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素質教育

兒童素質教育首先是培養學生健旺的心智、健全的人格;其次是讓學生具備聰慧的大腦、良好的智慧型,同時還要使學生擁有健康的身體。素質教育不是不要考試,而是把適宜似的記誦、必要的訓練和考試作為檢查、促進和發展學生的手段;也不是不要知識學習,而是更強調知識運用、綜合與發現,更重視學習能力和熱愛學習的情感、態度的培養,強調這一學習過程本身就是學生養成道德習慣、體驗道德成長的主要資源。要努力把道德的學習與學科的學習、知識的學習融合起來。

兒童素質教育首先是培養學生健旺的心智、健全的人格;其次是讓學生具備聰慧的大腦、良好的智慧型,同時還要使學生擁有健康的身體。

概述

兒童素質教育首先是培養學生健旺的心智、健全的人格;其次是讓學生具備聰慧的大腦、良好的智慧型,同時還要使學生擁有健康的身體。素質教育不是不要考試,而是把適宜似的記誦、必要的訓練和考試作為檢查、促進和發展學生的手段;也不是不要知識學習,而是更強調知識運用、綜合與發現,更重視學習能力和熱愛學習的情感、態度的培養,強調這一學習過程本身就是學生養成道德習慣、體驗道德成長的主要資源。要努力把道德的學習與學科的學習、知識的學習融合起來。總的來說,兒童素質教育包含以下基本素質:認同自己的國家、能與世界對話、熱愛學習、學會學習、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體魄健全、充滿活力、心靈豐富、能夠尊重與理解、溝通與合作、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愛護他人的幸福等。

兒童素質教育現狀分析

兒童素質教育的現狀,體現在三方面,一是親職教育,二是學校教育,三是社會教育。

親職教育分析

1.親職教育的優勢特點
(1)奠基性強。兒童從出生的第一天起,就開始接受親職教育,父母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他們最先熟悉並模仿的對象是父母,在父母的關懷愛撫中,認識世界,陶冶人格與情操。事實證明,從幼年時期開始教育比較容易。因此,親職教育是一項奠基性工作。
(2)感染性強。家庭成員之間一般都具有血緣關係,父母對子女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子女對父母懷有深切的依戀、愛戴之情,父母的喜怒哀樂,時刻感染著子女。子女對父母有一個特殊的信任感,父母的教育與批評,從感情上容易接受,而子女通常也願意以好的行為來取悅父母。父母對子女情感的薰陶作用,是難以用其它方式所代替的。
(3)針對性強。親職教育往往是以了解子女為前提條件,俗話說“知子莫如父”。家長最了解子女,因此也就容易做到從實際出發,對症下藥,有的放矢,從而進行有針對性地教育。
2.親職教育的缺陷
(1)組織性差。親職教育有很大的自主權和很強的獨立性,幾乎沒有嚴格的組織性。
(2)系統性和計畫性差。親職教育一般沒有什麼固定的內容,往往以家長的好惡為標準,較為隨機和分散,沒有計畫性,基本都缺乏系統性。
(3)可控性差。由於家庭生活的內容相當複雜,有些內容是積極有益的,而有些內容可能是消極無益的。特別是有些複雜的家庭情況,往往在孩子面前難以控制和迴避。
(4)目的性差。不少家庭對子女的教育盲目性太大,隨意性強,明顯缺少目的性。
(5)重智輕德。不少的家長過分地滿足孩子的物質欲求,重視知識的傳授灌輸,忽視了對孩子的基本行為規範的培養,缺乏嚴格的行為規範,結果嬌生慣養,甚至失去理智,染上不良行為。
(6)方法不當。溺愛式的親職教育方式為孩子不良的心理發育埋下了最初的種子。由於家長這種溺愛,孩子逐漸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定勢,進而發展成“任性”、“要挾”,形成人格的偏執,對己不克制,對人不尊重。

