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秘史》

《元朝秘史》

《蒙古秘史》是一部記述蒙古民族形成、發展、壯大之歷程的歷史典籍,是蒙古民族現存最早的歷史文學長卷。它從一二四零年成書至今,已閱七百六十多年滄桑,這部書以比較重要的身份進入文學史,是一位博學的文史學者,也就是文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鄭振鐸先生的功勞。

簡單介紹

蒙古秘史 蒙古秘史

《蒙古秘史》被世人稱作絕世奇書,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成書於13世紀,原本是一部用畏吾體蒙古文寫成的編年體蒙古歷史文獻,被元朝統治者社為“事關外禁,非可令外人傳寫”的“秘籍”,寫成之後藏入密室。 這部“秘籍”在140多年後才被發現,以漢字標音形式拼寫的明朝《元朝秘史》版本流傳於世,被稱為像岩畫般難以解讀的“天書”。 上世紀60年代以後,《蒙古秘史》研究成為一門國際性學問。成德公的次子、阿爾達扎布的父親額爾登泰於1961年調入內蒙古社科院,繼續秘史的研究。

 中國古代蒙古文重要歷史著作。原名《忙豁侖?紐察?脫卜察安》﹐即《蒙古秘史》。明人誤譯為《元朝秘史》﹐亦稱《元秘史》。與《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並列為蒙古文“三大歷史著作”。作者佚名。由於書後題“鼠兒年七月”“寫畢”﹐對其具體成書年代遂有戊子(1228)﹑庚子(1240)﹑壬子(1252)﹑甲子(1264)諸說﹐至今尚無定論。該書原文為畏兀兒體蒙古文﹐原著早已失傳﹐傳世的只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四夷館漢字音寫蒙古語原文﹑逐詞旁註漢譯並附有摘要總譯的本子﹐分全書為 282節(段)。書中記載了成吉思汗祖先的譜系﹐蒙古各氏族部落的源流﹐成吉思汗的生平事跡﹐以及窩闊台一朝的史實﹐是研究12~13世紀上半葉蒙古族社會歷史﹑風俗習慣﹐乃至語言文字的重要參考文獻﹐受到古今中外蒙古史學者的特別重視。現存的版本有正文10卷﹐續文2卷與15卷的區別﹐也有音譯全本與總譯節本的區別。12卷本有顧廣圻本和葉德輝本兩種,15卷本由清人鮑廷博從《永樂大典》中抄出﹐因前有錢大昕所寫書跋﹐故亦稱錢本《秘史》。現在流行的各種刊行本和法﹑德﹑俄﹑日﹑英﹑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土耳其文譯本﹐都是從這 3種版本轉抄﹑刊行﹑翻譯的。國內外研究此書的文章和專著﹐數量之多,內容之細,較之其它史書為少有。

秘史傳說

蒙古族族源神話傳說,除口頭流傳的以外,在《蒙古秘史》中和拉施特的《史集》等蒙古文文獻里記載較詳。這些歷史傳說不僅是質樸優美的文學作品,而且是民俗學、歷史學(蒙古部族的社會構成和親族組織等)的珍貴資料。因此,很早以來就引起了中外學者的注目。

《蒙古秘史》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作為乞顏部的始祖神而被記載下來的。後來,他們的子孫生齒日繁,傳至第十代後裔,有個名叫脫羅豁勒真伯顏和他的妻子字羅黑臣豁阿生了兩個兒子都娃鎖豁兒和朵奔蔑兒乾。都娃鎖豁兒是個額上只生了一隻眼,能看三程遠的人物。一天,哥兒倆一同登上不兒罕山,都娃鎖豁兒極目遠眺,望見沿統格黎小河遷移來一群百姓,在一輛華麗的牛車上坐著一位美麗的姑娘,於是對弟弟朵奔蔑兒乾說:在那群遷來的百姓中,一輛黑篷車的前沿上坐著一位漂亮的姑娘,若未許配人家,就給你求親吧?說著就叫弟弟前去探視。朵奔蔑兒乾到那裡一看,果然是一位美麗的姑娘,名叫阿闌豁阿,是很有名望的霍里禿馬惕部那顏的女兒,尚未許配人家,於是便向女方求婚,娶為妻室。從朵奔篾兒乾娶妻開始,史載其事跡趨於翔實,由於《蒙古秘史》的記載,阿闌豁阿成為蒙古第十一代女祖先而聞名於世。阿闌豁阿來到朵奔蔑兒乾那裡,生了別勒古訥台、不古訥台兩個兒子、朵奔蔑兒乾去世後,阿闌豁阿寡居時又生了三個兒子,一名不忽合塔吉,一名不合禿撒勒只,一名字端察兒蒙合黑。於是她原來的兩個兒子竊竊私議,懷疑這三個兒子是跟家僕馬阿里黑伯牙兀歹氏人所生。阿闌豁阿察覺以後,給每人一枝箭去折,他們毫不費力地都一一折斷了,然後她又把五枝箭桿捆在一起要他們輪流去折,結果都不能折斷。為此,阿闌豁阿對原來兩個兒子講述了受胎生子的奇異經過每夜都有個黃白色的人,藉著天窗和門額上(間隙)露天地方的光,進來撫摸我的肚皮,光亮滲入我腹,出去時,藉著日月之光,如同黃狗一般,搖搖擺擺飄然而去,你們怎敢胡說!這樣看來,顯然是上天的子息啊!你們怎能比做凡人呢?等他們做了萬眾的可汗,凡人們才能明白呢!說完又進而教訓五個兒子道:你們這五個兒子啊,都是從我肚皮里生出來的,你們正像方才那五枝箭,如果一支一支地分開,你們就像那一支一支的(孤)箭一般容易被任何人折斷。如果像那(捆)在一起的五支箭一般,同心一體啊!任何人都難以把你們怎樣。 阿闌豁阿母親死後,前四個兒子把食物牲畜都分了,只有五弟孛端察兒愚弱,不被當作親人,沒有給他一份。孛端察兒便騎著一匹背上有鞍瘡、禿尾巴黑脊樑的青白馬沿著斡難河,放馬賓士而去,到了巴勒諄阿拉勒之地,搭個草棚住下了。後來,不忽合塔吉前來尋找孛端察兒,就在這個傻弟弟的勸說下,五兄弟突然襲擊了住在統格黎河邊的一群沒有大小好歹,不分頭蹄上下,沒有頭腦管束,容易對付的百姓,把他們擄為奴僕,兄弟五人各自分得一份屬民和畜群之後,便移住在不兒罕山麓,從此形成了五個姓氏(斡孛黑壇),韃靼--蒙古部由此而來,孛端察兒便成了乞顏孛兒只斤的祖先,成吉思汗就是這個部族的後裔。以上所引《蒙古秘史》的歷史傳說,總的來說描述了黃金家族的發祥史,從而生動地展示了蒙古氏族社會進入奴隸制社會的生活圖景,同時也反映了這一時代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良好願望。

