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動力學療法

光動力學療法,屬於光醫學範疇。是一微侵襲性、引起局部組織破壞的、非產熱性治療手段,目前用於治療肺、食管、胃、乳腺、皮膚、膀胱等的腫瘤,不僅可以作為姑息性治療,而且對某些早期腫瘤,尚可達到治癒目的。

發展史

光動力學療法發展史
光動力學療法屬於光醫學範疇。早在4000年前的古埃及時代,人們就發現植物中的補骨脂靈口服後會積聚在皮膚中,日光照射後導致皮膚色素沉著,應補骨脂靈加紫外線照射可治療皮膚白斑。嗣後,相繼套用類似方法治療包括痤瘡、濕疹、單純皰疹和牛皮癬等多種皮膚病。1903年Niels Finsen因發明紫外線輻射治療皮膚結核病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PDT套用於腫瘤始於1903年Jesionek和Tappeiner套用伊紅致敏腫瘤,引起腫瘤細胞破壞。1976年Kelly 和Snell套用一種血卟啉衍生物(hematoporphyrin,HpD)治療膀胱腫瘤成功,由此開創了PDT。近年來由於光敏物質、光激活裝置和導光系統的發展和進步,PDT已逐步成為腫瘤的基本治療手段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