學校教育分析

1.學校教育的優勢特點
(1)計畫性強。學校教育有明確目的和計畫,有國家、地方和校本三級課程。教什麼內容,達到什麼目的,教多長時間,都有明確的規定,嚴格的計畫,決不是盲目隨意的。
(2)系統性強。學校對學生的教育不僅是全面、全方位的,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素質進行全面的教育和培養,促其全面發展;而且,學校在每一方面教育中,其內容都是系統的、循序漸進的。
(3)組織性強。首先,從事學校教育的教師是經過專業訓練的,並配備了各種教學與活動用的設施設備;其次,教育活動以一定的組織形式(如班級、小組)在一定的時間、地點內進行,並按照一定的規範與規則,組織性強。
2.學校教育的缺陷
(1)負擔過重。繁重的課程負擔和頻繁的考試,使學生難得喘息的機會,心理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疲勞狀態,學生有壓力大、負擔重的感覺,影響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2)教學內容缺欠。教學內容中很多學校缺少心理健康課程,在心理上缺乏必要的輔導和規範的訓練,一些不良的心理和行為難以及時糾正。
(3)無場地和必要的設施。由於條件的限制,有些學校沒有充裕的活動場地,校園比較窄小擁擠,孩子沒有玩的地方,也沒有玩的內容,活動的形式和內容都過於單一枯燥。
(4)過於規範化的教育,壓抑了孩子的天性。人們通常認為,孩子在校園裡玩是不務正業,教師言傳身教給孩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加上沉重的學習負擔,壓抑了孩子的天性。
(5)應試教育。“應試教育”並非是對我國現行基礎教育的概括,而是對現行基礎教育中存在的單純以升學為目的所產生的諸多弊端的概括,它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或唯一標準,影響了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與提高,甚至摧殘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社會教育分析

1.媒介、社區組織教育的優勢特點
媒介、社區教育,具有以下特點:
(1)親和力強。尤其是兒童夥伴,感情真切,行為一致,互相信任無猜,互相依賴,互相支持,表現出較強的親和力。
(2)從眾性強。他們有著不成文的、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影響著群體成員的心理行為,群體壓力大,因而使其產生從眾行為。
(3)傳導性強。小夥伴群體交往密切頻繁,感情融洽和諧,暢所欲言,信息溝通快,傳遞靈敏暢通,“傳導”作用強。
(4)有自然領袖。小夥伴群體一般都有自己的“權威核心”人物,並為成員所公認,這種“自然領袖”威信高,對成員影響大,號召力強。
(5)有一定的社會規範性。社區是社會的基層組織,具有微社會教育性,無論什麼教育活動都必須遵守一定的社會規範,達成社會共識。
2.媒介、社區教育的缺陷
(1)自發性。男孩好玩,女孩追星,情趣相投,便自發地結為夥伴群體,因此往往缺乏正確的引導。
(2)排他性。在自髮狀態下結成的夥伴群體的本身,就具有了自己的好噁心理傾向。因此,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又往往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往往“以夥伴畫線”。
(3)不穩定性。由於自發形成的夥伴群體缺乏明確的指導思想,往往只靠心理、興趣、行為等的一致而結合為一體。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的發展,認識的深刻,往往會發生摩擦或心理分歧,從而導致“散夥”或變更人員。
(4)利弊兩重性。兒童夥伴群體是一種內在趨向心理作用於行為的表現,構成這種行為,對少兒來說是正常的、自然的,合乎青少兒心理發展的特徵。但究其本質都存在著好壞利弊之分,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謂利:因為青少兒一般都有強烈的進取心,因此對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結夥”完成,這對青少兒的身心健康是有好處的。所謂弊:由於青少兒對事物缺乏理性認識,只憑自身情趣相投的“結夥”,往往容易受不良行為及思想的影響。
(5)整體性不足。社會實踐活動或社區教育活動,由於內容、時間、地點等方面因素的影響,會使得部分或少數少兒不願或不能參加,難以達到面向全體,缺乏整體性。

兒童素質教育落實途徑

 由於親職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利弊顯然,根據以上幾點分析,學校教育應在哪些方面、通過什麼途徑和方式加強少年兒童素質教育工作,可作如下探索:堅持學生的德智體美和諧地全面地發展與發展學生的個性創造性相結合,自始至終以德育為先。

德育工作重點

(1)堅持以思品課、班會課、少先隊活動為德育主渠道,堅持各學科教學的德育滲透。
(2)堅持抓好班、少先隊的集體建設,抓好創陽光中隊等活動,樹立良好的校風校紀、班風班紀。
(3)堅持狠抓“關愛、感恩、團結助人”等系列活動,開展“一幫一”轉化工作,降低違紀率,杜絕違法率,消滅犯罪率。
(4)努力發揮家委會和社區的協調配合作用,堅持做好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結合,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5)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學生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團隊精神、青春期衛生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和輔導。

