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與集體之間

即使是文藝政治化的前提下,文藝作品是否仍有其娛樂性與藝術性? 總而言之,文藝作品的政治性與娛樂性是否互不相容? 政府對於文藝作品的審查是否如一般認為的那么嚴格有效?

內容介紹

本書以建國初期至文革前的評彈事業為個案,考察新中國各級政府對於大眾娛樂文化的管理與改造。本書聚焦於地方政府對於改造評彈這一江南地區廣為流傳的說書藝術的種種努力,及評彈藝人與國家政權之間的合作與摩擦。本書提出並解答了以下一系列關於五六十年代文化體制與文化市場的問題:共產黨政權是如何改造及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對於文化的政治化是否導致文化市場的萎縮乃至最後完全消失的原因?在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口號下,政府是否成為中國文化事業唯一的管理者、贊助人及評判者?文化市場在這種政治大氣候下,是否仍然起著相當大的作用,並且是事實上的國家與藝人之間的協調者?諸如評彈之類的文藝作品是否成為純粹的政治宣傳品?即使是文藝政治化的前提下,文藝作品是否仍有其娛樂性與藝術性?總而言之,文藝作品的政治性與娛樂性是否互不相容?政府對於文藝作品的審查是否如一般認為的那么嚴格有效?
本書的主要觀點是:解放後前二十年的各級政府,雖有一夜之間全面改造文藝的雄心壯志,但往往被人力與財力的不足所限制。政府對於藝人實際生活困難的憂慮往往迫使地方幹部暫時放棄過於激進的文化政策。同時,相當大一部分評彈作品雖然含有很強的政治意義,但是仍在五六十年代因其高度的娛樂性而風靡一時。因此,政治宣傳的功用性與文藝作品的娛樂性完全可以並行不悖。另外,評彈靈活多變,講究即興發揮的表演方式,更為政府部門審查監管帶來很大難題。在評彈這一領域,對於作品及表演的控制與審查並不成功。
由此可見,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地方政府將文藝事業納入社會主義軌道並將藝人改造為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始終未竟全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