立可評價應激、疲勞等人體功能狀態辨識的指標體系。
(3)新型急救設備研製與套用
開展呼吸機、自動除顫器關鍵技術和關鍵部件的攻關,獲得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具備在中國廣大基層醫院推廣套用和適用於家庭及各類現場的急救、治療新產品。
(4)外科手術裝置研製與套用
重點對數位化虛擬人體技術進行攻關,力爭在相關新產品、系統的開發方面實現突破,並使之與國際同類技術發展保持同步,滿足國內臨床及現場醫療、救治領域的需求,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5)臨床檢驗和分析技術及儀器研製與套用
開發具有高精度、高速度、高穩定性和可重複性好的自動生化分析技術及其它臨床檢驗產品,套用於臨床早期、快速、以及便於現場套用的檢測技術等。
(6)醫學信息系統研製與套用
發展適用於城鄉、社區醫療衛生保健服務、救援醫療、醫院等實際套用的技術系統,如遠程醫療和遠程監護技術、社區衛生保健與服務的信息系統、救援醫療信息系統、數位化全病區醫學信息監測和控制系統等。
(7)心腦血管介入診療器具材料研製與套用
重點發展心腦血管介入診療器具,優先開發防止再狹窄的血管內支架和外周血管介入診療器具;製造介入器械的關鍵生物材料如導管材料、支架材料、栓塞材料等。
(十)全民健身科技行動
 1、行動目標
攻克一批關鍵技術,研究提出不同人群的健身方案,為全民健身提供科技支撐。具體目標為:
——攻克體質測量和評價、運動風險評估等一批關鍵技術;
——開展運動健身器材智慧型化、中國傳統健身的理論與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建立全民健身信息系統,為建立全民健身科學指導和服務體系提供科技支撐。
2、行動內容
(1)體質測量和評價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
開展不同年齡人群肥胖、心肺功能、肌肉力量等評價指標和測量技術的研究與套用;重點開展針對成年人和老年人心理狀態、適應能力的評價指標和測量技術的研究與套用。
(2)運動風險評估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
重點研究運動不足和運動過量的危害,以及篩查運動過程中的健康危險因素,為建立我國不同年齡人群運動健身中健康風險預警體系,為國民運動健身的科學性和安全性提供技術支撐。
(3)中國國民體力活動和體育鍛鍊能量消耗模型建立與套用
針對我國大眾日常活動、體力活動特徵,以及體育鍛鍊方式的特點,重點開展體力活動和體育鍛鍊能量消耗的測量、評價等研究與套用。
4)中國國民運動健身科學指導和效果評價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
結合我國大眾健身的現狀,開展國民運動健身科學指導和健身效果評價關鍵技術的研究,為最終構建全民運動健身科學指導服務體系提供技術支撐。
(5)運動健身器材智慧型化研究與套用
開展我國大眾健身器材智慧型化的研究,解決健身器材與適宜運動處方的配合問題,重點解決運動健身器材的運動負荷確定和運動過程控制系統的研究與生產技術,提高我國大眾健身器材的科技含量。
(6)中國兒童青少年體質綜合評價體系研究與套用
開展我國兒童青少年體質綜合評價體系的研究,全面評價我國兒童青少年的身體形態、機能、素質的生長發育水平,身體和社會適應能力以及體質的綜合水平,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運動健身指導系統。
(7)中華健身術增進人體健康水平研究與套用
發掘和整理中國傳統健身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其增強人體健康的機理和機制,將傳統健身思想與現代健身理念相結合,提高傳統健身方法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8)全民健身信息系統開發與套用
開展全民健身信息系統建設環境需求的調查研究,建立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套用框架體系;集成我國全民健身各類信息,建立全民健身資料庫和信息處理系統;整合全民健身研究成果,提供全民健身信息服務。
四、實施措施
 (一)多部門配合,聯合實施
全民健康的提高既是重要的民生問題,也是重大的戰略問題,涉及到生活、生產、生態等多個層面,涉及到醫療、人口、質檢等多個部門。行動計畫的實施將採取多部門聯合行動的方式,統一規劃,分工負責,實施上相互配合,聯合行動,共同把全民健康的推進落到實處。
(二)全社會行動,共同推進
全民健康科技行動將力爭調動全社會的力量,緊密結合廣大公眾的健康需求,關鍵技術研究和研究成果的套用推廣並重,研究人員、臨床人員、疾控人員、生產人員、管理人員等共同行動,與有關媒體及協會組織良性互動,共同推進全民健康。
(三)整合計畫資源,落實科技行動的重點任務
按照行動確定的重點任務,整合國家科技重大專項、863計畫、973計畫、科技支撐計畫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等計畫,聯合部門行業專項計畫,加強基礎研究、臨床研究以及套用開發的協調發展,推進行動計畫關鍵研究任務的落實。
(四)產學研結合,加速醫藥產品的研發和推廣
加強產學研相結合,積極推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醫藥企業的有機結合和優勢互補,加快以企業為核心的新藥開發體系的形成,加速醫藥技術產品研究開發及成果轉化,為全民健康科技行動的順利實施提供產品保障。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