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形目(化石)

兔形目(化石)

正文

最早的兔形類化石發現於晚始新世地層,如亞洲的盧氏兔(Lushilagus)、沙漠兔(Shamolagus)、北美的Mytonolagus等。漸新世時,兔科在北美和亞洲進一步發展,常見的化石在北美有古兔(Palaeolagus),在亞洲有戈壁兔(Gobiolagus)。新第三紀的化石以北美為多。上新世時兔科進入歐洲,至更新世才到達非洲和南美。而澳洲的兔類則是很晚才由人類帶入而繁殖成災的。現生的兔科有9屬,最常見的為Lepus屬,它有可能起源於上新世的Alilepus類。
兔形目的另一科,鼠兔科的動物個體很小、耳短。最早的化石發現在全北區(歐、亞、北美)的漸新世地層。如亞洲和北美的鏈兔(Desmatolagus)、歐洲的兩棲兔(Amphilagus)(晚漸新世)等。新第三紀歐洲鼠兔化石最多,亞洲次之。中國內蒙古中新世的美兔(Bellatona),可能為鼠兔(Ochotona)的祖先,非洲僅發現兩屬中新世鼠兔,以後絕跡。鼠兔類從未到達南美。饒有興趣的是1979年在北極地區的中新世(?)地層中發現了最大的鼠兔,頭骨長達72毫米。
兔形目的起源並不清楚。過去由於把古新世的寬臼獸科(Eurymylidae)歸入兔形目,並認為是兔類的祖先類型。不少關於兔形目起源的假說,如起源於踝節類、假古蝟類、古褶齒類等都是基於以寬臼獸為中間環節加以討論的。但新的材料表明,寬臼獸甚為接近或即屬於嚙齒類。因此,過去對兔形目起源的一些論點就難於成立了。根據中國安徽發現的古新世鼠兔(Mimotona)(約6000萬年)材料,表明兔形類有可能起源於鼠兔類。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