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高科技獎

"中國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83歲的谷超豪成為2009年國家科技最高獎得主。 2009年4月8日

谷超豪和孫家棟獲2009中國最高科技獎
數學家谷超豪航天專家孫家棟獲2009國家最高科技獎

綜合新華社電 中共中央、國務院11日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溫家寶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在大會上講話。李克強主持大會。
上午10時,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首先向獲得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名譽所長谷超豪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孫家棟頒發獎勵證書,並同他們熱情握手,表示祝賀。隨後,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向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的代表頒獎。
據悉,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科學家,可以支配一筆高達500萬元的巨額獎金,其中50萬元歸個人所得,另外450萬元可用作自主選題的科研經費。
溫家寶在講話中說,過去的一年,在世界經濟深度衰退的形勢下,我國率先實現經濟回升向好,保持了社會和諧穩定。我們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把加強科技支撐作為一攬子計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財政極為困難的情況下,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推動技術改造,加快實施重大科技專項,超前部署、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些措施對遏制經濟下滑勢頭、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溫家寶強調,最終戰勝危機、實現經濟復甦要靠科技的力量。科技創新不僅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強大武器,也是經濟持久繁榮的不竭動力。我們要始終堅持把自主創新作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中心環節,緊密跟蹤世界經濟科技發展趨勢,著力突破帶動技術革命、促進產業振興的前沿科學問題,突破提高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問題,突破增強國際競爭力、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高技術問題;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公共服務保障水平;我們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科技生產力,營造科學民主、學術自由、嚴謹求實、開放包容的氣氛,使科技人員的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創新成果大量湧現;我們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科技隊伍,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儘快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
200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共授獎374項(人)。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授獎項目28項,包括一等獎1項、二等獎2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授獎項目55項,包括一等獎2項、二等獎5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獎項目282項,包括特等獎3項、一等獎17項、二等獎262項;授予7名外籍科學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為歷年最多。據悉,“繞月探測工程”等3項成果被授予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谷超豪:一生嘗盡數學的深奧與抽象
中國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83歲的谷超豪成為2009年國家科技最高獎得主。2009年10月20日,我國將一顆新近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谷超豪星”,作為對這位享譽海內外的數學家的褒獎。60餘年,從微分幾何到偏微分方程,再從偏微分方程到數學物理,谷超豪一生嘗盡了數學的深奧和抽象,在其中得到了人生的最大樂趣。
 人言數無味,我道味無窮
“人言數無味,我道味無窮。良師多啟發,珍本富精蘊。解題豈一法,尋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終生為動容。”這是谷超豪1991年為母校溫州中學90周年校慶作的一首詩。
谷超豪出生在浙江溫州。他閱讀進步書籍、加入學校的進步組織、寫文章、貼標語,積極為抗日宣傳做後勤工作,年僅14歲時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當科學家、做革命者,兩種身份同一種使命,成了谷超豪人生歷程中並行的兩條線。
1943年,谷超豪考入浙江大學數學系,在這裡,他遇到了仰慕已久的蘇步青教授,受到了蘇教授的言傳身教。谷超豪還同時選修了著名數學家陳建功的複變函數等課程。這樣的經歷,為他以後在數學研究中的傳承與超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上世紀50年代初,谷超豪主要從事古典微分幾何的研究,國家制定的“12年科技發展規劃”改變了他最初的想法。當時,計算數學、機率論、偏微分方程都是新中國比較薄弱的學科,國家希望在這些領域能有所突破,谷超豪就自覺地想要承擔起這個使命。1957年,他被公派到蘇聯進修,在完成規定課程外,他還有意識地學習了與高速飛行器密切相關的空氣動力學。隨後,谷超豪便由微分幾何轉入偏微分方程和數學物理這一國內數學的薄弱領域。放棄已有成績,歸零後重新出發,谷超豪作出了影響自己一生的重大抉擇。
 夫人是惟一的數學女院士
1950年,谷超豪在數學系圖書室里,偶遇胡和生,胡和生說蘇步青先生給了她一篇論文,有些地方沒弄清楚,想讓谷超豪幫她看一看。谷超豪答應了。當時已經是秋天,但天氣依然很熱,胡和生氣喘吁吁地跑去宿舍拿論文回來,給谷超豪留下了一個好的印象。
