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萬里

余萬里

余萬里,男,國際政治學博士,美國問題專家,先後就讀於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曾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副教授,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美國外交研究室副主任,美國Kettering Foundation訪問學者。 2014年11月20日,余萬里因誘騙女留學生,多次與其發生不正當關係,被給予余萬里開除黨籍、撤銷教師職務、撤銷教師資格處分。開除出教師隊伍。 2014年12月3日上午某記者獲悉,余萬里已經從北大辭職。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90年7月,畢業於浙江省衢州市第二中學。

余萬里 余萬里

1990年9月-1991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南昌陸軍學院,軍政訓練;

1991年9月-1995年7月,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攻讀學士學位;

1995年9月-1998年7月,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攻讀碩士學位;

1999年9月-2003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美國系,攻讀博士學位;

2004年6-12月,美國Kettering Foundation,訪問學者;

1998年7月-2006年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美國外交研究室,副研究員(2004)、研究室副主任;

2006年8月-2014年11月,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外交與外事管理學系,副教授;教育部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副主任;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學術委員;

學術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美國外交、中美關係研究、經濟外交研究和教學。

科研項目

1、《美國貿易決策機制與中美關係》,08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

2、《美國大戰略的調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王緝思主持,承擔第5部分);

3、《跨國公司與中美關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重點項目,已結項。

學術成果

綜述:

發表合作專著有《中美關係史1949-1972》(第八章,1999)、《同床異夢:美國歐洲戰略》(第二、三、四章,2000)、《意識形態與美國外交政策》(第八章,2006)等。

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報刊評論文章上百篇。

著作:

《美國貿易決策機制與中美關係》,時事出版社2013年版;

《雁過留聲:中美人文交流的記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布希主義的興衰》,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版(第10章);
《美國政治風向標:2008總統大選現場觀察》,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
《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外交》,當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二主編);
《美國在東亞的作用:觀點、政策及影響》,時事出版社2008年版(第三主編,第1,11章);
《冷戰後的美國外交1989-2000》,時事出版社2008年版(第1章);
《意識形態與美國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合著,第8章);
《中國法治政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合著,第5章);
《中國政府管理創新,決策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合著,第2、3、4章);
《政府創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合著,第5、6、7、8章);
《同床異夢:美國的歐洲戰略》,廈門:鷺江出版社,2000年版(合著,第2、3、4章);
《和平:安南與聯合國》,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版(合著,第4、5章);
《中美關係史:1949-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004年版(合著,第8章)。

譯著:
1、《國際關係理論史導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合譯,序言、第1-5章);
2、《反擊一切敵人》,經濟日報出版社,2004年版(合譯,第2章一部、第8章)。

論文:

--“The Role of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Issues in the China-US Relationship,” in NOT CONGRUENT BUT QUITE COMPLEMENTARY: U.S. AND CHINESE APPROACHES TO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edited by Lyle J. Goldstein, 《中海》, NO. 9, China Maritime Studies Institute, US Naval War College, 2012;
《美國大選與中美關係的“周期律”》,載《外交觀察》(2012年秋季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
《關於中國國家形象的國際政治思考:基於對兩份國際民調報告的解讀》,載《中國人的國際新形象》(韓方明主編),新華出版社2012年版;
《跨國公司公共外交的三大功能》,載《公共外交季刊》,2001年夏季號,總第六期;
--"Americas Return to Asia: Both a Challenge and an Opportunity for China", in A PACIFIC NATION: PERSPECTIVES ON THE US ROLE IN AN EAST ASIA COMMUNITY, edited by Mark Bothwich and Tadashi Yamamoto, Tokyo and New York: 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2011;
--"The American Factor in Chinas Maritime Strategy," i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21st-CENTURY SEA POWER, edited by Andrew Erickson, Lyle Goldstein and Nan Li, US Naval War Intstitute Press, 2010.
《學者參與決策過程的五種角色》,載《國際政治研究》,2009年第3期;
《美國“重返亞洲”對中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載《中國與世界觀察》,2009年第3、4期(與孫璐合作);
--"US-China Relations in G.W. Bush Years," JOURNAL OF REMIN UNIVERSITY OF CHINA, Vol.4 No.2, Autumn 2009;
《美國反恐戰略與巴基斯坦》,載《中國國際戰略評論》,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版;
--"Breaking the Cycle? Sino-US Relaitons under George W. Bush Administration", in CHINAS SHIFT: GLOBAL STRATEGY OF THE RISING POWER, edited by Msafumi Iida,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 Japan, 2009;
《福克斯新聞頻道的崛起與美國保守主義》,載《美國研究》,2008年第4期(與王菊芳合作);
《全球化時代的民間外交》,載《國際觀察》,2008年第5期;
《小布希的“反恐”大旗能打多久?》,載《中國國際戰略評論2008》,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版;
《美國反恐戰略的走向》,載《中國戰略觀察》,2008年第1期;
《美國中期選舉後對外戰略調整態勢》,載《當代世界》,2007年第7期;
《中美相互依賴的結構》,載《國際論壇》,2007年第2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外交》2007年第6期全文轉載;
《美國中期選舉之後的對外戰略走向》,載《中國戰略觀察》,2007年第3期;
《相互依賴理論評述》,載《歐洲研究》,2003年第3期;
《跨國公司的國際政治經濟學》,載《國際經濟評論》,2003年第3-4期;
《冷戰後美國外交思想大辯論》,載《中美關係與東亞國際格局》(陶文釗等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美國國內對科索沃戰爭的反思》,載《人權與外交》(周琪主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版;
《解析美國外交中的“新孤立主義”現象》,載《國際論壇》,2001年第1期;
《科索沃戰爭與美國的“新干涉主義”》,載《美國年鑑200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美國對華技術出口:管制及其限制》,載《國際經濟評論》,2000年第5期;
《中國對美政策的調整:1969-1971》,載《當代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6期。

