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林輝

傅林輝

傅林輝在江西省立臨川師範學校畢業之際,被錯劃成“右派”,入獄五年。出獄後,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達十七年之久。平反後,歷任原撫州市(縣市合併前)建築公司經理、市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撫州市志》總撰、市社聯副主席(主持工作)、《撫州學刊》主編、江西《幸福導報》記者、撫州市社科院顧問、研究員等職。1985年,調入機關工作後,傅林輝對臨川文化一見鍾情,夜以繼日,筆耕不輟,二十多年如一日,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他先後在省內外刊物上發表各種短文數百篇,出版了《鄉情鄉音集》、《王安石世系傳論》、《王安石全傳》、《文昌橋史話》等專著,輯撰了《當今怪聞錄》、標點校注了《曾布日記》,與王冰泉合作選注了《豪雄詩》,與吳鳳雛合作著有《宋代筆記概論》。傅林輝在臨川文化研究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成為臨川文化研究天空中的一顆璀璨的明星左上圖為傅林輝被錯劃為右派的一九五七年五月六日《江西日報》第三版刊登的“隱藏在學校內部的一個陰謀集團破滅”原文。

傅林輝

傅林輝,1939年8月18日出生,原名繁榮,江西臨川上頓渡人。

1957年,傅林輝在江西省立臨川師範學校畢業之際,被錯劃成“右派”,入獄五年。出獄後,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達十七年之久。平反後,歷任原撫州市(縣市合併前)建築公司經理、市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撫州市志》總撰、市社聯副主席(主持工作)、《撫州學刊》主編、江西《幸福導報》記者、撫州市社科院顧問、研究員等職。

1985年,調入機關工作後,傅林輝對臨川文化一見鍾情,夜以繼日,筆耕不輟,二十多年如一日,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他先後在省內外刊物上發表各種短文數百篇,出版了《鄉情鄉音集》、《王安石》《王安石世系傳論》、《王安石全傳》、《文昌橋史話》等專著,輯撰了《當今怪聞錄》、標點校注了《曾布日記》,與王冰泉合作選注了《豪雄詩》,與吳鳳雛合作著有《宋代筆記概論》。傅林輝在臨川文化研究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成為臨川文化研究天空中的一顆璀璨的明星。

傅林輝性格直爽,意志頑強。他歷經坎坷,卻不屈不撓。他被錯劃為“右派”,並為此入獄5年。出獄後,他顛沛流離達17年,期間,他以賣苦力做小工謀生,憑藉聰明才智,巧謀生存之道。他在困境中自學成才,學會水利、橋樑等土木工程的設計與施工,從一個土木小工成長為領導700餘人的建築隊伍的負責人。撫州的聖若瑟大教堂、湯顯祖墓等百餘座建築都曾經他設計。1984年、2001年兩度參與維修文昌古橋,並聘為技術顧問。

傅林輝好學求真,鍥而不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他擔任《撫州市志》總撰。從工科向社科的轉折,令他付出了極其昂貴的代價,他將全部積蓄用於購書,家中十多萬冊藏書,使他成為撫州藏書家第一人。他給自己的書房取名“補讀齋”,寓意要補回被耽誤的時間。為了磨鍊自己的意志,他堅持每天寫日記,他說華羅庚先生的一道公式:“理想+時間+毅力+成功”影響了他一輩子。天道酬勤。經過二十餘載的辛勤耕耘,傅林輝在臨川文化研究領域嶄露頭角,卓成一家。他的“補讀齋”儼然成為臨川文化沙龍,東華理工大學、撫州社科院的專家學者時常光臨,就連省外一些大學的教授博導也慕名前來登門探討。

傅林輝熱愛家鄉,敬重先賢。先生曾自題:“不卑不亢,我行我素。唯敬鄉賢,蓮不染污。甘自居平,無求貴富。”他對家鄉及先賢充滿著深厚感情,在他的“補讀齋”里,“臨川文化”藏書最為豐富,即便是大型的圖書館,也可能難與其相比;從他的專著《鄉情鄉音集》的字裡行間,我們能感受到他熱愛家鄉敬重鄉賢的真情實感。翻閱傅林輝二十多年從事社科工作的成果,最令人肅然起敬的是他對王安石的研究。王安石是世界級的文化名人,也是臨川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無時不在鼓舞著他,所以他對王安石傾注的心血也最多。上個世紀80年代初,傅林輝就開始了對王安石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與眾不同,可以說別開生面。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採取田野調查方法,以王安石為圓心,進行發散式的立體形研究。他用心去尋訪王安石的史跡,試圖走近王安石,取得了王安石研究巨大成果,為世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

