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拉多

克羅拉多

克羅拉多一般指科羅拉多大峽谷。科羅拉多大峽谷(Colorado,Grand Canyon)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西北部科羅拉多河中游、科羅拉多高原的西南部,是地球上最為壯麗的景色之一。由科羅拉多河水深切而成。自北部州界之馬布爾峽谷至內華達州界附近格蘭德瓦什崖,全長約350公里,深1,800米;谷頂部寬8-25公里,谷底水面線的寬度小於1公里,個別地方僅120米。兩側谷壁呈階梯狀。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位置

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TheGrandCanyon)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Arizona)西北部,科羅拉多高原西南部。是世界上的大峽谷之一,也是地球上自然界七大奇景之一。科羅拉多大峽谷(TheGrandCanyon)總面積接近3000平方千米。大峽谷全長446千米,平均寬度16千米,最深處2133米,平均深度超過1500米,總面積2724平方千米。

地形移動圖片

科羅拉多高原為典型的“桌狀高地”,也稱“桌子山”,即頂部平坦側面陡峭的山。科羅拉多大峽谷的形狀極不規則,大致呈東西走向,蜿蜒曲折,像一條桀驁不馴的巨蟒,匍伏於凱巴布高原之上。它的寬度在6千米至25千米之間,峽谷兩岸北高南低,平均谷深1600米,谷底寬度762米,科羅拉多大峽穀穀底寬度在200-29000米之間。

地質

大峽谷山石多為紅色,從谷底到頂部分布著從寒武紀到新生代各個時期的岩層,層次清晰,色調各異,並且含有各個地質年代的代表性生物化石,被稱為“活的地質史教科書”。
大峽谷兩岸都是紅色的巨岩斷層,大自然用鬼斧神工的創造力鐫刻得岩層嶙峋、層巒疊嶂,夾著一條深不見底的巨谷,卓顯出無比的蒼勁壯麗。更為奇特的是,這裡的土壤雖然大都是褐色,但當它沐浴在陽光中時,依太陽光線的強弱,岩石的色彩則時而是深藍色、時而是棕色、時而又是赤色,變幻無窮,彰顯出大自然的斑斕詭秘。這時的大峽谷,宛若仙境般七彩繽紛、蒼茫迷幻,迷人的景色令人流連忘返。峽谷的色彩與結構,特別是那氣勢磅礴的魅力,是任何雕塑家和畫家都無法模擬的。
峽谷岩壁的水平岩層清晰明了,這是億萬年前的地質沉積物,如同樹木的年輪一樣,為人們認識地質變化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大峽谷除去它雄偉壯觀的一面,還有很多千迴百轉的通幽曲徑;兩崖壁立千仞,夾持一線青天的景色在令人驚嘆之餘,也會讓人覺得前面似乎就有當關之勇夫。另外的一些由水流衝擊而成的岩穴石谷,形狀千奇百態,色彩通紅如火,每一處岩石都好像是一幅精美的畫,置身其中,猶如來到仙境一般。

形成原因

科羅拉多河的長期沖刷,不捨晝夜地向前奔流,有時開山劈道,有時讓路回流,在主流與支流的上游就已刻鑿出黑峽谷、峽谷地、格倫峽谷,布魯斯峽谷等19個峽谷,而最後流經亞利桑那州多岩的凱巴布高原時,更出現驚人之筆,形成了這個大峽谷奇觀,而成為這條水系所有峽谷中的“峽谷之王”。大峽谷以小科羅拉多河為起點,是全長2190千米的科羅拉多河強烈的侵蝕切割形成的19個主要峽谷中最長最寬最深的一個,也是最著名的一個。
科羅拉多高原的“桌狀高地”,即頂部平坦側面陡峭的山。這種地形是由於侵蝕作用(下切和剝離)形成的。在侵蝕期間,高原中比較堅硬的岩層構成河谷之間地區的突起,而河谷里侵蝕作用活躍。這種結果就造成了平台型大山或堡壘狀小山。
科羅拉多高原是北美古陸台伸入科迪勒拉區的穩定地塊,由於相對穩定,地表起伏變化極小,而且在前寒武紀結晶岩的基底上覆蓋了厚厚的各地質時期的沉積,其水平層次清晰,岩層色調各異,並含有各地質時期代表性的生物化石。岩性、顏色不同的岩石層,被外力作用雕琢成千姿百態的奇峰異石和峭壁石柱。伴隨著天氣變化,水光山色變幻多端,天然奇景蔚為壯觀。
峽谷兩壁及谷底氣候、景觀有很大不同,南壁乾暖,植物稀少;北壁高於南壁,氣候寒濕,林木蒼翠;谷底則乾熱,呈一派荒漠景觀。蜿蜒於谷底的科羅拉多河曲折幽深,整個大峽谷地段的河床比降為每千米150厘米,是密西西比河的25倍。其中50%的比降還很集中,這就造成了峽谷中部分地段河水激流奔騰的景觀。因為如此,沿峽谷航行漂流成為引人入勝的探險動。