教學工作重點

學科課程:嚴格執行課程計畫和課程標準,開全課程,開足課時,保證教學進度。
落實教學常規管理,建立教學質量監測制度。
因材施教,切實做好成績中下學生的輔導。
嚴格控制學生學習、活動總量,減輕學生負擔,不搞集體補課。
從本校實際出發,全面組織開展學生的社會實踐教育活動、科學技術活動、文學藝術活動和體育衛生活動。
積極解決師資、設備等方面的問題。執行活動課程計畫,保證時間,落實內容,增強效果,發揮活動課程的育人功能。

藝術教育重點

(1)配齊方面的師資和設備。
(2)切實按照音樂、美術課程標準要求組織音樂、美術教學和活動。
(3)建立、健全音樂、美術考核評價制度。

評價考核重點

(1)根據素質教育質量目標要求,結合本校實際,修訂學生素質評價方案,注意評價內容的全面性,評價觀點的科學性,評價操作的可行性和評價結果的有效性。
  (2)積極開展四節:藝術節、體育節、英語節和科技節活動,探索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學生管理制度和評價制度。
(3)改變以單一的考試分數評價學生的方法,體現評價的科學性。實施各年級學生學習成績等級評定製度和“陽光少年”評價獎勵制度。

教學研究重點

1、切實健全學校課改科研的組織隊伍,充分發揮教研組、優秀骨幹教師的積極作用。
2、全面、系統地制訂教育科研、課改計畫,建立教改目標責任制度,做到全員參與,全程參與。
3、積極深入地進行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試驗。
4、以教師科研水平和教學水平的同步提高、學生素質的全面、主動發展為檢驗教研課改成效的標誌,有效推進素質教育。
5、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給少年兒童素質教育訓練提供一個社會大舞台,滿足學生多樣的需求,讓學生多元發展。

兒童素質教育的原則

“三性”原則

瑪嘉莉教育中心認為,少年兒童素質教育應始終體現“三性”:
①主動性。充分發揮青少兒的主動性,少年兒童是心理素質教育的主體,要發揮他們的熱情與創造力,促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接受教育。
②實踐性。素質教育活動的本質是實踐,通過實踐,將外界的知識、信息內化為自身素質。
③導向性。通過正確的導向,使少年兒童從小就養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人生態度,從而為以後的成長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

寓教於樂原則

孩子的天性是愛玩好動,還給孩子一個玩耍的童年,在玩中培養良好的個性;讓孩子進入運動的天地,塑造健康的體魄與人格;給孩子創設一種特定的情境,益智開慧,在特設的環境中,培養孩子的意志力與自信心。

合適的心理輔導原則

培養孩子從小養成積極心態,永遠微笑看世界,學會“快樂人生三句話”:
①面對困境與失敗,培養孩子一種“太好了”的良好心態。人有兩種心理網路:一種是惡性網路,遇到困難與問題時,心理上反映出來的是“太糟了”、“真倒霉”;另一種是良性網路,遇到困難與問題時,抱有積極的態度:“太好了,我又多了一次鍛鍊的機會”。後者常把負效變成正效,把弱勢變成強勢,把壞事變成好事,把不利因素變成有利因素,永遠有一種成功感,因為成功不是戰勝別人,而是戰勝自己。快樂不是別人給予的,而是自己的內心感受。
②面對困難與挫折,培養孩子一種“我能行”的良好心態。“我不行”是一種反向的負信息,一個青少兒如果總用這種信息來暗示自己,一種“我不行”的形象就被自己不知不覺地塑造出來。而“我能行”則是一種正信息,總用正信息調控自己,一種“我能行”的形象就不知不覺地塑造出來。“我能行”三個字有著一種神奇的力量,它讓那些平日在父母身邊“軟弱無能”的孩子變得十分能幹;讓那些遇到困難和挫折的孩子增長了勇氣和力量。因為,面對困難和挫折,最難戰勝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③面對他人與社會,培養孩子一種“你有困難嗎?我來幫助你”的良好心態。

小結

基於上述思考和實踐,瑪嘉莉教育中心認為探索“以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大力培養合格加特長的人才為目標,用課改的新理念改革教學方法,更新教育手段,尋求適合少年兒童發展的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式即:堅持“用心靈塑造心靈,用智慧啟迪智慧”的理念引領;強化質量意識,走科研興校之路;以四節育特長、五育齊發展為學校教育特色;大力推進學校、家庭和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做到家校社區共育互補,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用理想的教育實現教育的理想,讓我們共同去追尋!(瑪嘉莉教育中心 提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