《王安石世系傳論》全書四十一萬四千字,2000年5月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該書是傅林輝1986年為在撫州召開的全國性紀念王安石逝世900周年大會而準備的禮物。這部專著的出版經歷了十多年,傅林輝說與他一樣經歷坎坷。對待學術研究,先生十分嚴謹認真。在等待出版的漫長過程中,他不斷修改完善自己的專著,並三易書名,不斷考證。為完成這本專著,傅林輝幾乎是沿著王安石及其父親的足跡走的,獲得了很多第一手資料。首都師大教授、博導、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著名王安石研究專家漆俠先生的高足李華瑞博士在他的專著《王安石變法研究史》中是這樣評價先生的《王安石世系傳論》的:“該書最大的特點是利用《江西臨川縣展坪竹溪王氏十一修族譜》、《臨川縣高坪鄉大板三公王氏族譜》、《金谿縣陳坊月塘王氏四修宗譜》、《撫州市孝橋鄉璜溪王氏三修宗譜》、《撫州市長嶺九井王氏宗譜》、《金谿縣陳坊城湖吳氏宗譜》等地方史料,勾勒了王安石世系家族和親族100多位人物源流脈系,對於解讀王安石的詩文和搞清王安石的社會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傅林輝不是孤立地研究王安石,而是將王安石放在中國的歷史大背景下進行研究,並且將王安石與歷史上其他著名改革家進行比較研究。他認為,歷史上的改革人物中,管仲也好,商鞅也罷,或是桑弘羊和劉晏,都難以與王安石相提並論,王安石才可以稱得上“改革家”。王安石的改革為北宋找到了一條富國強兵之路,又使百姓安居樂業。他認為王安石的改革具有典型的人民性,並對王安石人民性思想的產生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對當今有何借鑑作用也進行了到位的闡述。

《王安石全傳》全書四十五萬字,2001年10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是傅林輝在王安石研究上的又一重大成果,他把這部專著稱為《王安石世系傳論》的姊妹篇。該專著的出版,正趕上了王安石誕辰980周年。全書著意反映了王安石人生軌跡及其變法思想的形成過程,同時也注意到當今王安石研究的冷角,這是這部著作的獨特之處,也是其價值所在。
王安石的軍事思想,以往的研究者或是簡單介紹,或是一帶而過。事實上,王安石年輕時所作的《省兵》,就使他的軍事思想初露端倪。為了向世人充分展示王安石的軍事思想,傅林輝在《王安石全傳》中,對積貧積弱的、屢打敗仗的北宋取得的一場勝利——大快人心的熙河戰役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和剖析。在充分占有資料的基礎上,先生對熙河戰役獲勝的意義以及王安石對這場戰爭所作出的貢獻進行細緻分析,以展示王安石的軍事韜略。王安石採取的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如將兵法、軍器監、保甲法、保馬法以及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輸法等的推行,為這場戰爭奠定了物質基礎;發現與重用王韶,使部隊有了最合適的將領;王安石的戰略部署與王韶的巧妙戰術結合是這場戰爭獲勝的關鍵。熙河戰役的勝利,給積貧積弱的北宋帶來生機,將宋仁宗時由盛轉衰的局面轉變成宋神宗時的由衰轉盛。熙河戰役收復了國土燕雲十六州,完成了宋太祖的遺願。為表示謝意,神宗皇帝特將祖傳四代的玉帶贈賜給王安石。傅林輝對熙河戰役的詳盡描述,讓我們領略到軍事家王安石的風采。

《豪雄詩》是傅林輝與王冰泉合注。全書十一萬一千字,1993年5月由灕江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收錄中國有史以來至清末數千年來的古詩一百一十一首,並附有蕭鳳鳴先生的插圖數十幅,書中簡介了一百零九位詩人的生平。選注的原則是詩歌內容充滿英雄豪邁的氣魄,詩人本人也具有英雄豪邁的性格,且每人僅選一首,使此書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詩的作者有的是順應時勢安邦定國的帝王將相,有的是不畏艱險勇赴國難的忠臣義俠,有的是叱吒風雲掃蕩腐惡的鬥爭領袖,有的是憂國憂民以筆代劍的仁人志士。適合青年學人閱讀,使他們能從中了解中國幾千年來詩壇豪雄詩人的脈絡,陶冶年輕人的情操,激發青年人的愛國熱情,使之奮發向上。

《鄉情鄉音集》全書三十四萬千字,1998年11月由天馬圖書有限公司出版發行。此書是傅林輝歷年來發表在省內外各種報刊的散文、隨筆、特寫、札記、史論、雜文等多種文體的集結。其中《人傑紀事》和《地靈漫筆》是千字文,是為一家報紙專欄寫的,記的是上千年來撫州先賢為中國所作出的傑出貢獻以及對撫州地理的變遷和對古建築物的追蹤,可以作為中國小的地方補充教材,也可以為地方旅遊建設的參考資料;《讀書札記》編目中的《贛東民間傳說論藪》是論述撫州各縣的民間文學的淵源及其價值,全文一萬二千字,原載香港中華文化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民俗民藝論集》,曾獲江西省第二屆文學理論研討會論文二等獎;《史論筆談》中的《正確理解革命導師列寧對王安石的論述》的觀點,曾被遼寧出版社出版的20集電視連續劇《布衣宰相王安石》的作者計紅緒先生認同(見該書第434頁)。

