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節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節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2011年4月1日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蕭放。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情感與思想。傳統節日是中國人認知天地人生的重要表達與生動實踐,它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精華與民族精神特性。傳統節日是維繫與促進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方式,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生動地傳遞著中華文化的價值觀,傳統節日猶如一江春水,它的流向與民族文化的生命未來息息相關。

作者簡介

蕭放,男,1960年生,湖北黃岡英山人,民俗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民俗學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歷史民俗學、民間文化史、歲時節日民俗等.曾任北京博士後聯誼會副理事長,中國民俗學會副秘書長,日本關西學院大學客座教授.現任中國民協節慶研究會副會長、民族學與人類學會民族文化遺產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文化藝術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亞細亞民俗學會理事、《先秦兩漢學術》(台灣)雜誌編委。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民俗學、文化史、歲時節日民俗等。先後出版著作十餘部,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代表著作:《荊楚歲時記研究——兼論傳統中國民眾生活中的時間觀》(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中華書局,2002,2004,2006年由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出版韓文版)。《中國民俗史》(副主編,明清卷主編,人民出版社,2008),《春節》(北京三聯書店,2009)。近年參加國家節假日政策調研工作,為中宣部精神文明辦、民政部提出了建議與諮詢報告,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曾獲湖北省電化教學二等獎(1993),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參與,1999),中國文聯山花獎首屆學術著作獎一等獎(2001),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二等獎(2003),北京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特等獎(2010)等多項學術獎項。

圖書目錄

緒論 中國人的時間觀

第一章 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價值與功能

一、中國七大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二、中國傳統節日的資源開掘

三、全球化語境下的民族節日走向——以當代中國節日為例

四、傳統節日的復興與重建

五、節日傳統與社會和諧

六、傳統節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

七、中國傳統節日的世界意義——由中秋節說起

第二章 傳統節日的歷史演變與民俗傳承

一、春節慶祝習俗與歲時儀式

二、春節祭祀民俗

三、春節文化內涵的演變

四、春節“四大傳統”與春節文化建設

五、元宵燈會的歷史流變與當代元宵燈會

六、社日與中國古代鄉村社會

七、清明節俗與中國人的家族情懷

八、浴佛節俗源流

九、端午節俗的重建與當代意義

十、七夕節俗的演變與復興

十一、中秋節的歷史流變及當代意義

十二、重陽節俗的歷史文化意蘊

十三、傳統歲時與當代節日的關聯——以北京歲時節日為例

十四、傳統農業歲時儀式——以江漢稻作區為例

十五、18-19世紀中韓“歲時記”及歲時民俗比較

第三章 民俗信仰、禮儀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一、中國傳統風俗觀

二、文化遺產視野下的民間信仰

三、東嶽廟與城市社會信仰空間的構建——以北京東嶽廟為例

四、城隍廟與城隍神信仰

五、傳統社會平民禮俗的文化特徵

六、從成年禮的傳承變異看傳統社會生活中的文化示範意義

七、明清家族共同體組織民俗

八、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定與保護

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與地方文化傳統的重建

第四章 傳統節日的田野考察與學術訪談

一、關於傳統節日的田野調查

二、關於傳統節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術訪談

附錄一 1983-2003年中國歲時節日民俗研究綜述

一、歲時節日論著刊印發表概述

二、歲時節日民俗研究關注的幾個問題

三、歲時節日民俗研究的幾點思考

附錄二 節日全志與民俗地圖——讀張勃、榮新《中國民俗通志。節日誌》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