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王府

僧王府

僧格林沁府位於北京市南鑼鼓巷南炒豆胡同73、75、77號(此為板廠30號、32號、34號院),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僧王府僧王府

僧王府全稱僧格林沁府,位於炒豆胡同73、75、77號,其後門在板廠胡同,縱跨兩個胡同,規模相當可觀。板廠胡同東口有一座僧格林沁家的祠堂,如今成為一間在國際上頗有聲譽的四合院賓館。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二十六代孫,晚清名將。曾在抗戰英法聯軍時立有赫赫戰功,是走向衰亡的大清帝國最後一個抗擊外國侵略的常勝將軍,最後卻意外戰死在了鎮壓山東農民起義的“安內”上。僧格林沁死後,這座王府在百年時間內分崩離析,分的分,賣的賣,雖早已沒有最初的規模,卻仍能從現存的建築中略窺當年的輝煌。如今掛牌的文保單位炒豆胡同73、75、77號,是昔日僧王府建築群的主體部分。只是這些現存的建築要么是宿舍,要么是民居,並不能入內參觀。不過沿著炒豆胡同和板廠胡同走一遍,沿途的影壁、屋頂的彩繪、廣亮大門、精美的門墩、磚雕等等仍會令人眼前一亮。

歷史沿革

僧格林沁死後,該府由其子孫繼承,至民國時主人為僧格林沁之孫阿穆爾靈圭,故又稱“阿王府”。阿穆爾靈圭時為第一屆國會議員,家道敗落,難以維持,被控告“未贍養好家人”,只得將王府拍賣。該府西部或為溫泉中學,中部為朱家購買,東部除一部分由其子和琳留下外,其餘賣給了西北軍。1954年,原宅西部成為某機關宿舍,東部從炒豆胡同61號至71號成為民居,原貌已非常雜亂,但可約略知其規模。

王府規模

原王府正門外有大影壁,門旁有上馬石,內有槍架子。腰廳,垂花門、上房院、後罩房等均有抄手遊廊相通。此外,院內還有爬山廊、遊廊、花廳、亭、台、水池等。室內為冬季取暖均設地炕。地炕燒火口在走廊兩端,室內有地下火道,走廊台階處有出火口,煙及煤氣均從此出去。
73號院廣亮大門一間,倒座房五間,院內西配房三間,二進院,北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三進院北房三間,全院環以圍廊,四進院後罩房九間,均為合瓦過壟脊硬山房。75號院廣亮大門一間,門內為獨立影壁一座,南有倒座房六間,為合瓦屋面,北為腰廳七間,中啟廳門,過廳門,進垂花門為二進院,北房三間,進深七檁,東西耳房各二間,東西廂房各三間,抄手遊廊環四周。後院內板廠胡同32號院,北房三間,東西耳房各二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均為筒瓦過壟脊硬山房。77號院廣亮大門一間,倒座房東二間,西六間,合瓦屋面。院內只存西配房五間,北為過廳七間,前出廊,中啟廳門。北出一間軒門,東西連廊,北房三間,進深七檁,前後廊東西耳房各二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前出廊,抄手遊廊連線各房,北房西側耳房內間應為穿廊至後院。北房三間,進深五檁,前出廊,東西耳房各二間,東西廂房各三間。西路院一進院南房三間,西廂房三間,北房三間帶前廊和東西各一間耳房。二進院北房三間,帶前廊東西耳房各一間。東西廂房各三間。以上均為筒瓦過壟脊硬山房,雖有改建但廊間寬大,應為原王府的建築。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1811—1865.05.19),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族,晚清名將,蒙古科爾沁旗(今屬內蒙古)人,貴族出身,善騎射。道光五年(1825年),入嗣襲扎薩克多羅郡王。鏇入京,為御前行走。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御前大臣。後歷任領侍衛內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等職,頗得道光、鹹豐兩帝寵信。
鹹豐、同治年間,僧格林沁參與對太平天國、英法聯軍等戰爭,軍功卓著。1854年俘林鳳祥,以功晉封博多勒噶台親王。又俘虜李開芳。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鹹豐十年(1860年)因為驕傲輕敵、指揮失誤,用騎兵對英法聯軍作正面進攻,致使所部馬隊不敵聯軍炮火而潰,繼而沖亂步隊;其後又驚慌失措,率先潰逃,遁往京城西南,聽任聯軍在圓明園、京城肆虐,被清廷革去爵、職,仍留欽差大臣。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再入山東,在菏澤高樓寨之戰中,中捻軍伏擊,所部7000餘人被殲,率殘部退據郝胡同,又被包圍。半夜突圍,逃至吳家店,被斬殺。僧格林沁是清廷倚重的大將,善於治軍,所部為清軍精銳。但任性驕橫,不諳敵情,恃勇少謀,作戰往往只圖近利,謀不及遠,終於覆軍喪命。此後,清廷只得依靠曾國藩等漢族軍事統帥以及湘、淮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