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妣事略

先妣事略

《先妣事略》是明代作者歸有光追憶亡母的一篇記敘文,蘊含著對母親深沉的悼念之情:悲傷母親短暫而艱辛的一生,歌頌母親樸實而崇高的品德。作者拾取母親生前的一些日常生活瑣事,絮絮道來,刻畫了一位勤勞、儉樸、待人厚道、嚴以教子的母親形象,寓歌頌讚美於敘事之中。本文選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五。

基本信息

作品概況

先妣事略先妣事略

作品名稱:先妣事略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歸有光

作品體裁:散文

《先妣事略》是作者追憶亡母的一篇記敘文,蘊含著對母親深沉的悼念之情:悲傷母親短暫而艱辛的一生,歌頌母親樸實而崇高的品德。作者拾取母親生前的一些日常生活瑣事,絮絮道來,刻畫了一位勤勞、儉樸、待人厚道、嚴以教子的母親形象,寓歌頌讚美於敘事之中。

作品原文

先妣事略(1)

先妣周孺人(2),弘治元年(3)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來歸(4)。逾年生女淑靜,淑靜者大姊也;期(5)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殤(6)一人,期而不育(7)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8)十二月;逾年,生淑順;一歲,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數顰蹙顧(9)諸婢曰:“吾為多子苦!”老嫗以杯水盛二螺進,曰:“飲此,後妊不數矣。”孺人舉之盡,喑(10)不能言。

正德八年(11)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然猶以為母寢也,傷哉!於是家人延(12)畫工畫,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畫有光,鼻以下畫大姊。以二子肖(13)母也。

孺人諱(14)桂。外曾祖諱明。外祖諱行,太學生(15)。母何氏,世居吳家橋,去縣城東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橋並小港以東,居人環聚,盡周氏也。外祖與其三兄皆以資雄(16),敦尚簡實(17);與人姁姁(18)說村中語,見子弟甥侄無不愛。

孺人之吳家橋則治木綿(19);入城則緝纑(20),燈火熒熒,每至夜分(21)。外祖不二日使人問遺(22)。孺人不憂米鹽,乃勞苦若不謀夕(23)。冬月爐火炭屑,使婢子為團,累累曝階下。室靡棄物,家無閒人。兒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24),手中紉綴不輟(25)。戶內洒然(26)。遇僮奴有恩,雖至棰楚(27),皆不忍有後言。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餌,率人人得食。家中人聞吳家橋人至,皆喜。有光七歲,與從兄(28)有嘉入學,每陰風細雨,從兄輒留,有光意戀戀,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覺寢(29),促有光暗誦《孝經》(30)即熟讀,無一字齟齬(31),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疴(32)。舅母卒,四姨歸顧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與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歸王三接,孺人所許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補學官弟子(33),十六年而有婦,孺子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撫愛之,益念孺人。中夜與其婦泣,追惟(34)一二,仿佛如昨,餘則茫然矣。世乃有無母之人,天乎?痛哉!

字詞注釋

(1)先妣(bí):亡母。妣,母,後只用於稱亡母。《禮記·曲禮》:“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

(2)孺人:古代貴族、官吏之母或妻的封號,明清時用以封贈七品以下官職的母親或妻子的名號。

(3)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弘治是明孝宗的年號(1488—1505)。

(4)來歸:意為嫁到夫家。歸,出嫁。

(5)期(jī):一周年。

(6)殤:早逝,還沒有成年就死去。

(7)不育:指流產。

(8)妊:懷孕。

(9)數(shuò):屢次。顰蹙(pín cù):皺眉頭。顧:注視。

(10)喑(yīn):啞。

(11)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正德時明武宗年號(1506—1521)。

(12)延:請。

(13)肖:像。

(14)諱:名。封建時代不應直稱的尊長的名字稱諱。

(15)太學生:太學的學生。大學時封建時代的最高學府,在明代就是國子監。

(16)以資雄:憑財產而在當地有勢力。

(17)敦尚簡實:注重簡易樸實。

(18)姁姁(xù):和藹親切的樣子。

(19)木棉:這裡指棉花。

(20)緝纑(lú):把麻搓成線,準備織布。纑,麻縷。

(21)夜分:半夜。

(22)問遺(wèi):問候和贈送物品。

(23)不謀夕:即朝不謀夕,早上不能為晚上打算,比喻境況窘迫。這裡說母親雖不憂米鹽,但當窮日子過,十分勤儉。

(24)乳抱:抱在懷裡餵奶。

(25)紉綴不輟:縫縫補補一刻不停。

(26)洒然:整齊清潔,很有秩序。

(27)棰(chuí)楚:杖責。棰,杖;楚,荊木。棰楚,這裡當動詞用。

(28)從兄:堂兄。

(29)中夜覺寢:半夜睡醒。

(30)《孝經》:書名。宣傳封建孝道的儒家經典。

(31)齟齬(jǔ yǔ):生疏而不流暢。原指牙齒上下不對齊。

(32)羊狗之疴(ē):由羊、狗等家畜傳染的疾病。

(33)學官弟子:經過本省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學員,即秀才。學官,各級地方教官的統稱,府學稱教授,州學稱學正,縣學稱教諭,負責管教在學的生員。