《宋代筆記概論》是傅林輝、吳鳳雛合著。此書是《宋代文化研究叢書》之一,全書十六萬六千九百字,1999年12月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此書在全國首次將“筆記”提高到文學理論角度進行論述,也是首次將筆記劃分為“政史”、“科技”、“文藝”、“小說”、“雜錄”等五類,並分章舉例論述,並著重闡述了“筆記的產生和發展”、“宋代社會與宋人筆記”、“宋人筆記的審美意義及其影響”。此書可作為大學中文系講授中國文學史的補充教材。此書曾獲撫州市第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並被人民出版社在2004年6月出版的《王安石變法研究史》列為《參考文獻》(見535頁)。

《世界怪聞錄》是剪報輯撰,二十九萬字。原由江西通俗文學雜誌《娟花》連載,三十二萬字,後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發行。書中所記的都是發生在大千世界的真實事物,它不僅可以引起廣大讀者的興趣,而且適應面廣,這增強可讀性,本書採取了筆記體的寫法,方便閱讀,使讀者能從此收穫得樂趣,開闊視野,產生不同的探奇心理,也將給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啟迪。發生和發現在書中的現象和事物都是真實的,但又是非常的,其發生的原因很值得探索,若能找到圓滿的答案,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將會是十分有益的。該書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印量7000冊。

《王安石》是《臨川文化名人叢書》之一,全書11萬字,是一本通俗讀物,分六章平鋪直敘,用白描手法介紹了王安石的一生:王安石的家世;王安石的成長及其在仕途中的歷練;無事不統,壯心可酬,改革浪潮滾滾;解決內憂,也是排除外患,王安石未忘強兵;兵強馬壯,主動出擊,收復失地,王安石部署對外戰爭;自知之明,兩度辭相,恬退金陵,晚年盡力而為。此書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於2004年12月出版發行。

《<曾公遺錄三卷>標點校注》,此書另名為《曾布日記》校注,全書二十二萬六千字。由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發行。此書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之弟曾布任樞密使(主管全國軍事的執政大臣,相當於副宰相)時所寫的日記,所記的都是朝中的政事,日日作記,史實比《宋史》更為可靠,原書存北京“京師圖書館”,豎排木刻本,無標點,不分段,一般讀者閱讀艱難,因為是孤本,至今無標點鉛印本,但史料價值極大。

《文昌橋史話》全書總計十六萬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發行。此書初寫於1982年,是地方文化史料,全書總計16萬字,是傅林輝逝世後,由原撫州市直機關工委書記周信昌聯繫其家屬為其出版的。該書敘述了文昌橋八百多年的變遷,詳述了撫河源流及文昌橋名的緣由。傅林輝擔任過撫州市志總撰,並於1984年、2001年兩度參與維修文昌古橋,並聘為技術顧問。對文昌橋無論從史料和工程技術都甚了解。
該書保留了南宋時理學大師呂祖謙寫的《撫州新作浮橋記》,書中還詳述了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曾兩次參加和親自指揮文昌橋的修復工作。
一座文昌橋蘊含著臨川的千年文化,它可以向人們述說臨川上千年來的人傑地靈。一座文昌橋保持了八百多年的文字記錄,這是中國橋樑史中所罕見的。趙州橋有千年的歷史,但只留下了半塊橋碑,這還是考古學家的發現。在漫長的修橋、建橋過程中撫州人民創造了“水修法”、“乾修法”、“偷修法”,為現代的長江大橋的“沉井法”施工提供了借鑑,書中附有古代文昌橋的施工圖和竣工圖,可以看到文昌橋的原貌。該數十幅插圖,由原撫州市群藝館李叢手繪插圖。

據傅林輝先生後人提到,傅先生尚有兩部遺作待出版,一部是《蜀道日記》,還有一部是《兩廣之旅》,都是日記體的紀實文學。其中《蜀道日記》全書12萬字,並附有作者在長江三峽沿途風景速寫畫十九幅,如今這些風景點因建三峽水電站已被淹沒。
七十年代初,作者在一座水電站擔任技術總施工,電站派四名工程技術人員前往四川彭縣紅衛電站學習,來回旅程數千里,沿途目睹文化革命中的中國,滿目瘡痍,處處物資貧乏,經濟蕭條,社會動亂,百姓迷茫。旅途中,在車上要背誦《語錄》,在輪船上所有旅客要在艙內辦"學習班",不能觀賞長江兩岸風光。所經大小城市,可以看到大字報鋪天蓋地,各地領導幹部遭難,人人驚心,個個自危,"階級鬥爭"的狂熱席捲大地,武鬥比比皆是,"四人幫"的魔影無處不在,使人觸目驚心,作者將沿途的所見所聞真實地記錄下來,可以作為歷史的借鑑,了解"文革"的災難,才能知道改革開放的可貴。

2008年6月27日,傅林輝因勞成疾而辭世,離開了他所守望的臨川文化園地,但他辛勤耕耘結出的果實,將使人們受用。

傅林輝先生在書房補讀齋創作傅林輝先生在書房補讀齋創作
傅林輝故居舊照傅林輝故居舊照
傅林輝1957被打成右派的整版報導原件傅林輝1957被打成右派的整版報導原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