研究報告:
《美國反恐戰略的走向》,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課題,2007年10月;
《美國對伊拉克政策的走向》,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領導參閱》,2006年第7期;
《布希亞洲之行及其影響》,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領導參閱》,2006年第3期;
US-China Relations Under Structural Interdependence,在“中美關係及其對亞洲的影響”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報告,2005年11月19日;
《颶風災害後的美國政治與外交》,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領導參閱》,2005年第32期;
《中美關係步入歷史新階段》,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領導參閱》,2005年第26期;
《從美國思想庫的發展看中國民間智庫的道路》,在天則經濟研究所“民間智庫論壇”上的報告,2005年8月27日;
《剖析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掀起的新一輪“中國威脅論”》,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共中央宣傳部委託研究報告,2005年8月;
《關於對美“反獨促統”工作的建議》,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委託課題報告,2005年7月;
Rising China and East Asian Security Structure, 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系所做的報告,2004年11月;
Economic Globalization Between China and US, 在美國Center State University的講演,2004年10月;
《艱難的選擇:美國與兩岸關係》,美國所與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聯合學術研討會報告,2004年5月;
《“9-11”事件後美國的外交思想動態》,中國社會科學院“911”事件影響預測課題組,2001年11月。

報刊文章:
《國家重建才能解決阿富汗問題》,《環球時報》國際論壇,2009年12月28日;
《中美關係須夯實國內政治基礎》,《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9年11月12日;
《理性的背面:麥克納馬拉與美國戰略的悲劇》,《世界知識》,2009年第16期(與肖河合作);
《中國學者要放眼看世界》,《環球時報》國際論壇,2009年8月10日;
《華盛頓去平壤只有借路北京》,《環球時報》國際論壇,2009年6月16日;
《朝核問題:中美是對手還是朋友?》,《環球時報》國際論壇,2009年6月5日;
《朝鮮行為的邏輯》,《羊城晚報》,2009年6月4日;
《歐巴馬外交開局不錯》,《世界知識》,2009年第9期(與蔣翊民合作);
《更積極的中美關係正向我們走來》,《東方早報》社論,2009年4月3日;
《中美關係:國家VS社會》,《環球時報》國際論壇,2009年3月19日;
《東亞對美國的外交需要遠大於其內部合作》,《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9年2月24日;
《希拉蕊亞洲之行的含義》,《羊城晚報》,2009年2月19日;
《中美不做G2做P2》,《環球時報》國際論壇,2009年2月10日;
《從排序看希拉蕊平衡外交》,《國際先驅導報》,2009年2月9日;
《不必對“巧實力”太敏感》,《環球時報》國際論壇,2009年1月19日;
《從歐巴馬就任總統看中美關係的走向》,《法制日報》,2009年1月16日(與肖河合作);
《2008:“地球村”競爭規則繼續改變》,《人民日報》,2008年12月24日;
《“危機總統”選擇現實主義》,《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8年12月23日;
《氣候真的要變了》,《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8年12月3日;
《中國不是歐巴馬的關注重心》,《環球時報》國際論壇,2008年11月25日;
《知華派在美國政壇崛起》,《環球時報》人物春秋,2008年11月21日,(與王文合作);
《美國人需要什麼樣的“變革”》,《法制日報》,2008年11月23日,(與肖河合作);
《經濟危機幫了白宮新主人》,《法制日報》,2008年11月9日,(與于帥合作);
《佩林能否為麥凱恩扭轉局面》,《法制日報》,2008年11月2日,(與黃宇藍合作);
《“不值錢”的名字與“值錢”的自由》,《羊城晚報》,2008年11月1日(與龔正合作);
《美國大選與中美關係》,《法制日報》,2008年10月26日,(與蔣翊民合作);
《泡沫已經破滅人造神話還在繼續》,《羊城晚報》,2008年10月16日;
"China and Russia have always been great powers," Guardian, Series: The World Reordered, September 28 2008;
《兩個版本的變革牌》,《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8年9月25日;
《“世界新秩序”是偽命題》,《環球時報》國際論壇,2008年9月18日;
《美國大選,中國人看點在哪裡》,《環球時報》國際論壇,2008年8月27日;
《中美籃球,戰略地位決定懸殊》,《環球時報》國際論壇,2008年8月12日;
《美國的神話是誰製造的》,《環球時報》國際論壇,2008年5月19日;
"The Race Goes on," Beijing Review, May 8, 2008;
