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斯豬籠草

克洛斯豬籠草是紐幾內亞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

簡介

Nepenthesklossii
克洛斯豬籠草是紐幾內亞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

植物學史

在1912年至1913年的沃拉斯頓遠征(WollastonExpedition)中,塞西爾·博登·克洛斯(CecilBodenKloss)在紐幾內亞的西南部發現了克洛斯豬籠草。他於1913年1月26日在遠征營地附近海拔930~1170m的地區收集了編號為“Klosss.n.”的模式標本。現存放於新加坡植物園(SingaporeBotanicGardens)的植物標本館中。因其缺少花序材料,所以標本的性別不詳。1916年,亨利·尼古拉斯·里德利(HenryNicholasRidley)在《倫敦林奈學會會報(TheTransactionsoftheLinneanSocietyofLondon)》上,發表了關於克洛斯豬籠草的正式描述。克洛斯豬籠草的種名形容詞“klossii”來源於其發現者塞西爾·博登·克洛斯(CecilBodenKloss)。1928年,B·H·丹瑟(B.H.Danser)發表了開創性著作《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豬籠草屬植物(TheNepenthaceaeoftheNetherlandsINDIES)》,並在其中發表了修改後的描述與插圖。在研究了克羅斯豬籠草的模式標本後,丹瑟指出,里德利將葉片的上下表面的描述弄反了。對於克洛斯豬籠草的親緣關係,丹瑟寫道:“這種未被完整描述的物種似乎與窄葉豬籠草(N.stenophylla)之間存在著近緣關係,但也不建議將其劃歸為同一個物種。”但實際上,丹瑟對於窄葉豬籠草的描述是基於不純豬籠草(N.fallax)的模式標本,部分學者認為不純豬籠草是與窄葉豬籠草之截然不同的物種。丹瑟將克洛斯豬籠草與其他14種豬籠草歸為“Regiae”分支。他寫道:“維奇豬籠草(N.veitchii)、窄葉豬籠草、克洛斯豬籠草和暗色豬籠草(N.fusca)之間具有相當近的親緣關係,但又不可否認它們都是不同的物種。”

形態特徵

克洛斯豬籠草為藤本植物。莖可攀爬至數米的高處。

葉片革質帶柄。呈橢圓形至披針形,可長達25cm,寬至9cm。葉片末端為鈍尖,基部縮小成槽狀葉柄,可長達6cm,葉柄的兩脊寬度不超過5mm。在中脈兩側各有3條縱脈。縱脈從葉柄發出,在葉片的外三分之四平行延伸。羽狀脈不明顯。籠蔓通常為葉片的1~1.5倍長,接近葉片處直徑約為2mm,接近捕蟲籠基部處直徑為5mm。在籠蔓的中部常出現籠蔓圈。地面籠和下位籠前部的翼寬度不大於9mm,翼須可長達7mm。

上位籠與籠蔓的銜接處會形成一個寬達45mm的彎曲。呈窄漏斗形,有時籠口處呈管狀。其可高達26cm,寬至7cm。上位籠的翼常退化成一對隆起。籠口寬不大於4cm,前部傾斜,基部拉高,但不形成唇頸。唇平滑,前部寬3mm,靠近與籠蓋銜接處寬14mm。唇上有一系列高1mm,間隔為1.5mm的唇肋。唇的內緣平滑,無唇齒。捕蟲籠內表面的下部覆蓋著拱形的小消化腺。籠蓋接近似圓形,基部略成心形,可長達5cm,寬至5cm。在籠蓋下表面的基部有一個橫向扁平的附屬物,寬度不大於8mm。籠蓋的下表面覆滿了中心凹陷且大小不同的蜜腺。在籠蓋基部的後方有一根不分叉的籠蔓尾,長度約為20mm。

克洛斯豬籠草的花序為總狀花序。花梗可長達18cm,花軸可長達14cm。每個小花梗帶1~3朵花,可長達10mm。被片為長方形,長3mm,寬1mm。果莢長約15mm,基部明顯縮小。

