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智力的開發

的智力,他有狼一樣的生活能力,卻不具備人的思維能力。 另外傳授知識不得法,也會成為智力發展的障礙。 5、智力發展與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是不能分開的。

兒童智力開發問題,是當前世界上十分關注的重要研究課題。當今,科學技術、經濟建設發展較快的國家,都把教育當做開發智力、培養人才的主要途徑。

我國的教育要為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建設服務,培養出來的人,不僅要有實現“四化”的堅定信念,而且還要具有較高的智力和才能。因此,探討如何發展兒童智力的問題,不僅有重大的理論意義,更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在兒童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常常發現在同樣的情況下,兒童對知識掌握的速度、深度、廣度和舉一反三的能力截然不同。如在一次智力測驗中,測驗員出1、2、3、4、5、6、7、8、9、8、7、6、5、4、3、2、1、共17個數讓6-10歲的幾個兒童相加。

 結果,一個6歲的兒童在3分鐘內答出81,而有的兒童一個數一個數的相加還出現錯誤。為什麼有這種不同的結果呢?隱藏在事實背後的原因是每個人智力發展水平不同。為此我們得到一個重要的啟示是:在教育過程中,中僅要注意對兒童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注重開發兒童的智力。

一、什麼是智力

智力是人的一種心理品質,它具有無法觀察到的特點,關於智力的概念是國內外長 期爭論的問題,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在我國較為流行的看法認為,智力是各種認識能力的總和。觀察力,它包括有智力的條件--注意力;智力的視窗--觀察; 智力的儲存器--記憶力;智力的翅膀--想像力;智力的中樞--思維力;智力的 轉換器--創造力;早期兒童還需要發展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它是智力的基礎。

由於智力是一個人許多能力的總稱,因此人在某一方面有特殊能力或專長不等於智力,例如有的人記憶特別好,但邏輯思維差;有的人語言表達能力好,但想像力、實踐能力 差、這只能說某人在某一方面發展不錯,不等於智力好。只有智力的各個方面都得到 發展,才能稱得上智力發展好。

前蘇聯的心理學家加里培林認為,智力活動的形成過程一般有五個階段:
第一、了解當前活動階段。如聽老師講解或演示獲得一般的表象和初步理解。

第二、運用各種實物來完成活動的階段。如用小石子或小棍計算活動。

第三、有外部語言參加的,依靠表象(頭腦中的形象),來完成活動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兒童能離開實物,而依靠外部語言對頭腦里留下的表象進行分析、綜合。 如老師問,1+1=?,兒童頭腦中會出現1個蘋果等於2個蘋果的口算。

第四、只靠內語言(不出聲的語言)在腦子裡完成活動的階段。

第五、智力活動過程,簡約化。多進行某一智力活動以後,這一智力活動的階段逐步簡約化,以高速度進行,則智力活動的能力便初步形成。3-6歲兒童智力一般可以發展到第三階段,發展突出的可能達到第四階段。

二、為什麼要開發兒童的智力

(一)智力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
沒有一定的智力就難以掌握較多的知識,具體講沒有注意力、觀察力、兒童就無 法認識事物,掌握知識;沒有記憶力,知識就無法鞏固、保存;沒有思維力,就無法 對事物有深刻地認識,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沒有想像力,就無法創新。所以說,智 力不發展,就無法掌握更多的知識。

(二)開發智力產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

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生產力愈發展、科學在生產中的地位愈重要,對勞動者具有 的科學知識,文化素質要求就更高。教育是未來的事業,為未來的社會準備人才。未 來的社會是一種開放型 、進行型、動態型、網路型、高效型的社會。需要的勞動者, 不只是體力型,知識型的人才,而且是智慧型型(具有較強的敏感性、選擇力、綜合 力、創造力)的一代新人,故教育應重視發展兒童的智力。

在當今市場經濟競爭激烈的時代中(實際上是科技競爭,人才競爭,智力競爭), 誰最早最多地擁有高智慧型人才,誰就在這場競爭中獲勝。因此,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 設,培養人才的教育事業放在了突出的戰略地位。加強兒童智力開發,早出人才,出 高智慧型人才,是我國教育事業的緊迫任務。在現代生活中,沒有高智慧型的人是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

(三)開發智力對幼兒有特殊的作用

從智慧器官大腦的成熟來看,新生嬰兒大腦重有400克左右,3歲時,腦重量已達 1080克,4-5歲則增加到135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1400克的重量。有人說,0-5歲有 天壤之別,5歲到成人只二步之差,5歲前後是兒童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