《民主黨要拋棄 希拉蕊不放棄》,《經濟觀察報》,2007年4月27日;
《頭象與群驢》,《經濟觀察報》,2008年2月17日;
"Complex Engagement", Beijing Rewiew, Vol.51, No.3, Jan. 17, 2008;
《歐巴馬的膚色VS希拉蕊的眼淚》,《新民周刊》,2008年第3期;
《布希休戰,調整“革命”?》,《環球人物》,第46期,2008年1月(下);
《關不住的中美關係》,《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7年12月24日;
《中國,美國的外交依靠?》,《世界知識》,2007年第23期(與蘇明華合作);
《布希執政進入“垃圾時間”》,《世界知識》,2007年第20期;
《美國中東政策面臨挑戰》,《人民日報》國際周刊(2007年9月14日第七版);
《塑造中美合作新亮點》,《人民日報》國際論壇(2007年8月4日);
《中美合作是雙方尋求共同利益的需要》,《進出口經理人》(2007年第7期);
《警惕中美經貿問題政治化》,《民主》(2007年第7期,與劉峰合作);
《美國人走在錯誤的道路上?》,《環球》(2007年第10期,5月16日);
《美國拿中國說事,多是瞎嚷嚷》,《環球時報》國際論壇(2007年4月13日);
《老虎、老虎,燃起熊熊烈火!》,《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7年1月25日);
《解讀“火神派”及其拯救者》,《環球人物》(第22期,2007年1月16-31日);
《被扔在十字路口的美國》,《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6年12月15日,與齊鵬合作);
《博爾頓走了,激進的“火神派”在美日漸式微》,中國網(2006年12月7日,與許午合作);
《美國中期選舉的風向標意義》,《新民周刊》(2006年11月15日);
《對新保守主義的質疑》,《人民日報》國際論壇(2006年11月10日);
《色與痛》,《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6年11月9日);
《伊拉克,還是伊拉克!》,《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6年11月2日);
《中美形成結構性依賴》,《環球時報》(2006年10月8日);
《“布希主義”的反撲》,《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6年9月4日);
《美國外交難改“牛仔脾氣”》,《環球時報》(2006年8月10日);
《國際社會還有什麼用》,《環球時報》(2006年7月23日);
《一曲“布希主義革命”》,國際時評(2006年7月12日);
《美式新聞自由也有邊界》,《環球時報》(2006年7月7日);
《作為國家實力的法治》,《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6年5月25日);
《在美國感受中美關係全球性》,《環球時報》(2006年5月12日);
《認識自己,塑造中美關係》,《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6年5月9日);
《韓國大米與全球化》,《人民日報》國際隨筆(2006年5月6日);
《美國新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的特點》,《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4月26日);
《中美關係結構化》,《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6年4月20日);
《福山、伊拉克、夢不醒的民主迷信》,《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6年3月9日);
《院外遊說:美國政治的灰色地帶》,《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2006年3月1日);
《“轉型外交”:以反恐、民主與美國的名義顛覆主權》,《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6年2月17日);
《“潛規則”橫行的灰色地帶》,《人民日報》國際隨筆(2006年2月7日);
《2006年世界經濟政治形勢綜述》,《民主》(2006年第1期);
《布希現在稱正贏得伊戰為時太早》,《環球時報》(2006年01月09日);
《迷失的“帝國”》,《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6年1月4日);
《“跛鴨總統”力拚政治遺產》,《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5年12月8日);
《美國東亞外交政策尚待調整》,《人民日報》國際論壇(2005年11月28日);
《走過2005年的中美關係》,《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5年11月17日);
《小布希的“六年之癢”》,《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5年11月4日);
《伊拉克的三場戰爭》,《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5年10月25日);
《“超女政治”與民主不可承受之輕》,《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5年9月23日);
《讓世界聽到中國學者的聲音》,《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5年9月1日);
《以穩健的大國心態審視當前的中美關係》,《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9月1日)
《三個視角看中美相互依賴》,《環球時報》(2005年8月19日);
