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雅可

克雅可

克亞克,是柯爾克孜族弓拉弦鳴樂器。漢文曾譯作克雅可。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和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特克斯、昭蘇、額敏等地。

(圖)克雅可克雅可

克亞克,是柯爾克孜族弓拉弦鳴樂器。漢文曾譯作克雅可。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和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特克斯、昭蘇、額敏等地。

簡介

克雅可是柯爾克孜族古老的拉弦樂器。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等地。克雅可歷史久遠,是古老的柯爾克孜族民間樂器。克亞克和哈薩克族拉弦樂器庫布孜,其外觀都與清代宮廷用於慶隆舞樂的拉弦樂器奚琴相近,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共鳴箱上半部外露,下半部蒙皮。《律呂正義·後編》、《皇朝禮器圖式》和《清朝續文獻通考》等文獻里都繪有奚琴圖像,與克亞克非常相似。

結構

傳統的克雅可,全長62厘米~75厘米,外形與短把羹匙相像,琴體用一整段松木或桑木挖制而成(圖)。共鳴箱呈匙形,上部較寬,內腔外露,下部蒙以駱駝羔皮或羊皮。琴頭古樸,平頂無飾,左右兩側各置一個弦軸。琴頸較短,上窄下寬,正面為指板,不設品位。皮面上置有琴馬,張兩束馬尾弦。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里,陳列著一支柯爾克孜族的克雅可。琴體木製,全長74厘米。共鳴箱系用一塊桑木挖鑿出腹腔,呈半梨形,上大下小,琴箱長36厘米、上寬16.6厘米、下寬7.5厘米、上厚7.5厘米、下厚5.5厘米,正面上部露空,中、下部蒙以牛皮為面,皮邊用小鐵釘固定於琴背上。琴頭、琴桿用一塊梨木製成,長38厘米。琴頭呈長三角形,正面鑲嵌黑白相間骨制飾緣,後開長方形弦槽,兩側各設一軸。弦軸梨木製,外形與小提琴弦鈕相同,軸長8厘米,軸柄扁圓形。琴頸為半圓形柱狀體,前平後圓,上窄下寬,正面為按弦指板,上端設有弦枕。皮面上置木製琴馬。張兩條絲弦,琴弦自弦枕上方弦孔穿出,下端繫於皮製縛弦之上。此琴為民間藝人就地取材而制,形制古樸,粗獷豪放。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文工團改革製成克亞克,琴箱仍保持著傳統形式,面部蒙以魚鱗松薄板,面板上部開有風格濃郁的雲朵狀音孔。張兩條絲弦。製作工藝精細,音響純淨圓潤。

演奏方法

演奏時,將琴箱夾於兩膝間,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馬尾弓在弦外拉奏。克亞克按四度或五度關係定弦為g、c1或g、d1,音域g—g2,有兩個八度。傳統的克亞克,因蒙以皮膜和馬尾弦較粗,音色較為渾厚;改革的克亞克,因蒙木製面板和採用絲弦,音色柔和優美,有如帶弱音器的小號。可用於獨奏、合奏或為敘事性長詩及民歌演唱伴奏,奏者多自拉自唱。尤其擅長演奏古老的富有濃郁民族風格的傳統樂曲。較著名的樂曲有《斐爾扎特》、《奧拉尤》、《烏拉》等。民間著名的制琴和演奏藝人有烏恰縣的馬坦·則克勒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