由此可見,對兒童進行早期教育,對於開發智力促進成才具有特殊的作用。

三、如何開發兒童的智力

(一)豐富知識,開拓眼界

智育包括發展智力,掌握知識技能兩方面。單純灌輸知識,機械地背,容易抑制學 生智力的發展,如果不從掌握知識技能和活動來發展力,搞什麼單純的智力訓練,也 只能是一種訓練的遊戲,沒絲毫的價值。因此,要發展智力,必須正確處理智力與知識的關係。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離開了掌握知識的過程,智力就成為無源之水、無草之木。

例如,狼孩,因沒有掌握人類知識的過程,所以不具備人 的智力,他有狼一樣的生活能力,卻不具備人的思維能力。又例如一對雙生子,出生 後不久,一個生活在密林中,一個生活在大城市。他們長至四歲左右時,林區的孩子 來到城市,此時對他們進行智力測驗,結果林區的孩子身體強壯而智力差,因為林區 的孩子接受文化科學知識少。

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智力能否順利發展,還要看給兒童傳授知識是否全面,方法是否得當。

如果僅僅引導兒童(學生)片面地學習某一方面的知識,而忽視其他方面的知識, 則不僅不能促進智力發展,甚至會妨礙智力發展。有的孩子學會了加、減、乘、除甚至乘方、開方運算,但不一定表明是智力高度發展。因為這是一種在多次練習的基礎 上形成的熟練運算。中間缺少創造性和思維成分,只是一種主要靠記憶和熟練完成的 技巧。

如對一個6歲的兒童進行測驗,可以說明這一點。他可以做多位數加減、乘除、 乘方、開方運算,在符合速算法則的範圍內,計算速度很快,超過具有大專程度的人,但給他一張同年級學生其末考試卷,其答卷速度和同年級的優等生差不多。對他進行記憶廣度、圖形知識、智力遊戲等測驗,成績和同齡兒童基本一樣。綜合各項指標說明,該兒童只是在算術方面接受了大量速算法的訓練,表現異常,在其他方面與同齡兒童差不多。

由此可見這種訓練對智力有好處,但長期停留在這一點上,不僅不能促進智力發展,而且會形成智力發展的障礙。如有一個11歲男孩子隨時給他1880-1950年時期的任何一天,他能立即說出是星期幾。他的加法更驚人,10到12位數相 加,只要數字一念完,他馬上就能說出答數。但他的一般知識卻不如同齡兒童,許多詩句倒背如流但不知意思,他不能進行邏輯推理,涉及到抽象概括的事,他就目瞪口呆了。

另外傳授知識不得法,也會成為智力發展的障礙。如死記硬背,“滿堂灌”, “填鴨式”的方法,都會成為智力發展的障礙。
當然,練習甚至背誦也是很重要的,但必須有利於智力的發展。在背誦中要注意材料的邏輯加工,內在聯繫,更好地發展記憶力,在熟練掌握的基礎上,引起智力的 量變的質變。

智力和知識截然不同。不能以掌握知識多少做為衡量智力高低的標準。知識的掌握依賴於智力的發展水平。如25+18=?有的孩子用(25+15)+3=43來計算,有的孩子用數手指頭的辦法計算,有的孩子利用實物符號計算。雖然答案一樣,但智力大 不相同。

智力的形成比知識的掌握要慢得多,智力是先天和後天的合金,而知識技能完全 是後天學習獲得的。智力發展有一定限制,到一定時期停止。有的認為16歲是頂峰, 有的則認為可達30歲。知識的掌握是無限制的,智力發展停止了,知識可在智力停止 發展後不斷獲得,智力不能傳授,而知識是可以傳授的。

(二)發展幼兒的語言

語言是人思維的物質外殼,它調節支配著人的一切心理活動的發展。沒有語言的 發展,就沒有人的心理發展,更談不上智力發展。1-6歲的兒童是口頭語言逐漸發展 的關鍵時期,許多有作為的科學家、藝術大師、文學家等,都有良好的語言訓練。如法國的法學家威特、大詩人歌德,都是在5-6歲前接受3-6門語言訓練的,在此基礎 上啟迪智慧,後來才成了不平凡的人。

