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言玉女·錢塘元夕

傳言玉女·錢塘元夕

1235年,蒙古南侵。1275年,元軍三路逼近臨安。次年二月,宋朝投降。帝後被北遷元都。汪元量時值為宮廷樂師,也同時隨行。這首詞作為元兵臨於城下之時,在其詞中也可以看出有一種大廈將傾前夕的危機感。

原文內容

傳言玉女·錢塘元夕傳言玉女·錢塘元夕
一片風流,今夕與誰同樂?
月台花館,慨塵埃漠漠。
豪華盪盡,只有青山如洛。
錢塘依舊,潮生潮落。
萬點燈光,羞照舞鈿歌箔。
玉梅消瘦,恨東皇命薄。
昭君淚流,手捻琵琶弦索。
離愁聊寄,畫樓哀角

基本信息

【作者】:汪元量 【朝代】:南宋 【體裁】:

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一片風流,今夕與誰同樂?
●●○○○●●○○▲
月台花館,慨塵埃漠漠。
●○○●●○○●▲
豪華盪盡,只有青山如洛。
○○●●●●○○⊙▲
錢塘依舊,潮生潮落。
⊙○○●○○○▲
萬點燈光,羞照舞鈿歌箔。
●●○○○●●⊙○▲
玉梅消瘦,恨東皇命薄。
●○○●●○○●▲
昭君淚流,手捻琵琶弦索。
⊙○○●●○○○○▲
離愁聊寄,畫樓哀角。
⊙○○●●○○▲

注釋

1. 豪華:指元宵節的繁華已逝喻指宋朝昔日的整個太平景象已蕩然無存
2. 東皇:指春神。
3. 弦索:指樂器上的弦,泛指弦樂器,這裡即指琵琶。

前言

1235年,蒙古南侵。1275年,元軍三路逼近臨安。次年二月,宋朝投降。帝後被北遷元都。汪元量時值為宮廷樂師,也同時隨行。這首詞作為元兵臨於城下之時,在其詞中也可以看出有一種大廈將傾前夕的危機感。

簡析

“一片風流,今夕與誰同樂?”眼前依然一派繁華景象,但跟誰一起分享呢?元兵指日南下,大兵壓境,人心惶惶,苦中作樂,苦何以堪?“月台”二句,描述在月光下,花叢中,台館依舊林立,但已瀰漫敵騎的漫漫的塵埃。“豪華”二句,謂昔日繁華盡逝,只有青山如舊。“錢塘”兩句,謂錢塘江潮漲潮落仍象從前,似怨江潮無情,不解人間興衰,
“萬點燈光”,幾句,筆鋒一轉,由室外之景轉寫室內。分別從燈光、玉梅、昭君三層落筆。元宵節又稱燈節,往日火樹銀花,燈光錦簇。“羞”字用得好,謂“燈光”也以神州陸沉而權貴們仍沉溺歌舞為羞。“燈光”反襯亡國人的視角和心境。感覺“羞”的不是物,而是人,即作為觀照者的詞人自己。珠光寶氣與萬點燈火交相輝映,愈麗愈“羞”,良辰美景,風光不在。
“玉梅”兩句,梅花凋殘,春光不久。暗寓宋朝后妃當此國運將終之時,命運坎坷,怨恨至極。“昭君”兩句,應當系喻指宮嬪。從后妃(玉梅)到宮嬪(昭君),都有末日將至之感。
“離愁卿寄,畫樓哀角”則總括后妃、宮嬪,也包括作者自己。腹有滿腔離宮之愁,只能寄托在戍樓傳來的號角聲中以“畫”修飾戍樓,用華辭反襯;以“哀”形容角聲,相反相成。幽咽角聲,恰如為宋王朝奏起了輓歌。元宵佳節而以“哀角”作結,是傷心人的心聲。

簡評

在南宋詞人的詞中,臨安元宵節是常寫的題材之一。但因詞人的出發點不同,所表達的意象也不盡一樣。或粉飾太平。或無病呻吟。但汪元量此詞從元宵節的今昔對比,從中寄託了對國家興亡的傷感之情。

作者簡介

汪元量(1241~1317年後)南宋末詩人、詞人、宮廷琴師。字大有,號水雲,亦自號水雲子、楚狂、江南倦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時以善琴供奉宮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臨安陷,隨三宮入燕。嘗謁文天祥於獄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為道士,獲南歸,次年抵錢塘。後往來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終老湖山。詩多紀國亡前後事,時人比之杜甫,有“詩史”之目,有《水雲集》、《湖山類稿》。

德祐二年(1276)宋廷降元,元世祖詔三宮北遷大都。汪元量以宮廷琴師身份隨太皇太后北行,“杭州萬里到幽州”,目睹了南宋奉表降元的悲慘一幕,也親身經歷了三宮北上、燕京生活,由此寫下了《醉歌》、《越州歌》、《湖州歌》等具有強烈紀實性的詩史作品,以獨特的視角記錄宋元更替時期的真實事件,以補史書之不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