在葉片的下表面具有茂密的金色毛被,其由星狀的短毛、分叉的長毛和更長的不分叉長毛(長度可達7mm)組成。葉片的上表面光滑。捕蟲籠和籠蔓覆蓋著類似葉片下表面的毛被,但較稀疏。籠蔓尾具有相當茂密的短毛被。此外,國家和被片的外表面也具有毛被。

捕蟲籠為帶有紅色斑點,籠蓋為紫色。乾燥標本偏黃色,捕蟲籠內表面為淡藍色,蠟質區表面具有白霜狀粉末。

生態學

克洛斯豬籠草是印度尼西亞位於紐幾內亞島上的巴布亞省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它分布於馬老奇(Merauke)、帕尼艾(Paniai)和查亞峰(PuncakJaya)的低海拔地區。該物種的垂直分布範圍很廣,可出現於海拔1000~2000m的地區。克洛斯豬籠草的原生地通常為高地泥炭森林(highaltitudeswampyforest),偶爾會出現於草原中。在某一海拔為1700m的地區,克洛斯豬籠草與大豬籠草(N.maxima)的一種小型個體生活在一起。可能為它們之間的自然雜交種的物種也出現於此。這些種群的原生地已列入“開發清理計畫”中,因此它們的生存繁衍受到了巨大的威脅。

克洛斯豬籠草在野外的數量已極其稀少,因此基於2000年它的評估,其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006IUCNRedListofThreatenedSpecies)》中,等級為易危(vulnerable)。斯圖爾特·麥克弗森(StewartMcPherson)認為因對其了解甚少,所以很難評估它的保護狀況。2009年3月,一條貫穿克洛斯豬籠草原生地的公路開工,這嚴重威脅到了它的生存。其他的克洛斯豬籠草種群分布於人們無法到達的地方,幾十年來都沒有被觀察過。

食蟲性

豬籠草屬中有兩個物種具有帶白斑的穹頂型捕蟲籠,克洛斯豬籠草是之一,這些白斑的作用是使得陽光可以透過捕蟲籠照射到捕蟲籠的內部。克洛斯豬籠草捕蟲籠的形態與蘇門答臘特有的馬兜鈴豬籠草(N.aristolochioides)十分相似。從捕蟲籠的正面看,其籠口和籠蓋部分都較黑暗,相比之下,其內表面因有從頂部透過的陽光就顯得較明亮。雖然一直都沒有關於克洛斯豬籠草捕蟲機理的綜合研究出現,但是它被認為具有與馬兜鈴豬籠草相似的捕捉飛蟲的方法。此外,北美洲的眼鏡蛇瓶子草(Darlingtoniacalifornica)、小瓶子草(Sarraceniaminor)和鸚鵡瓶子草(Sarraceniapsittacina)也具有類似的捕蟲方法。在馬兜鈴豬籠草的捕蟲籠內,昆蟲常常受到籠壁上白斑的干擾而迷失方向,無法找到出口,最終落入消化液中溺死。馬兜鈴豬籠草和克洛斯豬籠草捕獲的大部分昆蟲都是具有趨光性的飛蟲。

相關物種

克洛斯豬籠草捕蟲籠的形態特徵的很多方面與馬兜鈴豬籠草都很相似,但前者的體型較大。然而,這個兩個物種之間存在著地理隔離,因此不認為它們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親緣關係。它們之間相似的特徵被認為是趨同進化的表現,即是相互隔離但相似的生態系統中,兩個沒有密切的親緣關係的物種獨立獲得相似形態特徵的現象。

以克洛斯豬籠草的巨大葉柄,可以較容易的將其與馬兜鈴豬籠草區分開來。

產自蘇門答臘的真穗豬籠草(N.eustachya)表現出極大的變異性,偶爾會出現類似於克洛斯豬籠草的盔狀的上位籠。但它們之間依然較易區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