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鱗木

mm的莖則多為管狀中柱。 分泌細胞則呈近等徑狀(圖版5,圖F)。 橫切面上葉基與莖的皮層連線部分的細胞很小,壁較厚,呈近等徑狀。

形態描述

草本石松類莖或喬木狀石松類具葉小枝。具管狀中柱,但很小的小枝可具原生中柱。髓由薄壁細胞、厚壁的細胞和分泌細胞構成,薄壁細胞呈縱向伸長狀。初生木質部外始式,外緣平滑,原生木質部管胞連續分布於初生木質部的外緣,不形成明顯的細齒狀突起。後生木質部管胞具梯紋紋飾和流蘇紋。皮層大致分為3帶,其中中部皮層內可見凌亂分布的小的管胞分子。未見次生木質部和周皮發育。葉螺旋狀排列。葉基肥厚,過葉基的弦切面顯示,葉基的輪廓近於不對稱的菱形,葉基的頂部著生葉,葉不脫落,橫切面中央部分雙凸鏡形,兩側具明顯側片,維管束兩側具大的通氣道。莖的分叉方式有兩種:一種存在於較大的莖,為單軸式或不等二歧式;另一種為等二歧式,存在於很小的枝或莖中。註:本種為郭英廷(1984)在其碩士論文中所首先研究,但未正式發表。本文根據他研究的標本及後來新發現的標本重新進行了研究。為了能詳細了解本種的特徵,故做詳細描述如下:標本情況: 當前標本為一些具葉的無次生生長的鱗木類小枝、分散保存的葉基和葉等。具葉小枝中有5-6個保存較好(圖版3,圖A-E),其餘的均保存不完整。具葉小枝中最大的一個略呈壓扁狀,長軸13 mm,短軸8 mm(量至葉的外緣)。最小的具葉小枝直徑只有0.4 mm左右,可能是小枝的頂端。中柱:有二種類型的中柱。其中直徑小於1 mm的莖多具原生中柱。直徑大於1 mm的莖則多為管狀中柱。在直徑較大的管狀中柱,髓的組成較複雜,由三種細胞構成:薄壁細胞、壁較厚的細胞和分泌細胞。這些細胞多各自聚集成群。分泌細胞具內含物。這三種細胞在橫切面上均呈近等徑狀(圖版4,圖A)。在縱切面上,薄壁細胞略呈縱向伸長的矩形、近紡錘形或多邊形等。分泌細胞則呈近等徑狀(圖版5,圖F)。在直徑較小的管狀中柱,髓主要由薄壁細胞構成,有時有少量的分泌細胞。直徑小於1 mm的中柱一般為原生中柱。初生木質部外始式,一般厚3-5個管胞,外緣平滑,原生木質部管胞似乎均勻連續地分布於初生木質部外緣(圖版3,圖F;圖版4,圖B)。原生木質部管胞直徑20-30 m,後生木質部管胞直徑40-70 m。縱切面上,後生木質部管胞具梯紋加厚紋飾,並具流蘇紋(圖版5,圖G)。原生木質部管胞具螺紋加厚紋飾。皮層:皮層在標本I201-2/2中保存最全,可以此為例說明本種莖的皮層構造特徵。該標本是一個不等二歧式分叉的小枝。2箇中柱的直徑分別為500-600 m和0.3-0.4mm(圖版4,圖E)。皮層似乎可分為3帶。內帶由薄壁的細胞構成,小,近等徑,但保存不好,形成空腔。葉跡在此帶內為近等徑狀或略沿弦向伸長狀。外帶位於葉基之下,由大的近等徑的薄壁細胞構成。位於這二帶之間的是一較寬的區域,其內、外側為分泌細胞條帶所限,基本上全為空腔,只有少量弦向伸長的葉跡和排列方向雜亂的管胞團塊及厚壁的細胞團塊。在標本GP22-0001,皮層中帶非常發育,厚達0.5-0.7mm,其內有較多的大小不等的管胞團塊,其中一些大的管胞具梯紋加厚紋飾,並有流蘇紋(圖版4,圖C)。此外,還有一些分泌細胞團塊和葉跡。皮層內帶和外帶卻不發育。在中柱較小的枝,皮層中帶一般發育不好。葉: 本種莖的葉是不脫落的,至少在直徑約10 mm以下的莖中是如此。葉在枝上呈螺旋狀排列,由葉基和葉片二部分組成。葉基較肥厚,其厚度自底部向上逐漸增加(圖版5,圖A-C)。厚度最大可達2 mm左右。在過葉基的弦切面上,較小的葉基略呈倒三角形(圖版4,圖F),而較大的葉基則呈近不對稱的菱形,上側邊短於下側邊。有時呈近平行四邊形,但也是上側邊短於下側邊(圖版5,圖E)。高度可自5 mm至10 mm左右,寬度可自4 mm至8 mm。葉跡及通氣束位於葉基近頂端。葉舌穴多保存不好,難以描述。橫切面上葉基與莖的皮層連線部分的細胞很小,壁較厚,呈近等徑狀。葉肉細胞較大,壁薄,也呈近等徑狀。表皮下2-3層細胞小,壁較厚。橫切面上葉片中央部分呈雙凸鏡形,兩側則具明顯側片。背面和腹面的皮下厚壁組織都較發育。葉肉細胞壁薄,大,近等徑。單維管束,位於葉片正中央,近圓形,外面為一層由2-3層小細胞構成的鞘。具轉輸管胞。維管束二側各有一個大的通氣束,近圓形或弦向伸長的橢圓形等(圖版4,圖D)。葉子的長度可達15 mm以上。分枝:本種莖似乎有二種分枝方式。一種存在於直徑較大的莖,為不等二歧式或單軸式分枝。側枝跡呈U形,自主莖中柱上分出(圖版3,圖F)。另一種為等二歧式分枝,存在於直徑較小的莖或枝中。有些標本具二次以上的等二歧式分枝系統(圖版4,圖F)。因此本種莖可能分枝較頻繁。

比較研究

郭英廷(1984)根據葉基弦切面呈斜菱形而將當前標本歸入偏鱗木Lepidodendron asymetricum種內。當前標本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葉子在較大的莖仍然留存,而在大多數鱗木目植物其葉在很小的莖或枝就已脫落。歐美植物區的副似石松屬Paralycopodites(Morey et Morey)DiMichele的葉子與當前標本一樣也可長期留存,但該屬是一個自然屬,它具兩性孢子葉球(DiMichele,1980),而貴州煤核中乃至整個西南地區晚二疊世地層中目前尚未發現鱗木類植物的兩性孢子葉球,因此,當前標本屬於副似石松屬的可能性很小。此外,當前標本與副似石松屬唯一的種(亦即模式種)Paralycopodites brevifolius的區別比較明顯。兩者的葉子的橫切面形狀不同;P. brevifolius 葉子無通氣束髮育,而當前標本的通氣束則十分發育;P. brevifolius的葉基弦切面輪廓為菱形,維管束及通氣束位於葉基的近中部,而當前標本的葉基弦切面輪廓為不對稱的菱形,維管束及通氣束位於葉基的近頂端。偏鱗木Lepidodendron asymetricum為“中國古生代植物”一書所建立,模式標本產於江蘇江寧龍潭組,較大,可能為喬木狀植物,僅有葉座,葉子已經脫落。而當前標本都很小,葉子不脫落,因此當前標本是否與偏鱗木為同一種植物尚有疑問。但也有可能,當前標本只是具偏鱗木型葉座的喬木狀石松植物的脫落的小枝。

時代產地

貴州水城礦區汪家寨煤礦汪家寨組頂部1號煤層煤核;晚二疊世晚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