(34)追惟:追思。

作品譯文

亡母周孺人,在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十六歲嫁到夫家。第二年,生下女兒淑靜。淑靜,就是我的大姐。過一年,生下我,又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個生下就死了,另一個也只活了一年。又過了一年,生下有尚,懷孕十二個月。第二年生淑順,過一年,又生下有功。有功生下以後,先母哺養他比前幾個兒女時更費力。於是她常常皺著眉頭對幾個女傭說:“孩子這樣多,我真苦死了。”有一個老婆子用一杯水盛著兩個田螺送上來,說:“把這杯水喝了,以後就不會常懷孕了。”先母舉起杯,把水一口氣喝完,失聲變啞,不能說話。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母親病故。兒女都還小,看見家裡大人哭,也跟著哭,但是還以為娘是睡著了。真是傷心啊!接著,家裡請來畫工為先母畫遺像,把兩個孩子帶到畫工眼前,對他說:“遺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畫,鼻子以下照淑靜畫。”因為這兩個孩子長得像母親。

先母名桂。外曾祖父名明;外祖父名行,是太學的學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輩輩住吳家橋。吳家橋在崑山縣城東南,離城三十里,經過千墩浦,往南一直到橋,沿著小港向東。村子裡聚居著許多人家,全都姓周。外祖父和他三個哥哥都因為憑財產而在當地有勢力,為人注重簡易樸實。外祖父常常和諧親切和村里人拉家常,看到小輩外甥侄子們個個都很喜愛。

先母到吳家橋娘家,就做棉花活。進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線,常常點盞小燈,勞動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兩天差個人來送點東西。家裡不缺吃食,先母卻終日勞苦象是窮得揭不開鍋。冬天生爐火用的炭屑,叫丫環做成炭團,一顆挨一顆曬在台階下面。屋裡沒有廢物,家裡沒有閒人。兒女大的牽著衣服,小的抱在懷裡餵奶,手裡還縫縫補補一刻不停,間間房裡整齊清潔。待傭人很好,即使到了非要棍打條抽的地步,也不忍在背後說些難聽的話。吳家橋每年要送來魚、蟹、糕餅,總是人人可以吃到。家裡人聽說吳家橋有人來,個個都歡喜。

我七歲時和堂兄有嘉進學塾讀書。每逢陰雨天氣,堂兄總是在學塾里過夜,我心裡非常想留在書塾,但是卻不能留住,必定要趕回家。先母在半夜醒來,就叫我低聲背誦《孝經》,要背誦得沒有一個字錯漏,她才高興。

先母故世以後,外祖母何氏也病故了。周家染上了瘟疫。舅母也病故;四姨媽嫁在顧家,又病故;一連死了三十個人。只有外祖父和二舅還健在。

先母故世十一年後,大姐淑靜嫁給王三接,這婚事是先母生前應允的。故世十二年後,我補上了生員,十六年後,我娶妻,婚事也是先母生前給我聘定的。一年以後我有了個女兒,我們夫婦都很喜愛女兒,格外想念先母。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著眼淚,回想她生前的幾件事,仿佛像是昨天發生的一樣,別的什麼,都記不起來了。世界上竟有沒有娘親的人么!天啊,多么悲痛啊!

作者簡介

歸有光(1506—1571),字煕甫,號震川,崑山(今江蘇崑山市)人。明代優秀散文家,九歲能文,二十歲通五經三史諸書。1540年(嘉靖十九年)舉鄉試,第二年,徙居嘉定境內的安亭(今屬上海市)。前後八次參加會試,均不第。以讀書講學為業,教書授徒二十餘年,從學者常達數百人。至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年60歲)始中進士,授浙江長興知縣。因得罪上司,三年後改調順德府(今河北邢台市)通判,專管馬政,實為明升暗降。1570年(隆慶四年),大學士高拱、趙貞吉引薦為南京太僕丞,留掌北京內閣制敕房修《世宗實錄》,次年病死。

歸有光以散文著稱。他反對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後七子”“追章琢句,模擬剽竊”的文風,主張繼承唐宋散文的優良傳統。他的散文長於記敘抒情,以簡潔的語言寫人敘事,寄託自己的情感。

在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王世貞贊其文“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徐渭稱其為“今之歐陽子也”。著有《震川先生集》、《震川尺牘》、《三吳水利錄》、《馬政志》、《易圖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