《優尼科收購案背後的政治因素》,《人民日報》國際論壇(2005年8月11日);
《黑珍珠掌門》,《環球時報》(2005年7月25日);
《從賴斯訪華看中美關係》,《環球時報》(2005年7月13日);
《穿越芳菲苑的中美大國外交》,《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5年7月28日);
《包道格有點煩》,《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5年6月9日);
《求穩恐“獨”:美國對台心態》,《環球時報》(2005年5月16日);
《老博爾頓的官位有點懸》,《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5年4月25日);
《布希的“無厘頭”》,《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5年3月18日);
《大西洋聯盟的裂縫在哪裡》,《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5年2月23日);
《賴斯傑克遜主義共和黨外交》,《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5年1月28日);
“Veneer of Democracy: Bush Needs the Iraq Election to Justify the War,” Beijing Review, (Vol.48, No.4, Jan. 27, 2005);
《2004年世界經濟政治形勢綜述》,《民主》(2005年第1期);
《美國在走向分裂嗎?》,《環球時報》(2004年11月29日);
《是道德觀,傻瓜!》,《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4年11月8日);
《我的投票記錄》,《東方早報》國際時評(2004年10月28日);
《美國面臨認同危機》,《環球時報》,(2004年9月17日);
《伊拉克,“美帝國”的邊界》,《環球時報》,(2004年5月21日);
“Timing Is Everything: Sino-U.S. Relations Influenced By Recurring Events”, Beijing Review, (Vol.47, No.15, April 15, 2004);
“Political Future of Iraq: a Minefield Sprint or Tip-toe to a Sovereign Iraq?” Beijing Review, (Vol.47, No.10, March 11, 2004);
《2003年世界經濟政治形勢綜述》,《民主》(2004年第1期);
“Mired in Military Quicksand: Is Iraq Resurrecting the Ghost of Vietnam?” Beijing Review (Vol.46, No.50,Dec. 11, 2003);
《一場愚蠢的戰爭———約翰?米爾斯海默教授訪談》,《南方周末》(2003年11月27日);
《施瓦辛格:政治終結者?》,《新民周刊》(2003年10月13日);
“What Happening to Iraq: the Daily Death Toll Rises, the US Spends Billions-Will Iraq Ever Be a Stable Country,” Beijing Review (Vol.46, No.41,Oct. 9, 2003);
《坎昆不了局》,《新民周刊》(2003年9月22日);
《恐怖主義在伊日益猖獗,美調整政策以免深陷泥潭》,新浪網(2003年9月9日);
《從美加大停電事故反思政府的公共職能》,《學習時報》(2003年8月25日);
《布希為避免“政治滑鐵盧”陷入外交苦戰》,新浪網(2003年3月17日);
《2002年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綜述》,《民主》(2003年第1期);
《布希主義全面亮相》,《宣傳》(2002年第20期);
《從小政府走向大政府:911周年記》,《羊城晚報》(2002年9月9日);
《美國為何鼓吹“中國威脅”》,《宣傳》(2002年第16期);
《美媒體國際報導,政治掛帥》,《環球時報》(2002年7月22日);
“Anti-Terrorism: A War in Itself,” Beijing Review, (Vol.45, No.28, July 11, 2002);
《美國思想庫手眼通天》,《環球時報》(2002年6月10日);
《冷靜看待反恐戰爭中的美國軍事態勢》,《宣傳》(2002年第8期);
《小布希出言不遜,國際社會感到不安》,《宣傳》(2002年第6期);
《第二波較量:小布希界定反恐新概念》,《新民周刊》,(2002年3月25日);
《中美破冰三十年》,《南風窗》,(2002年第2期);
《中美簽署三個聯合公報》,《環球時報》(2002年2月4日);
《中美關係大河東流》,《新民周刊》,(2002年2月25日);
《2001年世界經濟政治形勢綜述》,《民主》(2002年第2期);
《“911”恐怖攻擊事件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宣傳》(2001年第20期);
《聚焦“911”美國恐怖攻擊事件》,《宣傳》(2001年第19期);
《隱性的霸權:美國霸權主義的文化要素》,《宣傳》(2001年第7期);
《美國國會上演的又一出鬧劇:評所謂的“加強台灣安全法案”》,《宣傳》(2000年第1期);
《美國大選之後的外交及中美關係的走向》,《宣傳》(2000年第23期);
《一次明智的投票》,《宣傳》(2000年第21期);
《人權論壇豈容無理取鬧》,《宣傳》(2000年第9期);
《新世紀大國外交走勢》,《瞭望》(2000年第6-7期);
《美國霸權膨脹的新動向》,《瞭望》(2000年第2期);
《簡析“台獨”背後的美國因素》,《宣傳》(1999年第21期);
《且看“考克斯報告”的猙獰面目》,《宣傳》(1999年第15期);
《考克斯:驚險小說》,《新民周刊》(1999年第23期);
《北約空襲公然踐踏聯合國憲章》,《新民周刊》(1999年第13期)。

