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造像

佛造像

在佛教誕生約三四百年後,中華祖先經西域將佛引進中土,至今已經有兩千載。中國的佛教文化,經過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已經深深融入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宗教信仰、生活習慣、日常言語之中。佛教教義中因果、因緣、追尋極樂世界的思想,同傳統的儒、道思想一樣,共同成為中國人的信仰。

簡介

佛造像收藏升溫就是最近幾年的事。據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佛造像被毀壞的很多,所以流傳下來的佛造像價值都非常高。收藏品市場的造假也在不斷追逐“熱點”,佛造像收藏升溫使市場上贗品肆虐,該如何對真假佛造像進行辨別?
與此同時,佛教在中華大地兩千年的傳播,也深深烙上了中華民族的印記,出現了法相宗、天台宗、淨土宗、律宗、密宗、禪宗、三論宗等幾大宗派,佛像造型及所持器物的形象和意義等也越來越中國化。
中國歷史悠久,各個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藝術也隨之千姿百態。以下是中國各個時期的佛像特徵:
十六國(西晉末年到北魏統一北方期間)
這一時期遺留至今的多為金銅佛像,且大多是青銅佛像。

特點

特點有四:
一、佛像頭部為束髮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並且無發紋;大型佛像多為分綹式,且有分組狀發紋。
二、背光一般為同心圓形。
三、眼大,橫長呈杏仁狀,目光平視,鼻樑高挺,容貌端莊清秀,神情平靜溫雅。
四、佛像台座一般為造型簡單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須彌座。

各代佛造像

北魏
這一時期造像的髮型、眼睛與十六國佛造像相同,變化在於面相方圓,略瘦,額頭較寬;衣著多為身著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對稱分布,衣紋深刻,線條隆起。尤其是其背光不再是同心圓,而是多呈蓮瓣形;頭光多為圓形,外面有一圈蓮花瓣。
北齊
這一時期的佛造像越來越“胖”了,五官線條日漸柔和,頭部肉髻出現了淺雕式的螺型發紋。雖然臉部越來越胖,但是佛像身材還是非常修長的,肩寬腰細,但絕不是現代人喜歡的“倒三角”體型,而是整體看起來呈圓筒型,因為造像上身敷搭雙間式外衣,下身著裙,衣服輕薄貼肉,衣紋線條簡潔。從側面看,造像的腹部略向前凸起。

到了隋代,佛造像已經相當“胖”了:面相豐滿圓潤,眉毛纖細,鼻樑挺直,唇線分明,神情平和。 這一時期佛造像的一個鮮明特點是:身材粗壯,頭部較大,下身較短,比例略顯失調;姿勢較為僵硬,造型稍顯呆板,與後代的造像相比,缺少飄逸的動態美。 此時的佛造像頭頂肉髻已經全是螺紋發,菩薩多戴花冠。

這是佛造像水平最完美的時期,洛陽人對此應該印象深刻,因為盧舍那大佛就是其最傑出的代表作。 此時的佛造像,面相豐滿,髮型除了螺紋式,又發展出水波式,大耳下垂,神情莊重而又不失慈祥。 造像的身材比例勻稱,結構合理,體態豐腴飽滿,袒露的胸肌有起伏變化,寫實性較強,而且體態自然舒展,具有很強的動感。 佛像的衣飾也越來越多樣化,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帶式,更多的是方領下垂式,衣料質感柔和輕薄,衣紋流暢,下身衣褶懸搭於座前,就像檯布一樣。 佛像的台座多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圓形或花口形底邊。 這一時期的佛造像如果鎏金,則鎏金泛紅,這也是當時特有的。

因為理學的興起,人們印象中宋代是一個古板的朝代,實際上,宋代是富於個性的時代,這在造像上反映明顯。 宋代佛造像面龐豐潤,容貌端莊秀美,神情慈愛詳和,但頭頂肉髻趨於平緩,螺發與肉髻之間的髻珠更加明顯。 其人物形體刻畫完美,姿態隨意活潑。遼金 此時,北方遼金的佛造像與宋有所不同,表現為:兩肩寬厚,體態豐滿厚實,上身偏長,下身略短。 菩薩像多頭戴高冠或三葉形寶冠,兩眼似閉未閉,鼻挺唇薄;上身袒露,項掛瓔珞,帔帛繞肘;下身著裙,線條流暢,衣飾飄灑自然。 北方佛造像蓮座盛行束腰大仰蓮(蓮口向上),蓮瓣肥碩,尖端略向外翹起,下層多為三層台階狀或是俯蓮(蓮口向下);這時的佛像台座則開始流行方形。 金代佛像身軀更壯,肩寬胸闊,施彩敷色講究華麗繁縟。

