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科舉門

元代科舉門

這座石牌坊,頂部為元代真跡遺存。舊時曾有“跨進科舉門檻,狀元,探花,榜眼。”的說法,其中的科舉門即指這座石坊

歷史價值

這座石牌坊,頂部為元代真跡遺存。舊時曾有“跨進科舉門檻,狀元,探花,榜眼。”的說法,其中的科舉門即指這座石坊。 之所以稱之為鎮館之寶的三點理由: 一:極為罕見。科舉二字的出現是在宋後,如在貢院,考棚,縣州,府學,文廟等教育和考試場所,其大門之內幾乎均立有這樣的牌坊,這是一種象徵性的儀門,但其所刻之字均為“龍門”,“禹門”。據石刻專家多方考證,直接刻有“科舉門”的石坊,這在目前國內為僅見。

二:見證歷史。此坊為元代真跡遺存,以實物反映了漢人官員和知識分子的心態。在元朝僅有百年的歷史上,重武輕文,漢人和知識分子受到歧視,科舉制度一再實行 — 停止 — 實行的反覆。

在石坊上直接刻寫“科舉門”,明確地表明和反映了在元朝為官的漢人,希望實行科舉和反對停止科舉的明確態度。以此見證了元代的科舉。

三:工精石美。此坊為用整塊的漢白玉石雕刻而成,刻工嚴謹精美。中央為雄鹿頭頂火珠,兩側高縱靈雲,靈雲後蹲座瑞獸,最外側凸雕鰲頭,意寓跨進科舉門,將會擁有福,祿,壽,並將獨占鰲頭。

文物看點

這座科舉門實際上是一座漢白玉石雕牌坊,其頂部為元代漢白玉石刻遺存。其實,以前的貢院考棚、州縣府學、文廟等考試及教育場所,都立有這類象徵意義的牌坊,但是在正中所刻文字一般為“禹門”或“龍門”,唯獨這座牌坊正中所刻文字為“科舉門”。

一看科名。科名類似於今天的學歷,也就是出身。

二看題匾人。題屬科舉匾額的人,多數並非個人所為,他代表官方褒揚苦學有志之士。

三看書法。古代科舉考試,對書法要求很高,縱然文章再好,而書法不入流,也難以中舉人、中進士。清代龔自珍雖才高八斗,能寫出“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名句,但因書法不在行,雖中了進士,卻難登翰林。

四看國學。科舉匾額,有的直接題屬科名,有的則是用典,幾乎是無一字無出處,無一字無來歷。激勵後學的語句甚多,也可以說對傳統美德的讚頌,集中體現了國學精華。

五看制匾工藝。古代科舉匾額,無論是木匾、石匾、磚匾,其製作工藝各不相同,科舉匾額集中地反映了雕刻、篆刻、紋飾等高超技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