人物成就

1、《布希亞洲之行及其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2006年優秀決策信息對策研究類三等獎;
2、《新一輪“中國威脅論”的背景、特點及我國的對策》中國社會科學院2005年優秀決策信息對策研究類一等獎;
3、《卡特里娜颶風后的美國政治與外交》中國社會科學院2005年優秀決策信息對策研究類三等獎;
4、《中美關係步入歷史新階段》中國社會科學院2005年優秀決策信息對策研究類三等獎;
5、《中美關係史:1949-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004年版,第8章)獲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四屆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6、《美國對華技術出口:管制及其限制》(《國際經濟評論》,2000年第5期)獲2001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師德事件

誘騙女留學生

2014年10月24日,劉偉(化名)給北京大學紀檢網站等傳送實名舉報郵件。在電子郵件中,劉偉實名舉報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余萬里,誘騙北大在讀女留學生發生不正當關係。10月25日,劉偉再次以文字信函形式向北大相關部門寄送了3封舉報信,並附呈了該女留學生和余萬里的聊天記錄以及相關照片。舉報人劉偉自稱是北大畢業生,與該女留學生系朋友關係。

多次發生性關係女留學生懷孕

該留學生講述了其與余萬里第一次親密接觸的經過:“那天下午有個課題會,他第一次來宿舍找我說先碰個面,但是到我宿舍時,他突然侵犯我。”

據女留學生提供的微信記錄顯示,余萬里多次以“老婆”稱呼該女生。該留學生稱一直掙扎在與余萬里的不倫關係中。

女留學生稱與余萬里多次發生性關係,11月初發現自己已懷孕。

在劉偉的實名舉報信發出後,北大紀委約談余萬里。

2014年10月31日,余萬里簡訊留學生:“我向領導承認了錯誤。”

2014年11月3日,余萬里簡訊該留學生稱:“不管怎樣,我要對意外到來的小生命負責。”

劉偉和該留學生也向北大紀委和北大國際關係學院提出,要求給與余萬里“雙開”處理。

2014年11月13日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做出了給予余萬里開除黨籍的處分。“

2014年11月,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黨委書記李寒梅證實,余萬里已被開除黨籍,行政處分正在進展中。

余萬里名言:勾引也是一門藝術。

處理結果

2014年11月23日,根據舉報,北京大學迅速調查、核實相關情況,按照查清事實、認定責任、嚴肅處理的原則展開工作。經調查,該校副教授余萬里與女學生王某發生不正當性關係,並造成不良後果,影響惡劣。根據學校教師管理的相關規定,經院系及學校黨委研究決定,給予余萬里 開除黨籍、撤銷教師職務、撤銷教師資格處分。開除出教師隊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