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概論

信息化概論

《信息化概論》介紹了什麼是信息化,信息化對全球和國家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科技、軍事等方方面面帶來了怎樣深刻的影響和變革,以及確保信息化推進取得成功的戰略和管理要素是什麼這樣一些問題,使大學生學習以後,將來在任何就業崗位,都可以對其所面臨的信息化問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對本行業信息化的發展和未來的狀況有一個基本的把握,對如何在各個領域利用信息化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有一套基本的方法。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當代信息革命以及信息社會建設等各個方面,全面論述了信息化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入探討了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結構轉型的影響,討論了信息化推進及信息化進程中的重要問題。為資訊時代的人們提供了準確理解和正確認識信息化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

本書既可作為高等學校本科生相關課程的教材,也可作為廣大公務員和企業從業人員關於信息化知識的培訓教材,還可作為公民學習信息化的自修讀本。

作者簡介

周宏仁,1962年7月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控制系,1984年6月於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電機系獲得控制科學博士學位。現任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20世紀60-70年代,在科研和工業部門從事系統工程研究,先後任課題組組長、專業組組長、型號線負責人、工程師及高級工程師。1984年10月起,先後任國家計委委員、經濟信息管理辦公室主任、國家信息中心常務副主任兼總工程師。1990年5月起,任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跨區域高級顧問。2002年2月起,兼任聯合國信息與通信技術工作組

目錄

第1章 人類文明的發展

1.1 農業革命和農業化

1.1.1 犁的發明和農業革命

1.1.2 農業革命帶來的經濟社會變革

1.2 工業革命和工業化

1.2.1 蒸汽機的發明和工業革命

1.2.2 工業革命帶來的經濟社會變革

1.2.3 工業化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1.3 信息革命和信息化

1.3.1 當代的信息革命

1.3.2 信息革命的負面效應

1.3.3 關於信息革命的爭論

1.4 對產業革命的認識影響國家至為深遠

1.4.1 工業革命的社會阻力

1.4.2 中國痛失工業革命的機遇

1.4.3 前蘇聯錯失信息革命的機遇

1.4.4 排除干擾、克服阻力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參考文獻

第2章 現代信息技術

2.1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

2.1.1 “信息技術”概念的形成

2.1.2 電子數字計算機的發明

2.1.3 描述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四大定律

2.2 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2.2.1 主機階段

2.2.2 微機加區域網路階段

2.2.3 網際網路或網路計算階段

2.3 現代信息技術處理內容的階段性特徵

2.3.1 數據管理

2.3.2 信息管理

2.3.3 知識管理

2.4現代信息技術套用指導思想的階段性特徵

2.4.1 計算機化

2.4.2 業務流程再造

2.4.3 機構改造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參考文獻

第3章 當代的信息革命

3.1 關於信息的革命

3.1.1 人類歷史上關於信息的革命

3.1.2 當代的信息革命

3.2 信息革命的經濟影響

3.2.1 勞動生產率升至新高

3.2.2 就業結構發生質的變化

3.2.3 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

3.2.4 經濟系統運行效率大幅提升

3.2.5 經濟結構轉換

3.2.6 對第一和第三產業的改造

3.3 信息革命的社會文化影響

3.3.1 對社會組織形態的影響

3.3.2 對組織結構的影響

3.3.3 對知識結構的影響

3.3.4 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3.4 信息革命的政治影響

3.4.1 對政府的影響

3.4.2 對政治力量的影響

3.5 信息革命引發經濟社會變革

3.5.1 信息革命改造社會經濟體系

3.5.2 信息革命轉變產業結構

3.5.3 信息革命重塑社會組織體系

3.5.4 信息革命改變社會結構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參考文獻

第4章 信息化

第5章 信息社會

第6章 信息化與工業化

第7章 農業、農村信息化

第8章 信息化促進社會建設

第9章 電子政務

第10章 電子商務

第11章 信息化與現代管理

第12章 信息資源開發

第13章 信息化與國家安全

第14章 數字世界的治理

第15章 信息化的關鍵成功因素

第16章 信息化管理

第17章 信息化在中國的發展

第18章 現代信息技術展望

書摘

第1章 人類文明的發展

引言

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把迄今為止人類在地球上經歷的最漫長的時代稱為“舊石器時代”。這個時代的主要特點是:人類依靠捕捉小動物或在自然界採集能夠食用的植物為生。舊石器時代從第一個原始人的進化開始,直到1.2萬年前智人群體開始在世界上的一些地方學會了栽培植物、畜養動物,並以此為生,才告結束。

舊石器時代,還談不上有什麼人類文明。在轉變為能夠思維的動物的過程中,人類學會了使用語言、工具和火;在轉變為食物生產者的過程中,人類學會了種植、使用鋤頭和鐮刀。新石器時代,農業革命的發生和農業化的發展,產生了金屬冶煉和其他各種技術,才導致了城市生活和文明的產生,開啟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

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技術進步,重大的技術革命給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階段性的特徵。迄今為止,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中,各種各樣的技術革命難以計數,但是,產業革命只發生過三次,即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1845年,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一書中首先定義了產業革命的概念,他指出:“產業革命是指生產體系的組織結構和經濟結構的一次飛躍。”在提到恩格斯的這個定義時,錢學森認為:“生產體系組織結構和經濟結構的飛躍起源於一系列技術改進或技術革命所引起的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回顧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這三次產業革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信息革命和信息化。因為,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實際上可以用三化來概括,即農業化、工業化和信息化;而這三化分別是由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引起的。

1.1 農業革命和農業化

農業革命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農業革命使人類由靠“採集食物、捕獵動物”為生,走向以“栽培植物、畜養動物”為生,開始了人類社會農業化的進程。農業革命發生以後,動植物的馴化或者說農業化,就一直是人類社會的一個永恆的主題。“民以食為天”,農業化不會結束,人類不會放棄農業生產再回到原始社會,依靠大自然的施捨、靠捕捉小動物、採集食物為生,這是毫無疑問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化被注入了新的內涵,農業化的水平不斷提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