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誦讀

兒童誦讀

兒童誦讀的作用在於使少兒從小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練習口齒,咬字,發音,歸韻等。兒童誦讀主要以親子共讀的方式進行,可以增進親子感情。

現狀趨勢

誦讀是中國傳統教育中十分重要的教育形式。當前,雖然已有一些地區在進行兒童誦讀童謠、童詩和現代詩文的有益探索,但是讓兒童背誦中華經典詩文、《三字經》、《弟子規》等傳統蒙學讀物以及很多的兒歌,依然是占主流的誦讀教育理念。然而,誦讀絕不僅僅是語言的學習,兒童所誦之內容將會為他們一生打上精神的底色。中國人固然要珍視和繼承傳統文化,但這一切不能建立在漠視兒童利益、不尊重兒童生命體驗的陳舊觀念之上。更不能用一種宗教式的方式,來培養一代精神上“下跪”的接班人。教育的出發點是讓每一個兒童成為最好的自己。兒童的誦讀應該是“有我”的誦讀,是能夠享受母語、享受閱讀和生命成長的誦讀。

誦讀理念

從事兒童教育的人應該有見識。這種見識應該體現出一種最佳化的結構,而最佳化的結構中最為核心的學問是了解小孩子的心。對從事兒童教育的人來說,不了解小孩子的心,學問再大,也無法化作兒童教育的資源,甚至可能與兒童教育的方向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童謠的核心在於了解孩子的心

近些年頗有聲勢的兒童讀經運動就是這樣一種情形。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的季札說:“中國之君子,明於禮義而陋於知人心。”古代的君子是如此,宣揚“兒童讀經”的現代“君子”也大都有此通病。王財貴教授是推動兒童讀經運動的代表人物,他的根本問題也在於此。

藝術價值

我編著《快樂語文讀本》時,專辟一章,題目叫“沉甸甸的兒歌”,為的就是質疑學者大人對童謠的輕蔑態度,彰顯童謠的厚重價值。

《小板凳四條腿兒》:“小板凳四條腿兒,俺給奶奶嗑瓜子兒。奶奶嫌俺髒,俺給奶奶擀麵湯。麵湯裡面加點油,吃得奶奶直點頭。”

《饅頭花》:“饅頭花,開三朵,我娘從小抱著我。懷裡抱,被裡裹,大紅枕頭支著我。我娘得病我心焦,拿下金鐲去買藥。人人都說可惜了,我娘好了值多少。”

上述童謠沒有思想價值和語言價值的高度嗎?它們不是兒童人性養成和語言教育的珍貴資源嗎?在思想性、價值觀上,“俺給奶奶嗑瓜子兒”不就是《孟子》里的“老吾老”嗎?“人人都說可惜了,我娘好了值多少?”不也與《論語》里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有相通之處嗎?在藝術表現上,“饅頭花,開三朵,我娘從小抱著我”,這種兒歌運用的藝術修辭,即是朱熹在《詩集傳》中說的“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麵湯裡面加點油,吃得奶奶直點頭”這樣的白話文也並不簡單,而是最好的白描手法,它們的藝術質地並不比魯迅小說里的白描差。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童謠還具有記載歷史、保存民俗的功能和價值。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宰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捧香斗。三十黑夜坐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在如今物質生活富裕的時代,這種過年的風俗漸漸遠去,但恰恰是作為一種不可返回的“鄉愁”,童謠對人類的價值才更彌足珍貴。

童謠教育價值

有效、優質的學習有兩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一是學習興趣的喚起,二是內容能夠被學習者的心理機制所同化。童謠最為符合這兩個條件,用童謠進行幼兒的語言教育、兒童的語文教育,是有學理依據的。

蘇聯兒童文學作家丘科夫斯基在《從兩歲到五歲》一書中,把2歲到5歲稱為“詩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詩歌作用於兒童的思考和感情,成為強有力的一種教育的手段。不用贅言,詩歌能幫助孩子感知周圍的世界,有效地促進孩子語言的形成。”20世紀最引人注目的文學批評家諾思洛普弗萊在《神力的語言》中說:“人們發現,很少有社會完全沒有詩歌,而散文則晚得多,並且是在相當進步的文明中才發展起來的。同時,詩歌比理性作品更加具體和簡樸,它與原始性的親緣關係在兒童教育中留下縮影。”

布約克沃爾德在《本能的繆斯――激活潛在的藝術靈性》一書中,提出兒童是“本能的繆斯”這一觀點。兒童,特別是兒童中的幼兒,天生就是詩人。他們的詩人資質主要表現在感受詩歌語言節奏、韻律時的敏感性上,幼兒不必通過頭腦,只需使用耳朵就能感受到詩歌語言的魅力。

