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體制

元雜劇,又叫北雜劇,是一種用北曲演唱的戲曲。是吸收了北方民歌、俚曲以及少數民族歌曲而形成的新的音樂體系。距現在元雜劇的具體唱法已經失傳,從文學角度看,其體制可以概括了三個部分:1、四折一楔子的基本結構,2、一角主唱的演唱形式,3、曲、白、科和題目正名組成的劇本形式。

元雜劇又叫北雜劇,是一種用北曲演唱的戲曲。北曲與南曲相對,是雜劇、散曲所用各種曲調的統稱,是在唐宋大曲的基礎上,吸收了北方民歌、俚曲以及少數民族歌曲而形成的新的音樂體系。
元雜劇的具體唱法已經失傳,從文學角度看,其體制可以概括了三個部分:
1、四折一楔子的基本結構。
折、相當於現代戲劇的“幕,場”,在音樂上用同一宮調的一個完整套取,一折即一個劇情段落,大致暗含了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局四個段落。
2、一角主唱的演唱形式。
一角主唱即一個劇本由一個主要角色從頭唱到尾。
3、曲、白、科和題目正名組成的劇本形式。
元雜劇以“曲”為主,主要用於抒情、敘述情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也起渲染氣氛、描寫景物的作用。固元雜劇有“元曲”之稱。“白”是說,有“賓白、韻白、散白”之稱。“科”,主要是演員的動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