元代地域遼闊,佛像深受印度及藏傳佛教的影響:菩薩袒露上身,胸佩瓔珞,瓔珞的顆粒較大;下身著裙,紋絡簡潔。 佛像面部為倒置的梯形,五官緊湊;菩薩蜂腰長身,姿態嫵媚,高乳豐臀,具有印度巴拉王朝造像風格。

明代鎏金觀音明代鎏金觀音
這一時期佛像又回到傳統審美中:面相豐潤,細眉長目,高鼻,薄唇,額頭較寬,大耳下垂,表情莊重而不失柔和。 佛造像的身材比較勻稱協調,衣著輕薄貼身,線條流動柔和,衣褶轉折自若。 其最大的特徵是:寶冠葉片呈鏤空狀,正中葉片呈彎月形;台座為束腰仰俯蓮座,蓮瓣寬肥;衣服邊緣刻細碎的花紋;腿部裝飾略呈橢圓形群褶;金水成色足,黃中泛紅……這些都是明代佛造像獨有的特徵。

清代的佛造像,工藝已經登峰造極,五官、身材比例、衣著、衣紋、飾品,就講究一個“精緻”。 其特點在於:佛造像多穿漢服;蓮座底沿明顯外撇,蓮瓣規整、扁平,一般只圍大半,其冠葉呈平板狀,不鏤空。

古印度佛像的產生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在古印度,佛像藝術可以劃分為三個大的發展時期,分別是貴霜時期、笈多時期、波羅時期,創造了各具時代特色的佛像藝術,而且強有力地影響了中國。在貴霜時期產生了佛像,這是佛教藝術史上的重大事件。伽膩色迦王在位期間,在犍陀羅發行了鑄有佛像的金幣,並且帶有“佛陀”(bodda)的銘文,有學者認為這是最早的佛像。
然而,阮榮春、張同標在《古印度佛像影響中國的三次高峰》中認為:“這恰好表明了佛像在這個時期已經較為盛行,因為用於流通的錢幣不大可能使用世人陌生的圖像……佛像在古印度已經經歷了相當的發展時期,至少在公元1世紀中後期已形成了相當廣泛的信仰基礎。在長江中下游發現的兩尊禪定印青瓷造像,是中國早期金銅佛的造型樣板,其形制應該源於禪定印盛行時期的秣菟羅造像。”當時的中國畢竟剛剛開始接觸佛教,缺少廣泛的信仰基礎,而這些早期佛像使得中國人首先認識了佛像,亦為接下來佛教在印度笈多王朝時期、中國東晉南北朝時期的隆盛創造了契機。
直到今天,佛教造像悠久的歷史仍然有著深遠影響。今人如果想全面了解佛教文化和佛像收藏,就不得不深入研究中國的佛教文化發展歷程,而在這一過程中,了解東南亞尤其是古印度佛教及造像的影響是必不可少的。今天海內外對於東南亞佛像的收藏,仍然是整個藝術品市場宗教文化領域的重中之重。
藝術品市場各個板塊均有贗品,佛像市場也是如此。金銅佛像在市場上拍賣的價格不高,幾千元到幾萬元的作品居多,大多是因為品相不好。但是一些價格較高的作品也不能排除贗品的嫌疑。具體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高端仿品,實際做起來難度較高,真正做出來就很難辨認,因而對市場的破壞力較大。二是低檔仿品,造假方式比較單一且多為批量生產,因此不可能每一件作品都刻畫得惟妙惟肖,多數比較容易辨認真假,主要針對中低檔人士的需求,如有宗教信仰的人群。另外,金銅佛像造假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徵,在西藏和青海地區,早期藝術感較強的佛像會比較受歡迎,因而仿品也比較多。內地京津地區宮廷佛像的仿品比較多,內蒙古和東北主要是清代的贗品比較多。
佛像鑑定涉及很多方面,對於高仿作品的辨別更是不易。但就目前市場上流通的佛像品質看,鑑定方面還是有一定的突破點。佛像市場中造假者詭計多端,唯一的缺陷是不能每個方面都做到完美。這些造假者或擅長做材質、或擅長做舊、或擅長鎏金、或擅長鑲嵌、或擅長雕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假如他們之間合作並進行流水線作業,那么這樣的高仿品會使專家的鑑定變得非常困難。比如一些專門仿永宣時期作品的造假者“技藝高超”,不過他們對青銅的合金成分的把握並不準確,要知道特定時期佛像所用材料的成分和現在有一定差異。如果僅憑眼睛辨別,特別是在表面鎏金之後會增大鑑定難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