歷史沿革

億萬年前,這裡也同喜馬拉雅山一樣,曾是一片汪洋大海,造山運動使它崛起。然而由於石質鬆軟,經過數百萬年湍急的科羅拉多河的沖刷,才形成今天全長近400千米、寬約20千米、平均深度1500米的世界著名大峽谷。
早在5000年前
,就有土著美洲印第安人在這裡居住。大峽谷岩石是一幅地質畫卷,反映了不同的地質時期,它在陽光的照耀下變幻著不同的顏色,魔幻般的色彩吸引了全世界無數旅遊者的目光。由於人們從谷壁可以觀察到從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各個時期的地層,因而被譽為一部“活的地質教科書”。科羅拉多河在谷底洶湧向前,形成兩山壁立,一水中流的壯觀,其雄偉的地貌,浩瀚的氣魄,懾人的神態,奇突的景色,世無其匹。有人說,在太空唯一可用肉眼看到的自然景觀就是科羅拉多大峽谷。
1869年,大峽谷被美國獨擘炮兵少校約翰·衛斯萊·鮑威爾帶領的一支探險小分隊發現。他首次漂流科羅拉多大峽谷開始,100多年來無數的美國探險家追隨著他的足跡在大峽谷里挑戰險灘,搏擊急流,在這裡詮釋著一種美國精神。
1890年,美國作家約翰·繆爾遊歷了大峽谷後寫道:“不管你走過多少路,看過多少名山大川,你都會覺得大峽谷仿佛只能存在於另一個世界,另一個星球。”此言不虛。
1903年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來此遊覽時,曾感嘆地說:“大峽谷使我充滿了敬畏,它無可比擬,無法形容,在這遼闊的世界上,絕無僅有。”
1919年,威爾遜總統將大峽谷地區闢為“大峽谷國家公園”(GrandCanyonNationalPark),1980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2年,權威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野外記者和編輯們進行了一次評選:在美國最刺激、最富有挑戰性的100項探險活動中,沿科羅拉多河乘橡皮筏全程漂流大峽谷名列榜首。由於漂流大峽谷既是最刺激最有挑戰性的探險活動,又是美輪美奐的旅遊享受,成為世界各地無數喜愛旅行冒險的人們夢寐以求的嚮往。
2007年8月,中國河南焦作雲台山與美國科多拉多大峽谷國家公園結為姐妹公園,成為我國第二家經過官方樹立的中外姐妹公園,並被列入當年胡錦濤主席訪美時中美兩國政府簽署的協作備忘錄。

自然資源

在大峽谷中,有75種哺乳動物、50種兩棲和爬行動物、25種魚類和超過300種的鳥類生存。整個國家公園是許多動物的樂園。馴鹿是峽谷內最普遍的一種哺乳動物,能普遍地從懸崖邊緣觀察到它們的身影。沙漠大盤羊生活在峽谷深處陡峭的絕壁上,在遊人通常的遊覽路線中不易被發覺。體型中等或較小的山貓和山狗生活範圍從絕壁邊緣到河邊無定所,國家公園中還有少量的山獅。小型哺乳動物包括有浣熊、海狸、花栗鼠、地鼠和一些不同種類的松鼠、兔和老鼠。兩棲和爬行動物有種類繁多的蜥蜴、蛇(包括當地特有的大峽谷粉紅響尾蛇)、龜類、蛙類、蟾蜍和火蜥蜴。還有成百中不同的鳥類和數不清的昆蟲和節肢類動物(蜘蛛)在此處定居。

面臨問題

水流問題
科羅拉多河在大峽谷的上游和下游均被建造水壩攔截,影響了正常的水流。上游是Glen峽谷水壩,形成Powell湖;下游是胡佛水壩,形成Mead湖,主要供水給位於荒漠中的拉斯維加斯。這些水壩不僅限制了各種魚和其他生物的活動,更重要的是它攔截了所有大洪水。大峽谷的許多地形過去都是由這些大洪水所塑造出來的,如今水流變慢變少了,許多地形就被改觀了,直接影響到大峽谷的生態環境。比方說,因為缺乏由大洪水所帶來的大量泥沙,大峽谷底部的許多沙灘都在消失當中。科學家們開始在Glen峽谷水壩作有限度的實驗性的排洪,對恢復大峽谷的原始地貌有很大的幫助。
空氣污染
大峽谷周圍大城市所產生的空氣污染直接影響著大峽谷的景觀:因為視野開闊,峽谷兩岸又有一定距離,所
以空氣污染問題常常像是被放大了似的在此特別明顯。空氣素質好的時候,峽谷對岸清晰可見;空氣污染嚴重的時候,峽谷對岸像是被籠罩在一層霧中。這個問題不好解決,因為國家公園管理局無權過問各大城市的空氣污染排放量,各大城市也不對什麼“世界遺產”的空氣素質負責。大峽谷只好一廂情願地期盼著各大城市嚴格限制並大副降低其空氣污染排放量,聽命於當時的風向、風速等自然條件了。

生態改變
自從西方人發現大峽谷以來,大峽谷的物理環境已被改變了許多,如前兩段所說的水流問題和空氣污染問題,這些改變都直接影響到大峽谷的生態環境。人類的活動又迅速地引進了許多外地的生物,它們與當地原有生物激烈競爭。這一切都破壞了大峽谷的生態系統平衡,我們要保護生態環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