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王府

僧格林沁王府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後旗駐地甘旗卡鎮北約7公里哈不哈村西北500米處。又名博王府,原名科爾沁郡王府。始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鹹豐五年(1855年),本旗第十任札薩克郡王僧格林沁因功晉升親王,賜“博多勒嘎台”,遂稱博王府。正方形院落,占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現存正殿、庫房、後倉等建築。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內蒙古自治區
僧格林沁王府VI-495

簡介

..
僧格林沁王府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後旗駐地甘旗卡鎮北約7公里哈不哈村西北500米處。又名博王府,原名科爾沁郡王府。始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鹹豐五年(1855年),本旗第十任札薩克郡王僧格林沁因功晉升親王,賜“博多勒嘎台”,遂稱博王府。正方形院落,占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現存正殿、庫房、後倉等建築。正殿為單檐硬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兩間。 僧格林沁府位於南鑼鼓巷南炒豆胡同73、75、77號(此為板廠30號、32號、34號院),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原僧王府府門在炒豆胡同,全府占了幾乎炒豆胡同一條街,規模相當可觀,現在公布的只是原王府的一部分。據《京師坊巷志稿》中“炒豆胡同”條記:“博多勒噶台親王府,在安定門內炒豆胡同。案科爾沁郡王索特那木多布齊尚仁宗三女壯敬公主,追封親王銜。其子博多勒噶台親王僧格林沁,鹹豐時以剿賊功,食雙親王俸,謚曰忠,配享太廟。今王伯彥訥謨祜嗣府為忠王所建,非公主賜第。”則王府規模應成於僧格林沁之手,也非一次建成。

歷史沿革

僧格林沁死後,該府由其子孫繼承,至民國時主人為僧格林沁之孫阿穆爾靈圭,故又稱“阿王府”。阿穆爾靈圭時為第一屆國會議員,家道敗落,難以維持,被控告“
..
未贍養好家人”,只得將王府拍賣。該府西部或為溫泉中學,中部為朱家購買,東部除一部分由其子和琳留下外,其餘賣給了西北軍。1954年,原宅西部成為某機關宿舍,東部從炒豆胡同61號至71號成為民居,原貌已非常雜亂,但可約略知其規模。

王府規模

原王府正門外有大影壁,門旁有上馬石,內有槍架子。腰廳,垂花門、上房院、後罩房等均有抄手遊廊相通。此外,院內還有爬山廊、遊廊、花廳、亭、台、水池等。

..

室內為冬季取暖均設地炕。地炕燒火口在走廊兩端,室內有地下火道,走廊台階處有出火口,煙及煤氣均從此出去。73號院廣亮大門一間,倒座房五間,院內西配房三間,二進院,北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三進院北房三間,全院環以圍廊,四進院後罩房九間,均為合瓦過壟脊硬山房。75號院廣亮大門一間,門內為獨立影壁一座,南有倒座房六間,為合瓦屋面,北為腰廳七間,中啟廳門,過廳門,進垂花門為二進院,北房三間,進深七檁,東西耳房各二間,東西廂房各三間,抄手遊廊環四周。後院內板廠胡同32號院,北房三間,東西耳房各二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均為筒瓦過壟脊硬山房。77號院廣亮大門一間,倒座房東二間,西六間,合瓦屋面。院內只存西配房五間,北為過廳七間,前出廊,中啟廳門。北出一間軒門,東西連廊,北房三間,進深七檁,前後廊東西耳房各二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前出廊,抄手遊廊連線各房,北房西側耳房內間應為穿廊至後院。北房三間,進深五檁,前出廊,東西耳房各二間,東西廂房各三間。西路院一進院南房三間,西廂房三間,北房三間帶前廊和東西各一間耳房。二進院北房三間,帶前廊東西耳房各一間。東西廂房各三間。以上均為筒瓦過壟脊硬山房,雖有改建但廊間寬大,應為原王府的建築。

僧格林沁

..

僧格林沁(1811—1865),成吉思汗的胞弟哈撒爾的第26代孫。清末著名將領。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

..

科爾沁左翼後旗(今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後旗)人。道光五年(1825年)襲科爾沁郡王,曾任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都統。鹹豐三年(1853年),任參贊大臣,率所部騎兵防堵太平天國北伐軍,鹹豐五年(1855年),因擒殺太平天國北伐軍主將林鳳祥、李開芳,鹹豐皇帝頒詔:“僧格林沁進封親王,世襲罔替。”鹹豐十年(1860年),抗擊英法聯軍,失守大沽、天津。鹹豐十一年(1861年)後在山東、河南、安徽對捻軍作戰,同治四年(1865年),被賴文光、張宗禹率領的捻軍在山東曹州(今山東省菏澤市)高樓寨附近的吳家店圍殲斬首,其所部騎兵亦全軍覆沒。

..
僧格林沁遺物——清官帽僧格林沁遺物——清官帽

僧格林沁死後,謚曰“忠”,配饗太廟,並繪像紫光閣,其子伯彥訥謨祜襲親王爵,並賞“博多勒噶台”王號。光緒年間,清廷在今地安門東大街路北為僧格林沁立專祠,名“顯忠祠”,春秋致祭。
清代統治者入主中原後,將八旗制度變為純粹的軍事組織,八旗子弟,盡僉為兵,“以清語、騎射為務”,實行世襲兵役制。乾隆皇帝曾說:“朕常躬率八旗臣僕,行圍較獵,時以學習國語,練習騎射,操練技勇,諄切訓誨,此欲率由舊章,以傳奕祀,永綿福祚。”簡言之,為大清江山千秋萬代計,滿文不能失傳,兵權不能旁落。然而,到了道光年間八旗軍隊已經不堪一擊了,幸好還有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尚稱勁旅,能與曾國藩、左宗棠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相提並論。
僧格林沁一死,清廷從此喪失了滿蒙八旗的勁旅,軍權漸次落入湘軍、淮軍手中,清廷能不震掉?!從這個意義上講,僧格林沁確是一位清末標誌性的人物

《燕都叢考》載:

“博多勒噶台親王府,在安定門內炒豆胡同。科爾沁郡王索特那木多布齊尚仁宗三女莊敬公主,追封親王街,其子博多勒噶台親王僧格林沁,鹹豐時以剿賊功,食雙親王俸,謚曰忠,配享太廟。今王伯彥訥謨祜嗣府為忠王所建,非公主賜第也。”據此可知,此府之所以稱“僧王府”,是因為第一代府主是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死後,其長子伯彥訥謨祜襲爵,此府遂稱“伯王府”。伯彥訥謨祜死後,因其長子那爾蘇早死,故由其長孫阿穆爾靈圭襲爵,此府又稱“阿王府”。確切地講,此府應稱“博多勒噶台親王府”,因為“博多勒噶台親王”是世襲罔替的。
..

僧格林沁承襲科爾沁郡王,因軍功加封親王、食雙俸。因此,僧王府最初只是一般的郡王府,其規模和規制遠不能與後來幾乎占了整條胡同的“世襲罔替”的親王府相比,後來的僧王府是累年擴建改建而成的。
清道光六年(1826年),僧格林沁出銀6690兩認買了前任杭州織造福德入官的房屋117間。認買後,進行改建,與西部的原府連在一起,構成由東、中、西三所四進院組成的王府。其中東所除正院四進外,還有東院四進。東所的大門被改建成五脊六獸三開間的府門,以符合親王府制;王府的正殿仍在中所正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