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黃疸

有很多原因可使新生兒發生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主要原因 生理性黃疸一般毋需處理。

假性黃疸一般指胡蘿蔔素血症(Carotenemia)。是因各種原因所引起的血中胡蘿蔔素濃度過高,致色素在皮膚沉著,以皮膚黃染為主要特徵的疾病,其與血清膽紅素增加引起的皮膚、鞏膜黃染(即真性黃疸)不同,故稱為假性黃疸。“膚黃眼不黃”是其與真性黃疸的鑑別要點。

黃疸是因血清膽紅素升高而引起皮膚及鞏膜黃染。
新生兒膽紅素代謝具有一些特點,概括地說新生兒膽紅素形成相對較多,而對膽紅素的代謝、排泄功能又較低,所以大部分新生兒在生後一定時期里會發生生理性黃疸,有病時亦容易出現黃疸。

生理性黃疸的特點

(1)在生後2~3天起出現並逐漸加深,在第4~6天為高峰,第2周開始黃疸逐漸減輕。(2)黃疸有一定限度,其顏色不會呈金黃色。黃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軀幹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無明顯的黃疸。若抽血測定膽紅素,足月兒在黃疸高峰期不超過12毫克/分升,早產兒不超過15毫克/分升。(3)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在第2周末基本上消退,早產兒黃疸一般在第3周內消退。(4)小兒體溫正常,食慾好,體重漸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有很多原因可使新生兒發生病理性黃疸。有下列表現之一時常揭示黃疸為病理性:(1)黃疸出現得早,生後24小時內即出黃疸;(2)黃疸程度重,呈金黃色或黃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較明顯的黃疸或血清膽紅素大於12~15毫克/分升;(3)黃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黃疸仍持續不退甚至加深,或減輕後又加深;(4)伴有貧血或大便顏色變淡者;(5)有體溫不正常、食慾不佳、嘔吐等表現者。
有病理性黃疸時應引起重視,因為它常是疾病的一種表現,應尋找病因。此外未結合膽紅素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會通過血腦屏障損害腦細腦(常稱核黃疸),引起死亡或有腦性癱瘓、智慧型障礙等後遺症。所以一旦懷疑小兒有病理性黃疸,應立即就診。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主要原因

1.細胞破壞增多:常見因母親與胎兒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兒溶血病或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後者在我國廣東、廣西、四川等省較多見。新生兒紅細胞增多症、頭顱血腫或其他部位出血亦使紅細胞破壞增加,引起黃疸。
2.感染:有一些細菌、病毒感染可引起黃疸。感染可發生在宮內或出生後。敗血症、泌尿道感染時黃疸發生率較高。
3.出生時窒息、缺氧或生後胎糞排出延遲者,黃疸往往較深。
4.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克汀病)患兒的黃疸消退常延遲。
5.母乳性黃疸:約占母乳餵養的0.5~1%,目前認為這類母乳中含有一種物質,對膽紅素的結合過程有抑制作用,並能促進膽紅素自腸道吸收。其表現為生理性黃疸遲遲不退,在第2周末黃疸反達高峰,歷時1~2個月才退清。雖然黃疸較深而持久,但小兒並無其他異常,如暫停母乳2—3天,黃疸會明顯減輕,再哺母乳,黃疸可有些加深但不會達到原先的程度。母乳性黃疸不會造成不良後果,診斷明確後不要終止母乳餵養。
生理性黃疸一般毋需處理。生後較早地開始進食可以使胎糞較早排出,而且建立腸道的正常菌群,從而減少膽紅素自腸道吸收,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黃疸。新生兒有黃疸時要避免使用磺胺藥、阿斯匹林和含苯鈉酸鈉的藥物,因這些藥物有利於核黃疸的發生。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時很多具有氧化作用的藥物(如維生素K3、K4,磺胺類,呋喃類)不能使用。病理性黃疸者應送醫院診治,除了治療基本疾病外,尚可選用照療法、中藥、口服魯米那及可那明或換血療法,以降低血清膽紅素的濃度,治療方法由醫生來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