史迪芬猰克在他的大作《語言本能》中說:“嬰兒是頂尖的語音學家”,而且“嬰兒天生就有這個能力,他們並非是聽父母講話而習得的”。“兒童具有句法邏輯的天賦,一個3歲的小孩可以說是一個文法上的天才了”。

面對韻語時,兒童的語言天賦表現得尤為顯著,他們對語言的節奏、韻律的敏感和執著經常表現在他們日常的語言活動中。一個孩子與另一個孩子生氣時,自言自語地說出“小柱子,大壞蛋”這句話,他會一下子發現這句話所蘊涵的節奏感,並一邊拍手一邊用吟唱的語調反覆喊著“小柱子,大壞蛋!小柱子,大壞蛋!”從中體味、享受著語言遊戲的樂趣,這時的兒童把吵架變成了語言的藝術創造。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主張,是針對傳統的美國教育脫離社會和脫離兒童兩大弊端提出來的,否定童謠的兒童讀經運動也同樣存在著這兩大弊端。童謠是對社會生活和兒童生活的雙重表現,吟唱童謠的朗朗書聲才可以讓我們放心――兒童的語言教育是走在一條具有“高度”的坦途之上。

倡導兒童讀經者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確立現代的教育觀、兒童觀,他們缺乏對兒童的深切認識和理解。幾千年來,我們一直很漠視兒童,不懂得、不屑於尊重兒童的生命感受。現在你不懂不要緊,但童年是記憶力的黃金時期,這些都是最有用的學問,你只管背下去,一定會終身受益,這是倡導讀經者的基本見解。但兒童不是容器,也不能僅僅為遙遠的“成功”活著。兒童教育的原則應該是基於每一個兒童身體發展、精神生命發展的需要,在恰當的時機給他必要而適宜的營養和滋潤。

兒童教育理念

倡導兒童讀經的朋友們非常需要學習現代的教育理念。《三字經》、《弟子規》、《聲律啟蒙》等蒙學讀物的出現,其實在當時就是一種進步,教育者看到了兒童直接學習四書五經的不適宜,因此才編創出這些音韻和諧、更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的入門讀物,讓孩子們在誦讀中識字和了解一些常識後,再去“深入經藏”。

教育是改造社會的重要力量,人類的發展已經為兒童準備了更多更好的教育內容。兒童文學的出現和發展,使得兒童擁有更切合自己生命體驗的閱讀生活成為可能。圖畫書等更豐富的兒童讀物的出現,讓兒童有了更適宜的閱讀空間。童謠童詩是最適合兒童誦讀的文本,是兒童誦讀最適宜的開啟文本。現代教育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尊重兒童的需要,從兒童出發的教育內容和方式,才更有效,違背兒童生命規律的學習是無效和遏制兒童發展的。正如看雲老師所說,秋天的事情不要在春天就做。

教育的出發點應該是讓每一個兒童成為最好的自己,兒童的誦讀應該是“有我”的誦讀,他們在誦讀中享受母語,享受閱讀的喜悅,享受生命的成長。兒童誦讀的過程,是他們小小的生命之流,融入民族文化、人類文化的河流的過程。從兒童學習母語的需要出發,我們精選出經典的、詩性的文本,讓兒童在日不間斷的誦讀中體會語言的節奏和生命的節律。

從童謠童詩開始,清淺的古詩、晨讀對韻、泰戈爾詩歌、中外優秀的現代詩文,6年一貫,日有所誦,走一條緩坡上行的積學修心之路。於誦讀中華詩文的同時,放眼世界、廣吸博納,走一條開闊健勁的求新圖變之路――這是兒童誦讀和以四書五經為內容的讀經活動不同的地方。

大力推廣兒童吟誦,並積極探索讓兒童親近傳統文化的途徑和方法。但我堅持認為,讓兒童親近母語,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前提在於真正去了解兒童,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找到打開兒童心靈和傳統文化聯繫的鑰匙。

注意事項

1.誦讀貴在堅持,不堅持根本起不了多么大的效果,一開始從字數少,簡單易懂的文章或詩詞著手。

2.熟練掌握誦讀內容的主旨和感情,而且要牢記它的作者,日積月累就會起很大作用。

3.家長一定要糾正孩子在誦讀時字音的音準以及停頓,避免把句子讀錯,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兒童形成語感,對將來的學習有很大幫助。

4.讓兒童讀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也是不錯的選擇,比如伊索寓言和格林童話故事,在趣味中品味小故事、大道理。

誦讀內容

建議從簡單的唐詩宋詞讀起來。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登鸛鵲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遊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詠鵝》 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憫農》 李紳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長歌行》 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