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石鄉

元石鄉

元石鄉位於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東南部,距縣城19公里,東鄰板廟鄉,南與達縣江陵鎮接壤,西與白衣鎮毗鄰,北與江口鎮相鄰,是平昌縣典型的山區農業鄉,總面積58.8平方公里。有耕地16985.9畝,轄15個行政村,98個農業合作社,總戶數4995戶。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元石鄉所轄區域由兩座山、兩道梁組成自然的輪廓,形狀似“山”,東部的牛嶺子、大包寨、尖山子屬秦嶺支脈大巴山系,東部香爐山牽著毛家庵、八卦石、元石盤;西部貓兒寨牽著檬梓丫、雙山子、白頂子;山崗梁、趙家梁環繞兩座山,正好形成一個“山”字。

元石鄉 元石鄉

境內整個地勢呈南北走向,西北高,東南低,屬丘陵地帶,海拔最高927米,最低278米(該鄉境內黃梅村的黃梅溪是全市最低海拔處),巴河經平昌湍流而下經該鄉黃灘村到白衣,過該鄉黃梅村到達縣江陵、道讓,下洛車、滴河,沿橋灣抵三匯,入州河。元石地貌山高谷低,全鄉最高點貓兒寨海拔930米,全縣海拔起始點黃梅溪330米。

行政轄區

元石鄉一角 元石鄉一角

元石鄉下轄村:毛庵村、香爐村、黃梅村、元盤村、柏椏村、秋風村、雲頂村、檬子村、雙山村、華光村、黃灘村、白頂村、白馬村、貓寨村、長埡村。

人口狀況

元石鄉 元石鄉

元石鄉轄15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 98個農業合作社,有村(居)民戶4899戶,20374人,其中農業人口19468人。有耕地面積16634畝,其中水田8350畝,地8284畝;有農村勞動力9394人,其中勞動年齡內人數7856人。全鄉有黨支部18個,其中農村黨支部15個,黨員546人。有15條村道路,81條社道路,形成縱橫交錯的公路網路。

元石鄉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9987
4960
5027
家庭戶戶數 2908
家庭戶總人口(總) 9970
家庭戶男 4946
家庭戶女 5024
0-14歲(總) 2933
0-14歲男 1541
0-14歲女 1392
15-64歲(總) 6370
15-64歲男 3107
15-64歲女 3263
65歲及以上(總) 684
65歲及以上男 312
65歲及以上女 372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9618

歷史沿革

元石鄉 元石鄉

巴河經白衣而下,至黃梅溪沿灘口左側小溪匯北上,兩山狹峙約10里處, 溪邊忽伸一巨石其圓形歷稱“圓石盤”。1952年,建立鄉政府時,故稱“元石鄉”。 1956年冬,遷於復興場下何家坪,以一民房為基,擴建新址,仍名“元石鄉”。 1958年秋,成立人民公社,劃分為8個管理區。1960年管理區稱為耕作區,51個生產隊。1962年進行改組,將管理區稱為大隊,全鄉便是8個大隊,51個生產隊,1981年將人民公社又改稱為鄉人民政府,沿用至今。199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巴中地區,從原屬達縣地區管轄的巴中、平昌、通江、南江四縣分出,歸巴中地區,轄通、南、巴、平四縣,元石鄉隨平昌縣歸屬巴中地區管轄。2003年10月,平昌縣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將原長埡鄉整體併入元石鄉,組建了新的元石鄉,轄15個行政村,98個社,幅員面積為58、8平方公里。

鄉鎮經濟

元石鄉共有98個農業合作社,總戶數4995戶,總人口20246人,其中農業人口19421人,非農業人口831人,場鎮個體私營經濟147戶,民營加工企業15家。“黃梅酒”馳名巴蜀;特麗潔純淨水廠,年生產總量1800萬噸。2003年,GDP3823萬元,人平年純收入1531元,糧食總產量15355噸,人均糧食占有700公斤。鄉人民政府駐元石場,傳說仙女黃梅下凡夜宿此地,種下樟樹和柏樹,現有古樟、古柏106根,距縣城19公里。

元石鄉主產水稻、玉米、豆類、蔬菜,氣候溫和,宜種性廣,適宜發展綠色農業。一是以市場為導向,挖掘農業內部潛力。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始終把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放在工作首位,依靠科技突出品種改良。全鄉水稻面積11610.8畝,產水稻4000噸;玉米3880畝,產玉米1500噸;小麥4810畝,產小麥1400噸;油菜6887畝,產油菜800噸。二是大力發展畜牧業。生豬存欄20589頭,能繁母豬3400頭。年出欄肥豬3萬頭左右,人平出欄肥豬1.5頭以上,年產仔豬48000多頭;耕牛存欄4013頭,能繁母牛2539頭,改良1298頭,產牛犢1438頭,年出欄肉牛1280頭。出欄禽類52080隻,產蛋量達25萬斤,蜂蜜產量5100公斤,南江黃羊存欄610多隻,出欄750多隻。全鄉年養豬30頭以上的養豬大戶有300戶,養肉牛在50頭以上的大戶2戶。全鄉僅畜禽產值8500萬元,人平增收400多元。

