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聚落結構中的空間概念

《傳統聚落結構中的空間概念》是2009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昀。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的研究指出了聚落的空間組成與居住者的空間概念的相關性,同時發現了空間概

傳統聚落結構中的空間概念

念在聚落的空間組成當中是通過住居的大小、住居的方向以及住居之間的距離表現出來的,並在此基礎上並將表現聚落空間組成的各個數學的關係量進行並完成了數學模型化的開發過程。

本書由以下三篇所組成:第一篇是對空間概念和聚落調查的基礎事項進行整理;第二篇是對聚落的空間組成的數理解析;第三篇是利用所開發的數理模型對聚落的空間結構進行解析。

作者簡介

王昀,博士,畢業於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建築系,1995年於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獲碩士學位,論文題目為《聚落形態與空間概念》。1999年以《從傳統的聚落空間中讀解空間概念的研究》於日本東京大學獲博士學位。2001年歸國執教於北京大學,並於2002年創立方體空間工作室。現為方體空間工作室主持建築師,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副教授。

目錄

前言

導讀

0.1 複雜形態的組成和結構

0.2 研究背景和目的

0.3 研究對象

0.4 關於聚落的數理分析

第一篇 空間概念和聚落調查

第1章 基本概念

第1節 關於“中心”和“領域”概念的考察

1.1.1 有限空間中的“中心”問題

1.1 2 關於“中心”的“場”的形成

1.1.3 “場”和“領域”

1.1 4 傳統聚落中的中心概念

第2節 關於聚落的空間概念

1.2 1 形態和概念

1 2.2 空間概念

1.2.3 形態和結構的問題

1.2.4 聚落空間和空間概念

第2章 聚落調查和基礎事項的研究

第1節 聚落調查的相關問題

2 1.1 聚落調查的理念和目的

2.1.2 聚落調查的方法和調查概要

2 1 3 從聚落中解讀到的空間概念

第2節 聚落與居住者的空間概念

2.2.1 居住者空間概念的物象化

2 2 2 選擇聚落地形的過程中發生的空間概念的物象化

2.2.3 聚落空間中的空間概念的物象化

2.2.4 地形空間、聚落空間、空間概念之間的關係

第3節 建造聚落的行為及調查聚落的行為與身體像之間的關係

2.3.1 身體像的概念

2.3.2 身體像和領域的支配

2.3.3 身體像的坐標和自然的坐標

2.3.4 聚落建造過程中的概念模式

第4節 身體像和聚落調查之間相互關聯的問題

2.4.1 作為解讀居住者空間概念過程的聚落調查

2.4.2 作為調查者的我的身體和聚落調查

2.4.3 作為居住者的空間概念圖的聚落配置圖

2.4.4 聚落配置圖中所表現出的數量化的空間概念

2.4.5 住居求心性的確認

第5節 聚落配置圖和聚落數據圖

2.5.1 作為空間概念圖的聚落配置圖

2.5.2 聚落配置圖中所表現出的“量”的含義

2.5.3 聚落數據圖和認知

第二篇 數理解析

第3章 聚落配置圖的數學模型化和數理解析

第1節 作為研究對象的聚落配置圖

3.1.1 概述

3.1.2 研究對象的地域及聚落配置圖的來源

3.1.3 聚落數據一覽表

3.1.4 聚落數據圖的定量化

3.1.5 聚落配置圖的數據化

第2節 住居面積的定量化

3.2.1 住居面積的定量化

3.2.2 住居面積的實例分析

3.2.3 總結

第3節 住居之間距離的定量化

3.3.1 住居之間的最近距離和k次住居之間的最近距離

3.3.2 住居之間最近距離的平均值

3.3.3 最近距離的實例分析

第4節 聚落的中心性的定量化

3.4.1 規模和方向性的定量分析

3.4.2 根據住居分布的重心找出中心

3.4.3 根據住居面積大小的分布求出中心的位置

3.4.4 根據住居的方向性找出中心

3.4.5 根據面積、距離、角度找出集中的中心點

第三篇 分析

第4章 聚落的結構分析和類型化

第1節 聚落配置圖的矩陣化

4.1.1 聚落配置圖矩陣的製作

第2節 根據矩陣分析聚落的結構

4.2.1 不同地區的空間特性

4.2.2 根據矩陣圖進行地區之間聚落的比較

4.2.3 關於二維矩陣圖中空間結構的類似性

4.2.4 關於三維矩陣圖中空間結構的類似性

第5章 綜合和展望

第1節 本研究的總結

第2節 本研究的成果

第3節 今後的展望

附錄1 數據表一覽

附錄2 參考文獻與資料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篇 空間概念和聚落調查

第1章 基本概念

第1節 關於“中心”和“領域”概念的考察

1.1.1 有限空間中的“中心”問題

在歐洲的空間認識概念的發展歷史中,空間的均質性和無限性的概念是產生於中世紀末,並在文藝復興後得以發展起來的近代空間認識的概念。它們是由伽利略和牛頓所確立的空間認識的概念,其核心內容是指空間的任何部分都具有相同的性質。“空間各處都是相同的、均質的,所以憑藉我們的感覺,我們無法感知到空間的各個部分,並且無法識別出空間的各個部分。因此,為了能夠認識空間,便需要建立一個可以測定的空間坐標系,而這個空間坐標系便是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牛頓的相對空間坐標系。”…由於在空間中導入了這個坐標系,所以“空間便具有了有限性和相對性,空間的內部便出現了中心和邊緣這樣的空間上的質的差異。於是在空間內部便出現了中心和邊緣這種非均質性”。所以,我們在考察聚落空間的時候,總是能夠感知到空間,這是因為聚落是被限定了的空間領域,而我們在對聚落空間進行分析時,坐標系無時不在。換言之,考察聚落的空間組成,實際上就是解明在有限空間中空間的質的差異的問題,所以自然在那裡就存在有“中心”和“周邊”的問題了。

我們生活在一個具有中心的世界裡,並且能夠感覺到中心的存在。比如,世界的人口是以一個地點為中心(城市或聚落)集中地進行分布著的,並且城市的發展也與這箇中心密切相關。圖1—1—1至圖1—1—3表示的是倫敦的城市發展過程。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從城市的中心開始,並呈同心圓狀向外擴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