孛兒帖赤那豁埃馬蘭勒開路到十一世祖的所謂感光而孕的日月神傳說,向人們敘述了蒙古部是天神(承受天命而生)或日月神的後裔,這種天命觀同蒙古人的原始宗教薩滿教的天神信仰相聯繫。神孕感生神話故事追溯其淵源還是與遠古圖騰崇拜及泛靈信仰有關。但是,隨著生育之奧秘被人們認識,那種不與男性接觸而孕育的原始思維觀念已被否定,特別是從對偶婚進入一夫一妻制後,氏族血緣關係已成為維護氏族組織制度的牢固紐帶,因而,血統是否純正就決定著每個人能否成為該氏族成員的標準。阿闌豁阿無夫生子按那個時代人的思想認識來說,便大可懷疑了,所以,別勒古訥台、不古訥台私下認為以後三個弟弟的血統有問題。這種思想苗頭一旦發展,就會破壞這個血親家族的團結,造成分崩離析的惡果。這是事關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具有政治遠見的阿闌豁阿非常明白,所以,她作了上述解釋,穩定了人心,挽回了同母異父的五個兒子的分裂危機。因為在那個時代雖然生育奧秘被認識,但天命觀卻又禁錮著人們的頭腦,天神與母體接觸妊娠生子之說是誰都可以接受的一種觀念。阿闌豁阿以天賦論的生動實例進行教誨,不僅穩定了人心,而且提高了子孫的聲望,加強了他們之間的信賴和團結,從傳說反映的經濟形態和圖景來看,畜牧業為主要經濟成分,但狩獵仍然是許多部落重要的生活來源。這時的蒙古社會已出現貧富、貴賤的階級差別,進入了奴隸制社會。某些原始部落仍然保持著氏族社會的面貌,如住在統格黎河沿岸的一群沒有大小、上下的百姓,就是這種社會生活的反映,所以他們注定要被強者擄為奴婢屬民。激烈的階級分化,使那些被稱為;蔑爾伯;額真的人成為奴隸主貴族,而被稱為扎刺兀;字勒失伯赤的人淪為部落奴隸。奴隸則被當做會說話的牲畜隨意贈送或買賣,甚至可以用一隻鹿的後腿便可換得一個窮孩子為奴隸。那時財產和奴隸的主要來源就是戰敗部落的牲畜和屬民,因此,氏族部落之間、大小奴隸主之間的兼併戰爭十分頻繁。為了保衛部落的安全,首要條件就是加強內部團結,抑制內訌分裂阿闌豁阿五箭訓子的傳說正是客觀地反映了那個弱肉強食的歷史時代人們普遍的願望和要求。
上述感光而孕五箭訓子的傳說,許多民族中均有類似故事產生。還有都娃鎖豁兒額上生了一隻目力超群的獨眼,也頗有特點。這種千里眼的傳說,各個民族所在多有。不過,都娃鎖豁兒這一特異形象的出現,又與本民族的生活有關,它以幻想形式反映了牧人獵戶發展生產的願望。牧人希望放眼遼闊草原,照料好五種牲畜;獵人搜尋和獵取野獸更需銳利的眼睛。所以,無論傳說的內容和形式與其他民族如伺相似,一旦結合本民族的生活和人們的思維天地,就會滲透著他那濃郁的民族氣息。

百年破譯

內蒙古自治區一個達斡爾家族的祖孫三代,用近百年時間為破譯被譽為絕世奇書的《蒙古秘史》而皓首窮經。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原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74歲的達斡爾族學者阿爾達扎布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他的祖父成德公在1915年從俄國學者札木查拉諾那裡第一次接觸到葉德輝版本的《蒙古秘史》,1917年8月完成了對《蒙古秘史》的蒙古文翻譯。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用蒙古文還原《蒙古秘史》的著作。
1981年,阿爾達扎布調入內蒙古社科院歷史研究所 蒙古文獻研究室,成為家族中第三代秘史研究傳承人。1986年,他出版了1044頁蒙古文版《〈蒙古秘史〉還原注釋》,第一次向世人介紹了中國蒙古歷史學者研究秘史的情況。
已經退休的阿爾達扎布2005年出版了《新譯集注〈蒙古秘史〉》,由正文漢譯、注釋、原文校勘和拉丁文轉寫等幾部分組成。此書首次嚴格按照中原漢字標音把《〈蒙古秘史〉校勘本》的原文轉寫成拉丁文,並為秘史作注1160多條。這些新成果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