風景名勝

1、祠堂、廟宇

元石素有“文化重地”之說。早年修建的尖山寺、草堂寺、香爐山和胡氏宗祠、李家祠、何氏宗祠等,設計古雅,結構嚴謹,其中神像高大,塑造精細,宛然如生。只可惜,這些具有歷史價值的部分珍貴文物遞時摧毀,僅存少部分,距今386年。

2、古樹林園

古樹林園位於貓兒寨余脈的毛家庵腹部,緊靠鄉政府,林園亂石叢生,古樹掩映。南北長300餘米,東西寬約100米,林中以樟樹為最,間有古柏。明朝崇禎年間,水竹叢生,不見天日。清朝中期,是何氏祖墳基地,民國年間,樟樹古柏略有毀壞,一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才由人民政府保護下來。林園北面是一輪高10米,長300米的整塊石壁。是林園的天然屏障,石壁中段,掘有小石梯100餘級,可以攀頂,眺望林園全景。

石壁右側,刻有“序言”及“詩句”。詩云:

堪嘆人生幾時休,江河晝夜小長流。

魚子龜鱉往前走,不知魚翁下釣鉤。

富貴榮華拿不去,田地房子一齊丟。

思想世界空勞力,盡赴閻君一筆鉤。

末尾刻:乾隆33年戊子歲何道仙手書(前面序言模糊難辨)。

3、修仙亭

元石場鎮翠亨街離政府辦公樓20米處,自生一石,長方形,周長150米,高15米,下大上小,凸凹重疊,頂端平,沿石座有古柏,香樟數十株,顯得自然幽靜。據傳(民眾口碑)是當年何道仙修仙練法的地方,故名“修仙石”,修仙石正面斜岩石壁頂端有一小亭,名“修仙亭”,是何道仙的寓所,小亭已毀,舊遺尚存。“修仙亭”下面斜岩石壁上,刻有“修仙亭”,隱約可見。“修仙石”背面石壁有文字記載,已被打毀,只在打濫的石壁左側,留有石刻:“明崇禎己卯夏月王氏題”字樣,再向左是“趙長庚旭書”“斗大石刻”“魁”字。

社會事業

1、修建元石國小(大連實德希望國小)。該校占地30餘畝,總投資170餘萬元,可容納35個教學班,極大改善了元石鄉的教學環境。

2、鄉村公路建設。徹底整治鄉道公路23公里,達到三級泥結石標美路標準。新建村道路32公里,維護、整修村道路26公里,公路建設投資近100萬元。

3、修建自來水廠。針對元石鄉中心場鎮歷來飲水難的問題,投資17萬元,修建了一個占地3畝的自來水廠,使場鎮居民飲上了放心水。

4、啟動多項農業發展項目。2005年全鄉種優質水稻6000畝,雜糯間栽2700畝,規模化發展玉米1600畝,栽桑396畝。

元石鄉基礎建設,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①鄉主幹公路達到四級凝結石標準。村通公路達到路面保潔、平整、水溝暢通;

②程控電話、郵政儲蓄日益增加,全鄉開通程控電話750多部,郵政儲蓄達到2000多萬元;

③全鄉15個村通光纖電視,覆蓋面100%;

④抓好硬體達標,普通及義務教育。元石中心國小2所,村級國小15所,在編教職工145人,教學班22個,在校學生1072人,國中部2所,新建綜合樓房5000平方米,硬化了鄉村操場,新購置了部分實驗教學和電化教學儀器,2004年中考升學率60%以上,考入省級試點中學80多人;

⑤衛生事業蓬勃發展。通過改革建立了衛生院,兩個衛生服務站,新建衛生院樓房一棟,建築面積達1350平方米,衛生院購置了部分的物理診治儀器,解決了全鄉老百姓就醫難、難治病的問題;

⑥信用業務蓬勃發展,金融儲蓄提前完成,每年信用社儲蓄總額為1500千萬元;

⑦集鎮建設突飛猛進,場鎮面貌日新月異。按照著眼開發、積極改造的方針,今年投資48萬元新建水廠一個,保證了街道居民、單位和場鎮附近村的人畜飲水,全街有200多戶居民,今年新增住戶31戶,個體私營經濟147戶,鼓勵農民進集鎮建房經商辦企業;

⑧突出個體私營經濟,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目標,以開發本地資源為重點,用活用夠優惠政策,拓寬招商引資渠道,全鄉有預製水泥板廠、頁岩磚廠、沙石廠、純淨水廠、酒廠加工業等50多家,大小私營客貨車15輛,發展個體私營大戶185家,年收入均在5萬元以上,既給個人創造了財富,又給國家拓寬了稅收渠道;

⑨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大力發展非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的經濟渠道,鄉政府成立了勞務輸出辦公室,政府出面聯繫有序組織輸出了務工人員達6200多人,僅外出務工收入就達6500萬元;

⑩人才輩出。近年來,在校大專院校學生100多人。白馬村胥光義,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

⑾計畫生育開創新局面。黨委政府以農村為重點,以少生快富奔小康為目標,認真貫徹執行《四川省計畫生育條例》,堅持“三不變”工作方針,落實“三為主”工作方向,走“三結合”路子,以嚴格控制人口為核心,內攻質量,外樹形象,2004年計生率達98%,當年節育率96%,綜合節育率95%,“三結合”戶達標100%,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當年社會撫養費徵收率9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