(三)利用多種藝術形式啟迪孩子的智慧

音樂、美術、故事都是具體形象的教育,它生動、活潑、有趣。孩子喜愛它們, 它們是發展兒童智力的最有效方法。

(四)遊戲是兒童智力開發的手段

遊戲能使兒童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五)開發兒童智力應注意的問題

1、充分認識親職教育的重要性。學校教育,可以使學生掌握知識,培養水平。家 庭教育搞得好,可以開發兒童智力,為更好地掌握知識奠定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講, 人的命運幾乎取決於家庭環境和教育。

2、破除“天才”論(即遺傳快定論)。遺傳素質對人的智慧發展是有影響的,但有起決定作用。“天才”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是靠後天教育影響形成的。 如卡爾.威特,生下來時先天素質低下,在其父母精心培養下,14歲大學畢業,16歲研究生院畢業,被柏林大學聘為大學教授。

3、不??力發展規律,循序漸進, 因勢利導,不可超越孩子智力發展的可能性。

4、要有恆心。人才的培養周期性長,不可一勞永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培 養不出人才來的,必須持之以恆。同時,注意方法多樣化的靈活性,不管多么好的方 法,游於形式絕不會收到好的效果。

5、智力發展與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是不能分開的。如學習興趣、意志、性格是智力 發展的動力,並能彌補智力的不足,改善大腦的工作狀態。

(六)勤用腦、會用腦

人腦是人的心理器官,是智慧的物質基礎,智慧與心理不能自然產生,需人堅持不懈地學習。大腦皮質細胞有特異功能,一定數量的神經細胞往往構成好似“0”形的神 經環路,許許多多神經環路組成相當複雜的神經網路體系,腦就通過這些網路體系實現它的功能。腦子裡的神經環路,極少數是先天建立的,絕大多數是靠後天勤奮學 習,實踐建立和鞏固的。因此,早用腦、勤用腦能促使神經環路功能的建立、強化和 鞏固。

十九世紀德國科學家拉馬克曾提出“用進廢退”的學說,意思是說,假若從幼兒起,就更多地使用某一器官,這一器官必然越來越發達,其功能大小強弱也因此而有差異。如鐵匠的手臂,粗壯而有力,這就是長期使用的結果,如人體的耳骨,尾骶骨因長期不用而衰退。

人腦是越用越靈,一擔到多用腦,有些家長可能會擔心孩子用腦多了,會損傷腦細胞,其實這種顧慮是沒有必要的,因為人的大腦由140億左右的神經 細胞組成的,每個神經細胞可以接受千種不同的信息。據科學家估計,人腦的功能相 當於一台10.14的電子計算機,可貯存1000萬億信息單位。這1000萬億信息單位相當於 1 個人300萬年接受的信息量,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腦力夠他300萬年用的。

現代科學還證明,人的一生中實際使用的腦神經細胞只占總數的四分之一到三分 之一左右。甚至有的學者認為,不曾利用的腦力高達90%,這說明大量的細胞還沒有 被啟用,大腦的潛力還很大,不必擔心多用腦會被用完或受傷。

勤用腦、會用腦應做好以下幾點:

1、有計畫的訓練使用耳、眼鼻、舌、身五件寶。它們都是受腦控制和調節的多用 五件寶。

2、科學地安排生活、學習和活動,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3-6歲的兒童最少睡10 -11小時,以保證消除疲勞,恢復活力。腦最易疲勞,腦疲勞了會思維遲鈍,注意力 集中,記憶力下降,勤用腦不等於搞疲勞戰。

3、除睡眠外還應有“文化式的休息”,即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

4、交換腦力勞動的方式,例如計算、語言、音、體、美、娛、遊戲交叉進行。 

5、適應腦的活動節律。不久前美國科學家發現人類的行為受到三種周期的影響, 就是人從誕生開始,情緒、能力、體力分別存在28天、33天、23天的周期變化,每個 周期中都有高潮期,精力充沛,情緒良好,思維敏捷,記憶力增強;低潮期體力疲勞,做事拖邋,情緒低落,判斷力差,以及高潮期和低潮期之間的臨界期三個階段, 每個人的周期也有一定差別。

另外,人的身心活動,每晝夜也有周期變化,其中大腦皮質機能,一般正常情況 是台北時間上午九時達高峰,下午4-6時出現第二高峰。
每個人都有特殊的規律,有人善於晚上學習,有的善於早上學,而大多數人是混合型。

家長可根據這些規律,安排好一日的作息制度的活動,即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