如今,近60年過去了,在谷超豪榮膺國家科技最高獎的時候,當年那位青澀的小姑娘胡和生也早已經成為中國數學界唯一的女院士。一間書房兩張寫字檯,丈夫的書桌朝陽,妻子的書桌面牆。書房裡堆放著各種檔案、會議通知、報紙以及書籍。這就是谷超豪和妻子胡和生的家,兩位院士每天就在這裡並肩研究,數學成就了谷超豪的愛情之夢。而當年的同學少年,如今已經白髮蒼蒼。
谷超豪說:“我做的工作可以講給她聽,她做的工作可以講給我聽。我們可以互提問題,這是生活中最大的樂趣!”
 最大業餘愛好是古典文學
數學家答記者問,特點相當鮮明:反應機敏、答案簡短。
——“恭喜您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您有什麼獲獎感言嗎?”
“感謝國小、中學、大學老師。”
整天與數學打交道的谷超豪,最大的業餘愛好卻是古典文學,尤其是古詩詞。記者們追問起這方面的問題。“詩人中我比較喜歡杜甫,因為他的作品更多反映的是社會民生。”“我愛讀《三國演義》,因為這是一本很聰明的書,寫了很多聰明的人和聰明的事。”
“數學和詩詞有許多相通之處,比如數學重視對稱,中國古典文學中也講究‘對仗’,很有味道。”
綜合 法制晚報 新華社
 孫家棟:見證中國衛星第1次和第100次發射
翻開孫家棟的履歷,一顆顆璀璨的中國“星”熠熠發光——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科學實驗衛星、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他是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他再次挑起工程總設計師重任……這位見證了中國衛星第一次和第一百次發射的航天人,在他81歲高齡之際獲得了最高榮譽。
 38歲的他把“東方紅一號”送上了天
腰桿筆直,精神矍鑠,出現在記者面前的孫家棟帶著股軍人的硬朗氣質。說起最初接觸航天,孫家棟覺得是命運的機緣。
孫家棟,遼寧省瓦房店市人,求學時,希望成為一名空軍軍人,到部隊不久他就被選派到蘇聯儒可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學習飛機製造。回國後,孫家棟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從事飛彈研製工作。
學了7年飛機,搞了9年飛彈,1967年,孫家棟的命運卻來了個急轉彎——由錢學森親自點將,38歲的他被任命為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技術總負責人。
當時,蘇聯、美國、法國已經成功發射了人造衛星,日本也在加快準備,孫家棟身上的壓力可想而知。
但很快他就展現出了自己的戰略眼光。根據實際情況,孫家棟大膽對原來的衛星方案進行了簡化。他說服一些老專家,去掉了原設計方案中的衛星探測功能,先用最短的時間實現衛星上天,在此基礎上,再發射有功能的衛星。同時一批航天人才聚集到他身邊。
1970年4月,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巨大轟鳴聲中,從戈壁大漠騰空而起,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能夠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孫家棟就與衛星結下了不解之緣。此後數十年,他相繼擔任了我國第二顆人造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等的技術總負責人和總設計師,並參加領導了其他各類衛星的研製和發射工作。
2009年4月8日,孫家棟迎來了自己的80大壽。幾天后的4月15日,他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參加指揮的衛星發射任務又一次獲得成功。這是中國自主研製發射的第100個航天飛行器,而其中孫家棟擔任技術負責人、總師或工程總師的就有34顆。
為了表彰他在航天領域的突出貢獻,1999年,孫家棟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他還創造了一個奇蹟:令半癱妻子完全康復
在孫家棟取得各種輝煌的背後,有一個人一直在默默地支持著他,那就是他的妻子魏素萍
1994年11月,我國第一顆大容量通信衛星即將發射,孫家棟堅守在衛星發射第一線。而此時,魏素萍卻患腦血栓躺在了醫院的病床上。出院後,魏素萍身體半邊麻木,胳膊和手不聽從大腦的指揮。
為了讓魏素萍的四肢恢復正常功能,孫家棟一有空就攙扶她到戶外散步,堅持每天給她按摩,說笑話逗她開心,想方設法調劑老伴的飲食,讓保姆按照他列出的食譜買菜。陽光雨露般的關懷溫暖了魏素萍,一年後,孫家棟這個創造奇蹟的科學家,再次創造了奇蹟,魏素萍竟然完全康復了。 綜合 法制晚報 新華社
 歷屆最高
 科技獎得主
2000年度
吳文俊 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獲獎年齡:81歲
袁隆平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獲獎年齡:70歲
2001年度
王選 籍貫江蘇無錫,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的創始人。獲獎年齡:64歲
黃昆 中國固體物理學先驅、中國半導體技術奠基人。獲獎年齡:82歲
2002年度
怡濂 原籍江蘇常州。是我國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的著名專家,我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獲獎年齡:73歲
2003年度
劉東生 研究黃土50年,培養了大批科研骨幹。獲獎年齡:86歲
王永志 為2003年10月16日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實現載人航天的歷史性突破做出了巨大貢獻。獲獎年齡:71歲
2004年度
空缺
2005年度
葉篤正 是我國著名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獲獎年齡:89歲
吳孟超 中國科學院院士,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獲獎年齡:83歲
2006年度
李振聲 著名遺傳學家、小麥育種專家。獲獎年齡:75歲
2007年度
閔恩澤 為中國催化劑之父。獲獎年齡:83歲
吳征鎰 從小在揚州長大。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的、具有國際聲譽的植物學家。獲獎年齡:91歲
2008年度
王忠誠 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神經外科專家,也是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之一。獲獎年齡:83歲
徐光憲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獲獎年齡:88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